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如何刺激國內經濟?」

        最新的經濟數據出台了,經濟仍處於收縮狀態,而且比預期還要差,也難怪A股港股都大跌。青年失業率很嚴重,暑假就要到了,新一批大學畢業生就要踏上社會,沒有工作崗位怎麼辦?

        大搞基建是一個老方法,但已有太多無效益的項目,許多高鐵,高速公路是賠錢的,客流量不足。

        振興房地產業是一條生路,可以拉動建材,裝修服務,家電,傢俬,很多行業創造很多就業機會,問題是整個產業的結構出了問題,很多私企發展商仍陷財困,要不要救它們?如何救它們?它們是否肯定接受財政援助的條件?都是問題。

        國內另有一種看法是房地產業本有泡沫,應讓泡沫爆破,忍一下短痛,市場反會健康一些。

        真要救經濟,政府出手越早越好,減息十點子,減儲備金幾十點子都沒有用。

        宏觀來說,政府要表明堅持改革開放,支持私企發展,要允許發展商降價賣樓,允許降低按揭成數,鼓勵買樓,新樓銷不出去,經濟就活不起來。

        科技創新,騰籠換鳥,不是政府說了就做得成,要市場本身有需求有動力才能搞成,當然政府可啟用工具,還有很多,不過要快些下手了,遲了成本更高。

雜談

        「日本通過新的能源法案」

        昨天新聞,日本通過新的能源法案,核電廠的使用壽命可以延長到60年,停工的年期不計在內!

        2011年3月福島以東海域發生大地震,福島第一核電廠反應爐受損,泄漏核輻射,當時全日本的核電站都關閉,但一、兩年後逐一低調地重啟,因為沒有核電電力就嚴重不足。

        德國也在那一年,通過全民公投,廢除核電廠。最近的消息,德國最後一座核電廠也已關閉,德國興建了新的天然氣發電廠及綠色電能,能滿足全國需要,日本就做不到了,一些已相當舊的老式的核電站還在運作,現在還通過立法,讓這些老舊的核電廠還可以繼續運作20年!日本真的是人窮財盡了?

        當年核反應爐受損為了降低反應爐溫度泵入了大量冷卻水,這些冷卻水都受到放射性污染,儲在儲罐裡,經了十二年,日本說這些水放射性已經極低,準備排放到大海中,當然引起全世界關注,中國和南韓明確表示反對。

        我曾請教過懂一些技術的朋友,這水真的沒其它方法處理?朋友說可以考慮鑽1000到2000公尺的鑽井,將污水注入地下,那個深度已遠離地表水,不會造成污染,當然成本要高一些。

        日本不願意多花一些錢,不願意自己國土被污染,寧願冒天下之大不韙,將污水倒入大海中,行為是極自私的。

        污水中的放射性主要是放射性銫,它有半衰期,隨着時間過去,放射性會減弱。

        太平洋很大,又有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可能放水入海也不會有太嚴重長期後果,但這總是令其它國家人民不愉快,也讓日本丟臉的事!

日本福島核廢水貯罐

雜談

        「裝修拆掉承重牆危險嗎?」

        將軍澳日出康城一個單位裝修得美輪美奐,但裝修過程中拆了一幅承重牆,此事引起全城熱議。

        香港現在起樓都是鋼筋水泥框架為基本結構的,一幢幾十層的大樓,可以想像成是一個巨大的立體的蜂巢結構,每一個單位是一個較大的空間,每一間房是一個更小的空間,這麼一個大的結構中最主要的當然是大柱大樑了。現在的設計,核心的主力承重結構多是電梯槽。

        將軍澳裝修單位涉及的一小幅承重牆,其實在這麼一個大結構中是不重要的,整幢樓宇不會有危險,就是住在上一層的人危險也不大,壓力會傳遞到結構的其它部份。但這樣在輿論上大量宣傳一下,也是好事,此風不可長,如果太多人都覺得拆了承重牆沒關係,那就危險了,承重牆不能拆,讓社會上形成強烈共識是必要的。

        有記者問屋宇署長,屋宇署會不會展開這方面的普查?署長回答:「不會,我們不可能入到每個人家去檢查,發現這種情況依靠舉報!」

        這一次事情曝露出來是不是也是有人舉報呢?

        為了私利,為了地方大一點拆掉承重牆肯定是有的,此風不可長!

雜談

        「印度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有不少人認為印度將崛起成為世界強國,理由有幾點:

  1. 人口眾多,現在已超過中國,大約有14.5億人,人力資源豐富,但是我們要注意,印度本身並沒有肯定這一點,政府對印度究竟有多少人口是矇查查。

  2. 印度人年輕,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既然人口普查是矇查查,平均年齡也是矇查查。有一個調查說印度人平均壽命66歲,全球排第125位,實際情形可能還要差。

  3. 印度是英語國家,跟世界接軌容易一些。實情是印度除了大城市,或受到良好教育,14億印度人中能用英語的人不到一億,各邦各地都用本地語言,有幾百種不同語言,可能印度懂英語的人,比我們中國懂英語的人還要少!

        印度有一個很大的致命傷,很多人都忽視了它,就是印度歷史上從來不是一個統一國家,分成無數小邦,無數土皇,是英國殖民者不斷蠶食,將印度全境併成一個國家。但兼併的過程中各地土皇,豪族都享有特權,今天的印度有十七個邦,各邦種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不同,各自為政。基層還有土皇,豪族,邦跟邦之間貿易要徵稅,嚴格來說印度算不算一個統一國家?有沒有一個統一市場?

        在全球一體化的過程中印度雖是WTO成員,但卻是釘子戶,常不遵守WTO規定,它也沒參加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用高關稅封鎖外國貨,不參加國際經濟競爭,因為它知道自己太差,開放市場,本國的製造業就要崩潰。

        印度那麼大國家,我們有沒有聽到任何一個有影響力的印度品牌?一個都沒有!

        最後,印度是一個老大陸板塊,沒有石油,沒有有價值的礦藏,甚至沒有煤,跟它的人口相比,它擁有的天然資源很少。

        印度也有富人,也有聰明的人,但對百姓來說那是一片淒苦的大地。

雜談

        「俄羅斯吃印度人大虧?」

        看到一條外媒消息頗有趣,跟各位分享。

        自俄烏開戰以來,受到西方集體制裁,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賣不出去,祇能以優惠價賣給中國及印度,並以買家本幣結算,中國沒有問題,向中國買日用百貨,汽車,家電樣樣都能供應,如俄羅斯用不完人民幣,還可以向中國買黃金,俄羅斯很滿意。

        印度就是另一個故事,據說一年多以來印度買了四百多億美元的俄羅斯能源產品,俄羅斯手裡有大量印度盧比,但俄羅斯想買印度產品,印度的答覆是我們的產能不夠,耍優先供應本地市場,迄今相當於四百多億美元的盧比,俄羅斯祇花掉了16億美元等值的盧比,揸住大量盧比不知如何是好?外媒嘲諷俄羅斯遇上了史上最大的詐騙集團?

        印度是一奇特國家,它人口已超中國,但農產品產量祇有中國一半,中國還大量進口外國大豆,玉米,小麥,印度卻還能出口稻米,有一個解釋是印度沒有冬天,人體能量的消耗少,印度人平均又比較矮小,不需吸收太多能量!

        說到印度的古怪可以寫很多篇,以後有機會再寫。

生活情趣

牛油果樹, 三年半前從一粒籽種出來的,送它去開闊陽光充沛的地方

雜談

        「美國債務違約?」

        這件事每過幾年就出現一次,因為美國政府發行國債在法律上是有上限的,由眾議院立法通過,現在允許的國債上限是31萬餘億,即將觸頂,如果議會不通過新法例,提高政府借債上限,美國政府就會用盡手頭的錢,發不出政府僱員薪金,發不出福利金,還不起到期美債,真是發生的話,就像天塌下來一樣,全世界經濟大亂。

        每當出現這樣情形,在野的一黨就要留難當權的一黨,議員爭取曝光率,兩黨做一場戲,有驚無險,狼來了叫得太多了,大家也不以為意了。

        美國政府從立國開始就已經債務累累了,華盛頓的獨立軍借了很多錢,美利堅合眾國成立以後就成了政府債務,當時政府新成立,稅收不上來,沒有人認為新政府還得起債,所以市場上面值100元的國債,市價還不到30元,當年的財政部長是漢密爾頓,就在國會上提醒議員,有一批債券要到期了,必需贖回,要議員表態如何解決?議員們議論紛紛,都說市價30元,就用30元贖回吧!漢密爾頓強烈反對,說政府一定要有信用,照票面價贖回,政府手上不夠錢,可以發新債還舊債,政府有信用,發債很受歡迎,就這樣,美債累積至今,信用評級是AAA,它的息率是市埸標竿,一直延續到今天。

        美債雖越滾越大,但美國經濟規模也越來越大,祇要經濟體正常運轉,債疊債是可以維持下去的。我忽然想到國債是有上限的,但聯儲局資產是沒有上限的,哪一天白宮用什麼手段通過一條法律,聯儲局擁有的國債,不計在國債額度裡,不是以後就沒有國債上限這會事了嗎?

        國債有上限,在世界大國中似乎祇有美國有,沒聽過英國,德國,日本,包括我們中國有國債上限這會事,相信有一天,美國也能避開這個束縛,有需要政府就可以印錢,像變魔術一樣,花掉的到底是誰的財富?我到現在還是搞不明白!

雜談

        「國內投資氣氛很差」

        A股連續重跌了幾天,上證指數又跌破3200,反映了國內經濟放緩的現實。

        二十大以後新的班子上台了,當然是很想搞好經濟的,但自從放開防疫政策,初初兩、三個月還有一點復甦的勢頭,踏入四月份經濟明顯停滯。

        由於去年打壓房地產,樓價下跌,交投停滯,雖然大力催谷,允許兩代人動用強積金買樓等等,但新屋銷售仍無起色,私企發展商財困未解,在職的不少人減福利減薪,年輕人失業率高企,消費當然上不去。

        更麻煩的是社會上層最有錢最有辦法的人,都在千方百計將資金外移,再投資的意欲很低,經濟前進失去了動力,外部環境也差,不去說中美貿易戰,科技戰,全球現在高息的環境抑止了需求,跟俄羅斯中亞的貿易增長在整個外貿規模中佔比是很小的。

        不過環境也會變,中央可能會有更多刺激經濟政策,對私企友好的政策,外部的加息也近結束,但高企的利息不會很快減,一切刺激政策也都需時間,眼前會有一段困難的時間。

        從中國M2數字看,央行今年已提供了不少流動,祇是似乎沒有進入實體經濟,不知沉淀在什麼地方?

雜談

        「七國峰會閉幕」

        在峇里島召開的七國峰會閉幕了,二十年以前,七個工業國家佔到世界經濟的絕大部份,它們的意向可左右世界未來的方向,現在有些不同了,亞洲經濟崛起,特別是中國崛起,世界的大格局已改變。

        這次峰會上七國議論中國差不多花了一天的時間,七國標榜它們有相同的理念,就是平等,民主和自由,指責中國是威權主義,對它們的價值觀構成威脅,指責中國的第一點,是藉經貿脅迫,要其它國家屈從中國,指的是中國和澳大利亞以及中國和立陶宛之間發生的事,澳大利亞追隨美國批評中國,中國就不買澳洲煤和小麥,立陶宛和台灣發生關係,中國也做出「反制」。

        指責中國的第二點是企圖以武力改變戰後現狀,特別是東海和南海,東海指的是釣魚台島,南海指的是南海島礁造人工島,當然最大的關切是台海緊張,七國素示武力改變台海現狀是不能接受的。

        第三點指責是新疆,西藏,香港的人權問題,那是老生常談,不值一提了。

        雖然七國聚在一起議論中國很不尋常,但最後公報措詞不算強烈,也沒有最後通碟式要求中國如何如何,祇是說並非要同中國脫鈎,祇是跟中國的交往中要「去風險化」,不要太過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對南海諸島祇是提及國際海洋法庭的判決,但沒有要求中國退出這些人造島,等於是默認了,這也是南海現狀。

        經貿脅迫這種手段是雙刃劍,中國不買澳洲的優質煤,自己損失很大,至於澳洲鐵礦還是不得不買。反過來,如果澳洲脅迫中國,我不賣鐵礦石給你,中國不是更頭痛?所以中澳也在修復關係,經濟脅迫這個工具,你舉起來不用的時候,對方反而有所顧忌,你用了以後對方反而無所謂了,反正不會開不了飯,中國也已經學到了教訓。

        今天的世界,由於技術進步,交通發達,訊速連達,地球變得很小,彼此「脫鈎」不來往是不現實的,而武器殺傷力太大,威力太大,武力解決分歧也不再是一種選擇。

        唯有共存,彼此競爭,而保護環境,共同減少碳排放,更是要合力去做的事。

        爭而不破大概是可見將來的國際大勢吧?

雜談

        「Google也有智慧AI」

        Google發佈了消息,它們也有像CHATGPT那樣性能的智慧機器。我以前在這個Blog中提過,最有可能跟微軟競爭的就是Google了,我以為它們公司的人工智能團隊Deepmind團隊也開發出了類似CHATGPT的程式,查證之下不是這麼回事。

        2021年Open AI 內部有一批人因意見不合離開Open AI,成立一家新公司叫ANTHROPIC,2022年籌得7億美元,2023年3月獲Google投入4億美元,佔10%股權。ANTHROPIC開發出的聊天機器人模型叫CLAUDE,現在Google開始將這一程式上架,初步試用是給醫學界人士。

        Google的智能團隊2015年就開發出有名的圍棋軟件「阿爾發狗」,它能自我學習,並水平超越了人類,想不到經過15年的研發,這個團隊仍未能創造出人工智慧,Google現在的合作伙伴是Open AI的分支,這一套智慧密碼竟是如此高深,Google自家的龐大團隊研究了近20年仍未找到,要去別處挖角!

        Google相當謹慎,有限度地在一個小範圍內讓人試用。

        也許可以解釋為CLAUDE的儲存信息不夠多,試算能力沒有那麼強,或者它的能力仍不夠全面。無論如何,這種超級的人工智能未被一家公司壟斷總是好事。

        但我覺得CHATGPT迅速地滲入各行各業,有許許多多人在開發以它為基礎的應用,Google已失去先機,將來最多祇能成為一個小弟弟。

        將來的立法監管,第一步應該是要求由人工智慧生產的任何出品都要有一個獨特的標記,讓群眾可區分是跟人在打交道還是跟機器在打交道,如果有人利用人工智慧合成作品抹去標誌,宣稱是自己的,這個人就犯了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