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七月 2007

紙上富貴 ( 1 )

        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想過「公司上市」是如何創造出財富的?那些上市公司的老闆的「身家」是如何一飛沖天的?什麼都沒有變,同樣的公司,做同樣的生意,祇因「上市」老闆的「身家」就增加了十倍、二十倍、甚至三十五倍?事情是這樣發生的。
 
        假定有一位A君,拿出了一億元,經營一盤生意,而他經營有方,每年的淨利潤有五千萬,這樣三年以後他可以將他的生意上市了。由於經營這盤生意,一億資本已經夠了,所以他先將兩年來賺到的一億元袋入自己的口袋,然後將那盤生意重組成一家「有限責任股份公司」,發行例如1億股,面值1元的股份。
 
        選擇一個股市興旺的時機,找一家保薦公司安排上市,他可以出售25%或甚至更多的股票給公眾投資者,在給股票定價的時候,不是按照公司的資產淨值計算的 (在這個例子裡公司的資產淨值是1億元) 而且按照公司的每股盈利能力再乘上一個上市的P/E倍數來計算的。
 
        在這個例子裡,每股盈利是0.50元。假定上市P/E定在20倍,那新股的上市價就是0.50 X 20 = 10元,整家公司有1億股,則公司的市值就是10億元。假定賣出來的是總股份的25%,則老闆持有另外75%,他的「身家」就變成了10X 0.75 = 7.5億元,而該公司本身的淨資產祇有1億元!這是「紙上富貴」很典型的一個例子,事情還不至於此,今天已太晚了,我們下文再談。
 

實股市,及時行動

        昨天 (727) 美股又下跌了208點。昨晚許多人都心懷忐忑地注視著歐美股市,特別是美國股市,希望看到它止跌回穩,但大家又失望了。美國股市大跌是由對信貸市場質素的擔心引起的,而美股下跌引起的金融震盪也許也觸發了日元套利交易的平倉盤,昨天日元升至118.20,澳幣、紐幣大跌,貴金屬大跌,處處看到拆倉盤帶來的影響。
 
        我已經提及如果手中持有的是質素好的大藍籌股,而手頭又持有了30%的或更多的現金,面對這樣一次調整是完全不用擔心的。事實上全球經濟基本面都不錯,眼前並無危機,即使美債 (指的不是美國國庫券,指的是企業債券及擔保債券) 股市再跌,引發資金緊拙,聯儲局必會出手放寬銀根,減低息率。所以我們可以靜觀其變,反而借此機會可以思考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為何美國市場大跌時,香港股市緊跟著也大跌呢?這已成一種常態,但背後必有原因的,我想這原因大部份是投資者的心理因素。在股市活動的大投資者都是頂尖的聰明人,當他們看到美國大跌,就預期香港也會大跌,於是就在開市的一刻立刻大舉拋售,目的是在更低位買回他們拋出的股票,有幾個大戶一起行動,就足以令市場裂口低開了,而事後他們通常都能在更低位買回股票,這些行動迅速果斷的投資者,最後當然是贏家。
 
        第二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為何股市大幅下跌如此兇險?殺傷力那麼大?歷史上多次大的經濟危機都是從股市下跌引發的,背後的原因是股市下跌造成的財富收縮效應。譬如香港股市昨天跌了600多點,整體股市市值就「蒸發」了6000多億港元,紙上富貴消失了。而整個金融市場是環境相扣的,用股票做抵押的信貸,在此時就可能出問題了。貸出一方要call margin,如果借貸方無力補倉,就會發生「斬倉」,不計價地拋售股票,引起更多紙上財富消失,有可能產生滾雪球效應,整個金融體系的平衡結構受到威脅。
 
        以上都是一些理論的推理。在今天的現實世界,香港和中國大陸的金融體系很穩健,政府持有大量儲備,經濟的基本面都良好,歐、美、日的經濟也都不錯,央行隨時可以放鬆銀根,或藉其它手段 (其中一個有效手段是入市回購政府債券) 向市場注入資金,因此危機不會發生,現在反倒是一個入市的好時機。
 
        一個做法是將你的API合約的貨接下來。在高位時你無需接貨,每一期收到的股票都應該獲利沽出,減低你的風險。
 
        另一個做法是在適當的價位,買入股票。假定股市調整15%,即恒指大約跌到2000點時分段買入股票,恒指可能再跌,但你已在相對低位買入了股票了,待調整過去,股市總是會升回來的。
 
        買什麼股票?我喜好的是巨型油企、龍頭銀行股及保險股,大家可以查查報紙的財經版,看看各家公司的P/E跟盈利增長率的比例,選擇自己的心頭好。有些最近熱炒的股票,例如保險股則要小心一些,當中國政府宣佈保險資金可以投資股票的比例上調時,市場立即當成好消息來炒,但保險公司投資在股票市場不是必賺的,那是一把雙刃劍,也可以虧本的。而且輕微調高投資股市比例對保險基金提升回報影響不大。
 
        最好的選擇也許是買回你最近曾經沽出的股票,對那幾隻股票你是一直都關注並且有研究的。
 
        我本人沒有投資資源股,也沒有投資工業股,當然也失去了一些好機會,但投資在資源股上,是要冒資源價格上落的風險,我們對不同的資源價格的走勢又懂得多少呢?工業股、零售股數量太多了,除了公司董事會披露的消息,我們其實所知甚少,也不了解董事會裡成員的誠信度,所以我基本上不沾手這些股票。
 
        股市是瞬息萬變的,我們心中有一個估計,即一個「底」。如果股市走勢是符合預期的,屆時應該立刻行動。如果形勢發生變化,我們的評估也要相應改變。冷靜地觀察吧,隨時做好入市準備。
 

眼前祇是調整並無危機

        我在本月17日的網址裡提及套利交易,拆倉引起的金融震盪及美股下跌這兩隻「狼」始終會來的。又在本月26日的網址裡介紹了摩根士丹利提出美股可能大跌的警告,昨天美國就大跌了,最多時道瓊斯指數跌去了420多點,收市跌了311點。歐洲和日本股市也大跌,香港今天也大跌,在我寫這篇網誌時恒生指數跌了500多點。
 

        美國大跌的理由是投資者憂慮。除了次級按揭貸款出事之外,其它企業信貸、債券,是否也有問題?這種擔心是有道理的。美國推行特別寬鬆的貨幣政策已有多年,雖然利息上升,貨幣收緊,樓市下跌,經濟放緩,有許多貸款變成有收不回的危機。究竟這個「洞」有多大,現在沒有人知。
 
        最直接的影響是現在銀行及金融機構收緊了信貸,甚至於有私募基金已經宣佈了收購建議,但無法融資,祇能自行發高息債券集資,可以預期企業併購會沉寂下來,消費開支會減少……,總之,連串的問題開始浮現,經濟將進入下降的週期,美國主要的銀行股,差不多比高位時已下跌了15%了。
 
        但也不必看得太悲觀。美國十年國庫券息率已經降到4.77%,市場已在作出反應。日元對美元的兌換率最近從123左右升到昨天119.20,也是不算太劇烈。
       
        每一次金融市場向下調整,它的形態都是不同的。去年五月那一次,向下調整了大約六個星期。港股向下調整了20%多,這一次或許會溫和一些,當然這祇是猜測。
 

        我們如果手中揸住的都是質素好的大藍籌股,手中又有30%的現金,是完全無需擔心的。如果投資金額相當大的,可以再沽出一些,手持50%的現金,以及一些API的合約。如果手中投資金額很少的,而揸住的又都是質素好的股票,你可以不理會一時的調整,眼前並無危機,我們無謂去猜測這次會跌到多少點?猜是猜不到的,靜觀數日看市勢如何變化吧?
 

GDP的迷思

        最近常在報紙上讀到一條新聞,說是中國的GDP迅速增長,就在近期內會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及日本。GDP指的是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量,是一個從「量」的方面來衡量個別國家經濟規模的一個重要指標。
 
        GDP這個指標,時常不能真實的反映客觀情形,主要的偏差出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貨幣的幣值比例跟能夠購買的貨品或服務的數量的比例常常扭曲。
 
        例如人民幣兌美元現在是7.571.00。假定在美國買一瓶啤酒是3美元,在中國是不是22.50元人民幣呢?答案通常是「否」,中國的消費比美國便宜很多。
 
        第二個出偏差的地方,是如何統計第三產業的產業的總值?中國的GDP以前祇包括工業及農業的產出,現在開始將運輸、旅遊等計入在內,但金融業、娛樂業、廣告業甚至教育機構的產出是否計入在內呢?我不知道,很可能沒有人知道,中國有「法」而不循或有「法」而行不了的情形太多了。
 
        第三個出偏差的地方,是統計資料主要是官方按稅務收入加上其它評估的手段得到的,但中國對許多企業不是實行「報稅」的制度,而是實行「評稅」的制度。企業盡量少交稅,當然得到的GDP就小了,更不要提及幾百萬小規模的私人商戶及小廠,不繳稅的「地下經濟」規模有多大?沒有人能知道。
 
        從這三方面看中國的GDP是嚴重低估的。
 
        我去歐洲旅行時,到處都是靜靜地,也很少見到建築工地。可是在中國旅行時,到處都是人,到處都是建築工地,最妙的是去年去九寨溝旅行,我們到達的那一天,在出發地的廣場上,我見到最少有五、六千人!中國的GDP比德國小嗎?那一定是一個笑話!中國的GDP比日本小嗎?那也可能是一個笑話。美國很大,很發達,中國比不上它,也許還是真的,但也許差距也不大了吧?
 
        我們的問題是人口太多了,以人均計還是遠遠不及其它的發達國家。
 
        我特意不提各國所謂GDP的總量是若干萬億美元,那數字意義不大。
 

摩根士丹利的警告

        美資大行摩根士丹利在昨天發出一份報告,指出由美國次級按揭市場壞賬引發的信貸危機將會蔓延至股市,該報告並引用二十年來的數據指出,在高風險債與國債息差擴大後六個月,股市便會有顯著調整,該行認為美股最快在八月就會下調,可能下跌一成四,相當於道瓊斯跌去2000點。
 
        摩根大通在兩個月前也發出過另一警告,指出環球股市都位高勢危,股市回報率跟國債回報率的比率,已經超出了歷史的合理水平。
 
        通常股票行或分析師的報告都是正面的多,隨便翻翻報紙的財經版,介紹你買這隻股又介紹你買那隻股的報導多的是,這樣認真地發出警告的報告是難得見到的。
 
        當然,即使是大行的報告,也祇是在估計,危機不一定發生,但股民最好還是提高警覺,考慮一下,如果美股下跌2000點,對自己的投資有何影響?如何減低風險,各人的情形不同,有人可以減磅,有人可以用衍生產品對沖,也可以沽出現在持股,用API方式買回同一隻股票,總之在投資市場不能盲目的永遠看好,股市調整過後,甚至股市無需調整,祇要牛皮半年一年以後,高P/E可能就變成了合理P/E,高風險可能就變成不那麼危險。
 
        美股道瓊斯近來一直在高位,但看看主要的銀行股,跟高價時比已經跌去了10%,最近一季的企業盈利一般來說還符合預期,但三個月以後,還能保持嗎?壞賬在浮現出來,經濟增長放緩,企業盈利始終會下跌的,對摩根士丹利的警告是不能無動於衷的。
 

API ( 2 )

        API的風險最大的理論值,就是該張合約的總值。假定你買入的股票在你買入之後,立即跌到每股0.01 (1),你還是有責任履行合約的。
 
        事實上如果你買的是中石化,它當然不會跌到每股1仙的,除非中國明天就發生內戰,誰都不知後果如何了。
 
        再退一步考慮,如果中石化跌去了16%,從9.00跌到7.56,那已經是一個很大的跌幅了,那已經接近中石化今天的200天平均線上,支持的力度是很強的,在這種情形下,你仍未輸錢!
 
        假定中石化是慢慢地跌下去了,每過兩週或一個月,就結算一次,每次你都賺到了錢。隨著時間的過去,剩餘合約的金額在不斷減少,你承擔的風險也在減少。
 
        經過這樣的分析,可以看到祇要懂得選股票,你承擔的風險不一定像想像中那樣大。
 
        API是一種很好的投資工具,如果你覺得中石化現價相當高,你可以沽出你本來持有的中石化股份,鎖定你已有的利潤,然後用API的方式將它買回來,這樣,你承擔的風險就更低了。
 
        在一般銀行的櫃面上,我知道可以買ELN的產品,那是跟股票掛的一種債券,有些跟API相像的地方,但銀行櫃面上的ELN組合裡的股票是銀行選擇的,銀行設計了一個產品,分銷給客戶,那個產品掛的股票組合如果有平時波幅很小的股份,例如匯豐銀行,那銀行能提供的折讓就變小了,看起來風險好似小了一些,但回報也低了。
 
        所以如果資金夠多 (1百萬美元以上) 一定要在藍籌的私人銀行裡開一個投資戶口,你可選擇的投資工具會多很多,選擇的自由度也大得多。
 

API ( 1 )

        在我的Blog裡曾兩次提及API,有朋友問我API是什麼意思?我想說明一下。
 
        API是投資銀行提供給客戶的一種投資工具,它的英文名稱是:
 
        Leveraged Share Forward Accumulator Cash Settled With Share Purchase Option,英文簡稱為API
        譯成中文的意思大約是:「累進式的用現金結算的方式購入股份認購權」。
 
        操作方式是這樣的:投資者跟投資銀行訂立一協議,在一段時間裡 (例如一年) 每個工作日購入一定數量的某一股票 (例如每天10,000股中石化),購入的價格跟成交當天的股價比有一相當的拆讓,例如84%。假定中石化當天是9/股,你可以用 9 X 0.84 = 7.56元,即7.56港元每股的價格買入該股,但你也要承擔一個風險。假定在這一年裡的任何時期裡,中石化股價跌破7.56元,你仍要以此價買入,不論價格跌到多低,都有買入的責任。
 
        而如果股價上漲超過5%,即9 X 1.05 = 9.45元,股價超過9.45元的時候,該協議自動失效。
 
        而折讓的幅度有多大,每隻股票是不同的,過往波幅越大的股票,折讓越大。
 
        根據協議,每兩週或每個月結算一次,你用協議價接貨,然後決定是買入該股還是沽出該股。以每股9元,每天10,000股中石化為例,假定結算日仍是9元,則你每天的利潤是 (9.00 – 7.56) X 10,000 X 工作天,通常是21天,即每月利潤為 (9.00-7.56) X 10,000 X 21 = HKD302,400元。
 
    通常合約金額達到美元二百萬就可以請銀行開價,如果你接受就可以訂立協議了,而你不必拿出來二百萬美元,祇需要在戶口裡有20%,即相當於40萬美元的淨資產即可以了,那相當於「按金」,銀行當然不會跟你對賭,它早已將它的風險在市場上用衍生工具對沖了,風險是在投資者本身。假定選定的股票價格跌破了協定價,就有損失了。但如果選股正確,由於槓桿作用,利潤是很驚人的。就如上述例子,你的本金是美元40萬,假定該股一年裡股價不變,即年利潤為HKD302,400 X 12 = HKD3,628,800.-,即相當於本金的1.134倍。
 

公司回購

        公司回購自身的股票,跟大股東增持是很不同的。
 
        較遠的例子是微軟 (Microsoft)。微軟公司手頭現金在0203年時高達600億美元,小股東呼聲很高要求公司回購股份或派息。當時微軟總部不願這麼做,說是有許多法律訴訟沒有解決,要預留資金準備敗訴時賠償。後來在歐洲,日本對微軟的反壟斷訴訟先後解決了,賠償金額不太大,微軟就宣佈了大規模的回購計劃。回購的股份通常會被註銷,也就是流通股份的數目減少了,即使公司的總盈利不變,每股盈利也增加了,是大大利好股價的消息。
 
        上個月,美國第三大油公司ConocoPhillips也宣佈了回購股份計劃,將在2008年底前用150億美元買回自己公司股份。這一消息一宣佈,股價在兩個星期內由79美元/股漲到90美元/股。
 
        ConocoPhillips的總市值才1050億美元,相比之下,回購計劃十分龐大,董事會這樣的決定,本意就是要刺激股價,現在目的已達,至於150億能買回來多少股倒是並不重要的了。
 
        香港很少這樣的情形,美國常見這種情形,是跟美國的稅例有關的。公司如果派高息,政府抽去大約百分之三十多的稅,而回購讓每股價值增加,就避免了即時繳稅的問題,是否套現這個問題留給小股民自己決定。
 
        現在又出現一種新的情形,公司回購的股票並不註銷,而是被「封存」起來,大概是讓管理層有更大的彈性,在需要資金時可以將被「封存」的股票再放到市場上來,但迄今我似乎仍未見到這樣的實例,這種做法跟回購的原意似乎有衝突,將來未必會變成一種主流的做法。
 

大股東增持

        最近香港股市常有大股東增持的消息,長江實業的李嘉誠近月裡分二十批,斥資20億,增持長江實業的股票。新鴻基地產的郭氏兄弟增持新鴻基地產,李兆基則不停地增持煤氣。
 
        如何看大股東增持?這其實不是簡單一句「大股東看好自己的公司」就能回答的,很多時候有複雜的內情。
 
        有一種情形,就是大股東看到自己的公司的股價偏低,增持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投資。
 
        另有一種情形,大股東的持股量偏低,藉股價低,對資產有折讓,不斷地吸入,增加自己的持股比例,以此確保對公司的控制權,不致讓其它對手有機可乘,失去了控制權。
 
        還有一種情形,大股東經常在炒作自己名下的股票,利用大股東入貨的消息刺激股價,卻利用其它的戶口暗渡陳倉,炒作獲利。
 
        所以大股東增持不能立即被視作利好消息,從最後效果看,大股東雖然增持了,但該股票的流通總量並沒有改變,小股東並不能直接得益,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自己做判斷。 

生化能源作用有限

        巴西是今天世界上唯一一個推行酒精混合汽油成功的地方,那是因為巴西農地廣婺,出產大量甘蔗榨糖,但整個七十、八十年代,世界糖產過剩,糖價低迷。為了幫助農民,政府鼓勵用甘蔗生產酒精,又用稅務手段提高汽油價,鼓勵國民用混合油,這樣的情形祇有巴西才做得到。亞洲和歐洲耕地少,農作物成本高,沒有可能發展建基於農作物的燃料生產計劃,中國政府已經明令禁止這麼做了。根據很多專家的測算,利用農地種植纖維素 (用草都可以生產酒精) 來生產工業酒精,在經濟效益上不可行,所以生化能源並不能代替地球上的礦物能源。目前能源市場的結構,在可見將來都不會因生化能源的增加而改變,所以巨型油公司不必為他們的生意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