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今天又跌631點,報21375點,跟高峰23500點相比,跌去了2200點,大約10%,但大家可以感覺到市場上並沒有恐慌情緒,大家都明白這祇是一次調整,而且很可能離「底」不遠了。
這次的次按危機,除了匯豐銀行直接捲入其中,其它香港公司或金融機構都關係不大,是外圍大跌造成人心虛怯,再加上可能有部份外資要在香港套現,搬錢回老家,才引起大跌。最近陸續公佈業績的大公司,幾乎每一家都是盈利大增,祇要外圍回穩,港股自然會回復升勢。
次級按揭,正如我在8月6日的網誌中提及的,是貸款給信用次級的人士的按揭。近來來美國樓價不斷上漲,放貸機構為爭生意做得濫了,利息走高,樓價下跌,不斷供的比例不斷上升,有數據說次按約佔全美按揭的25%,總值接近萬億美元。用「次按」作擔保的債券金額應該是非常高的,這些債券也是資產,本來是在金融體系內流動的,現在有部份債券償還能力出事了,市場內不知道哪些債券仍是健康的?哪些是有問題的?因此一下子這個市場「停擺」了。手揸這類債券而需要錢用的人,忽然發現他無發套現,必需在市場內借貸,這就引起了市場銀根突然抽緊。而各國央行向市場大量注資,三、四天內歐美央行向市場注入了接近4000億美元,至少可以保證所有的大銀行不會頭寸短缺。
歐美股市大跌有一個原因,是持有次按資產的機構需現套現,如果手中的次按債券沒法沽出,唯有沽其它有價證券,因此形成股市及商品市場的跌市,如果次按債券重新流通了,問題就舒解了。
各國央行注資,有人以為是在用納稅人的錢救市,其實不是的,央行注資是用回購國庫券或借貸形式進行,資金將來是會由央行收回的。
現在銀行和金融機構有時間清理這些債券,厘訂它們的市場價值,這些債券會重新在市場流通,也許布金融或機構損失慘重,甚至破產,但不會有大的銀行出事,即所謂「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香港的投資者在「次按」相關的資產上損失將是極小,元氣未傷,金融市場的效率是很高的,因為價值數千億美元的資產每一秒將產生多少財富?無需悲觀,祇要留意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