Monthly Archives: 八月 2007

回應網友 – 求知者先生

        今天除了一篇貼士評論外,還有兩篇網誌是回應網友,分別是MIAA王及求知者先生,請大家注意。
 
        求知者先生:
 
        Call Option 是認購期權,不是我們常聽說的「窩輪」,香港祇有場外市場,由買賣雙方議價,祇有在大的投資銀行才有此一產品,一般經紀行或銀行櫃面上都沒有這種服務的。

回應網友 – MIAA王

        MIAA 王:
 
        要經過股市投資賺到錢,一定要自己做功夫,自己做判斷,道聽途說的貼士很可能是山埃 (毒藥)
 
        雖然如此,我還給您一個建議,建議你現時買入中信銀行 (0998),它是一家較小型商業銀行,跟A股比股價折讓大,業績也不錯,如果北水南來它上升的機會很大。
 

貼市評論

        最近市場上有關匯豐銀行及中國銀行的消息和評論比較多,也談一談我的看法。   
        
        先說匯豐。匯豐是一家令香港人引以為榮的企業,許多港人也是靠長揸匯豐而賺到了錢。但自2000年以後,匯豐不單止業務停滯不前,在現任總裁葛霖的領導下,更似乎有一種公司在變質的味道。上半年的業績,美國業務出了大問題,總公司甚至到要埋單結數時才知道,出了那麼大的虧蝕,把責任推在美國匯豐融資的總裁身上,有了替罪羔羊,炒了魷魚,是不是就沒有問題了?當時出中期業績,撇賬那麼大,整個公司仍有盈餘,不知道挖了哪一塊隱藏盈利來填補虧損,年報沒有交代,很有粉飾業績的嫌疑,這一次的年結,又將在中國平安及中國交通的盈利搬了出來,賬是很好看,但這些都是一次性的利潤,在吃老本,現在美國融資仍揸住480億美元的次按資產,到底要撇多少數?還有老本可以吃嗎?總之令投資者感覺很不好,港人揸住匯豐的人不少,是不是值得多考慮一下?
 
        中國銀行我在前星期的大跌市中進了不少貨,今天翻查了一下,我進了6,660,000股,不算多也不算少了。星期一爆出中銀揸住了97億美元有抵押債券的消息,有些大行以損失全額或損失50%的價值來計,說它明年的盈利全部泡湯了,我的感覺,這些分析言過其實了。中銀的高層,抱住的心態一定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如果投資成功,他們本人沒有得益。如果投資失誤,他們個人是要負責的,所以絕對不會投資在Aa級以下的債券。而Aa級的有抵押債券,損失大約在2 – 5%之間,如果聯儲局減息,這些債券還可能更值錢一些。因此對中銀投資債券損失嚴重的分析,可能是太武斷了,考慮到中銀在資金自由香港行的特殊地位,我決定保留手上的中銀,資金自由行的佣金是2.5%,再有其它的衍生利益,中銀將來在此業務上的得益很難計算。
 

貼市評論

        今天另有2篇網誌是回應網友,分別是【求知者先生】及【新鮮人先生】,請大家注意。
 
        我在824日去了日本北海道旅行,今天才回到香港,像往常一樣,既然已經出門了,就讓自己放鬆一下,所以也沒有留意行情,最妙的是在北海道的旅館裡,電視上沒有財經台,不要說港股了,Bloombery (彭博)CNNCNBC都沒有,日本本地的財經新聞也沒有!
 
        回到香港才知道這三天成交量又創新高,港股在高位徘徊。815日我談到了「北水南調」,看起來「自由行」的資金雖沒有到,但在242526幾天裡經過非正式渠道來的「北水」已經又到了不少,大陸有資金的人都在搶先「出閘」。這種場面很有趣,歷史上似乎沒有出現過,沒有先例。
 
        美國方面次按危險漸漸淡化,如果聯儲局不孚眾望在下月減息,氣氛更會轉好,即使9月不減息,11月更有減息的期望,因此外圍的情形不會太差。
 
        現在唯一的風險是國內政策又變,「資金自由行」變得不那麼「自由」,但看起來應該不會。
 
        如果上述兩點都是正面的,我們祇需要部署好了等大市升好了,以後一段時間的格局都會是大升小回。
 
        我在717日「狼來了的故事裡」,提醒朋友們眼前的風險,並提及了自己的部署。
 
        我在726日轉述了大摩的警告,當時我已經完成了自己投資組合的部署。
 
        730日我又提醒各位「冷靜地觀察,隨時作好入市的準備」。
 
        82日我又提醒各位「手中有餘資的朋友,可隨時作好入市準備」。
 
        811日我提及次按的風險已在淡出,香港人元氣未傷,中港經濟良好,外圍穩定下來,港股必會反彈。
 
        817日我提及如果手揸大藍籌的,也不必沽了,股價一定會回升的。
 
        818日提及817日的市是一個轉折市,並提醒各位朋友「下星期一開始,可以計算買入哪一隻你中意的股票了」。
 
        822日我還提出了七隻股票的名單,並提及「任何回落都可能是進貨的好時機」。
 
        提了那麼多並不是要表功,祇是想表示我是在用誠意來寫這個Blog,我寫的不單是我想的,也是我自己在做的,通常Blog滯後了一天,我沽出或我買入的Blog貼上以前一天,我自己的部署已經完成了,如果我賺到了,相信看我Blog的朋友也賺到了。如果朋友們照著我的建議做而輸了,相信我會輸得更多一些。我喜歡這種共搭一條船的感覺,不想做一個八面玲瓏永不犯錯的股評家。
 
        最近一個月的股市波幅很大,但港股調整15%並不出於意料,出乎意料的是大陸開放資金自由香港行的政策,這是難得一逢的機會,要好好把握。
 
        下面簡單分析一下如果「北水南來」,哪些股份會得益?我們應如何部署?
 
        我相信第一批得益的將會是公司市值較小,而A-H折讓價大的股票。
 
        然後才是大的銀行股,大的石油公司,公司資本額大需要大量資金才能推動。
 
        我仍會堅持自己的原則,較喜歡銀行股,油股,保險股,較不喜歡工業股及資源股。短線來說可能失去一些機會,但長線來說風險小得多。
 
        最後優質港股也會受到青睞,但那是較遠才能見到的現象了。
 

回應網友 – 新鮮人先生

        新鮮人先生:
 
        投資股票要減少風險的最好方法就是祇買優質股,正在上升週期的行業中的大藍籌或有專營概念的大價股。在大跌市中所有股票都會跌的,但優質股永遠是第一個反彈,以長線投資的角度看,風險很小。如果買的是自己也不明瞭內情的二、三線股,很容易踩中地雷,那是投資者的大忌。如果投資金額不大,容易轉身,懷疑跌市在前,可以沽清手頭股票。如果金額不大而揸住的都是好股票,可以長線持有,不理會短期的調整,揸住優質股,長線投資  (一年、兩年、三年) 最後必是贏家,除非有重大的政治或經濟危機,當然又作別論。
 
        也有一些股票,像香港的電力、煤氣股,跟民生有關的麥當奴、可口可樂等股份,在衰退時相對會跌得少一些,就是所謂「避難股」,這要看各人的策略和目標了。
 
        總之不是揸多些股票就減少了風險,這是一個不正確的概念,最重要的是你住的是優質股!   
 

回應網友 – 求知者先生

        求知者先生:
 
        長遠來說買房子收租肯定是一個好的投資,但眼前H股有很大的機會,在短期內有一可觀的升幅。摩根士丹利認為,由於「資金香港自由行」或且又稱為「港股直通車」的實施,整體港股會有20%的升幅,我也是認同此一看法的。
 

經濟週期 ( 1 )

        經濟是有起有伏,作週期性的變動的,而生產率及總產出量在每個起伏的週期之後,總是上升的,所以經濟運行的曲線是一條波浪形的隨著時間推移,終點不斷上升的曲線。除非有重大的突發事件,在歷史上通常是大規模的戰爭,才會擾動這一過程。這一個基本理論,我們大約在中學時都學過的,但理解這一個過程,理解經濟的各個要素,例如生產率、資產價格、債券價格、息率的變動等等各因素之間的互動關係,是我們學會投資的最基礎的知識,中學裡學過的知識,拿出來複習一下也許還是很有用的。
 
        最近的「次按危機」為什麼愈演愈烈呢?可以用我們懂的基本知識來分析一下。
 
        今天看到一條消息,一家美國「次按」公司,叫First Magnus的,解僱了99%的僱員,共6000人,並關閉超過300間分行,凸顯了「次按」的潛在的殺傷力。另有一條消息,是美國加州某地的一位按揭經紀在抱怨,在他為客戶跟借貸機構商談按揭貸款時,財務機構不斷提高按揭利率,上午一個價,下午又是另一個價,到下午500最後的報價比早晨的報價高了0.75厘,在過去11天內,他有九位顧客,但沒有談成一單生意!
 
        「次按」的風險越高,借貸機構要求的息率也越高,迫使更多的借貸者無力還債,「次按」的危機就越嚴重,已經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中。現在看起來要從源頭上舒緩這種危機,唯有聯邦儲備局減息,儲備局減息,令到較多的借貸者可以減輕供樓壓力,也令到「次按債券」的價值可以升高,問題自然會舒解一些。
 

略談恒生指數

        「恒生指數」這個名詞,投資香港股市的朋友,一天不知要看到多少次?聽到多少次?
 
        今天 (2007814) 翻看報紙,「恒生指數三十九隻成份股行情」一欄跳入我的眼簾,已經不記得有多少年了我沒有翻閱過報紙的行情版,現在看行情都是在電腦螢光幕上。報紙上的蠅頭小字看起來很吃力,說是蠅頭小字,可能還是將字體說得太大了,應該形容為蚊頭小字才對!因為上市公司越來越多,衍生產品及基金起來越多,祇能將字越印越小了!
 
        恒生指數是反映整體香港股市的一個指數,要有代表性,要能儘量涵蓋較大的成交比例,又要能較公平地反映各主要大藍籌在市場的成交量,所以註定了這一指數必需「與時並進」,適應市場的變化,不斷做出修訂。
 
        恒生指數是由香港恒生銀行屬下一個專職機構 (叫恒指服務公司) 定期修訂並每日報價,所以叫「恒生」指數。記得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它祇有三十三隻成份股,而且成份股的變動不大,很少公司被剔除或加入新公司。但自從十年前紅籌及中資公司來港上市,這一現象開始改變,特別是近三、五年,許多巨型H股國企來港上市,「恒生指數」就開始急速的變化。
 
        今天數一數成份股中,有十三隻是中資或工廠在中國的台灣資本公司。
 
        根據恒生服務公司的報告,現在每日的成交量中,國企、中資、紅籌大約佔了45%,在不知不覺中香港股市已是面目全新,反映的不單是香港的經濟,而是有更廣泛的代表性。
 
        隨著更多中資國企的大公司加入指數,隨著將「權」重改用流通量來衡量,匯豐、中移動等所佔比重不斷下降,將來要操控恒生指數會越來越困難一些。
 
        此外,813日恒指21891.10點,平均P/E16.69倍,但仔細看一看,傳統的本港地產股、公用股、綜合股,P/E都很低,而H股的一些銀行,保險股P/E都很高,所以,今天的恒生指數P/E跟幾年前的P/E比,其實意義不大,內涵的公司變得太多了,分析恒指的時候要記住這個因素。隨著更多的國企高P/E公司加入為恒指成份股,恒指的P/E還會被拉高。
 

散戶投資於基金的風險

        近來投資在次級按揭債券上的基金爆煲,時有所聞,而且這一類消息還會陸續有來。
 
        這一現象提醒我們小投資者,投資在基金上的風險,投資基金跟我們自己管理資金是很不一樣的。例如這一次出事的不少對沖基金,它們用來投資的錢都是「別人的錢」【O.P.M. Other People’s Money】。聯儲局在三年前就開始加息了,因此這些經理是明白次按的風險在增加的,但祇要危機不發生,他們是不會主動沽出次按的投資的。一方面可能相關基金有條例,約束了經理不能手持太多現金。另一方面虧了錢經理也不心痛,市場逆轉,其它同類基金也都損失,所以基金經理有足夠藉口來卸除責任。這一次最後計數的時候又不知有多少小投資者會損失慘重!
 
        祇要有足夠的財務能力,利差交易也可以自己做,在風險增加時可以及時退出,比將錢交給基金要好得多。
 

也談「北水南調」

        今天另有一篇網誌是回應【I Love This Game先生】,請大家留意。
 
        中國的資金來港投資,相信自「沙士」以後,港股轉強就開始了。那是最有辦法,最有錢的一批人,通過種種管道將錢調來香港。這筆錢為數龐大,但沒有統計數字,如果沒有這筆資金的參預,相信港股難達千億的成交量。而這筆錢不像以往的「外資」,來去都有蹤影,這筆錢來了就不走了,所以香港銀行體系近幾年資金一直充裕。
 
        第二筆「北水」是正式的管道了,所謂QDIIQDII以前祇准投資在高信用級別的債券,而大環境是利息在漲,人民幣在升值,所以吸引力不大,近兩年來幾乎沒有資金經此管道投資海外。直到今年上半年外匯管理局放寬了規定,QDII可以投資港股,此一管道才又重新活躍起來,有人估計經此一渠道來香港的資金,在眼前這一刻,大約有50億美元,當然陸續有來,但程序很煩,進度會較慢。
 
        最近宣佈的「資金自由行」可能受QDII只聞樓梯響,不見實惠來的影響,香港證券金融界人都謹慎表態,不敢太樂觀,但新規定的影響將會比QDII大幾十、幾百倍的。
 
        有人說內地股民習慣炒A股,不一定有興趣於H股,言下之意,不一定有大量資金調來香港。我覺得很快就會証明這樣的想法是錯的。
 
        投資市場是一個比聰明才智,比決斷力的市場。A股H股以前是分割的,A股在高位,H股在低位,是制度造成的。現在這道「閘」打開了,A股的股民就要鬥快,誰沽A股沽得早,買H股買得快,誰就先得利。就好像我們香港投資者買定H股,還要買折讓價高的H股,等國內同胞來接貨一樣,這不是玩A股刺激還是B股刺激的問題,這是誰快誰得利的遊戲。除非你不參與其中,你不買股票的,如果你參與其中,大形勢會逼著你走。
 
        我的看法是在相當短時間內,A股H股價格會拉平,或許仍會有1 – 2%的差價,那是由兩地佣金、稅務制度、交易手續費等等有關的成本費用決定的。如果香港的交易費用低、稅務低、交收快捷,很可能是H股比A股的價錢還高一些。
 
        這篇寫得很大膽,但祇是個人看法,供大家參考,也不要全信我的說法,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