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場上有關匯豐銀行及中國銀行的消息和評論比較多,也談一談我的看法。
先說匯豐。匯豐是一家令香港人引以為榮的企業,許多港人也是靠長揸匯豐而賺到了錢。但自2000年以後,匯豐不單止業務停滯不前,在現任總裁葛霖的領導下,更似乎有一種公司在變質的味道。上半年的業績,美國業務出了大問題,總公司甚至到要埋單結數時才知道,出了那麼大的虧蝕,把責任推在美國匯豐融資的總裁身上,有了替罪羔羊,炒了魷魚,是不是就沒有問題了?當時出中期業績,撇賬那麼大,整個公司仍有盈餘,不知道挖了哪一塊隱藏盈利來填補虧損,年報沒有交代,很有粉飾業績的嫌疑,這一次的年結,又將在中國平安及中國交通的盈利搬了出來,賬是很好看,但這些都是一次性的利潤,在吃老本,現在美國融資仍揸住480億美元的次按資產,到底要撇多少數?還有老本可以吃嗎?總之令投資者感覺很不好,港人揸住匯豐的人不少,是不是值得多考慮一下?
中國銀行我在前星期的大跌市中進了不少貨,今天翻查了一下,我進了6,660,000股,不算多也不算少了。星期一爆出中銀揸住了97億美元有抵押債券的消息,有些大行以損失全額或損失50%的價值來計,說它明年的盈利全部泡湯了,我的感覺,這些分析言過其實了。中銀的高層,抱住的心態一定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如果投資成功,他們本人沒有得益。如果投資失誤,他們個人是要負責的,所以絕對不會投資在Aa級以下的債券。而Aa級的有抵押債券,損失大約在2 – 5%之間,如果聯儲局減息,這些債券還可能更值錢一些。因此對中銀投資債券損失嚴重的分析,可能是太武斷了,考慮到中銀在資金自由香港行的特殊地位,我決定保留手上的中銀,資金自由行的佣金是2.5%,再有其它的衍生利益,中銀將來在此業務上的得益很難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