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7月27日) 美股又下跌了208點。昨晚許多人都心懷忐忑地注視著歐美股市,特別是美國股市,希望看到它止跌回穩,但大家又失望了。美國股市大跌是由對信貸市場質素的擔心引起的,而美股下跌引起的金融震盪也許也觸發了日元套利交易的平倉盤,昨天日元升至118.20,澳幣、紐幣大跌,貴金屬大跌,處處看到拆倉盤帶來的影響。
我已經提及如果手中持有的是質素好的大藍籌股,而手頭又持有了30%的或更多的現金,面對這樣一次調整是完全不用擔心的。事實上全球經濟基本面都不錯,眼前並無危機,即使美債 (指的不是美國國庫券,指的是企業債券及擔保債券) 股市再跌,引發資金緊拙,聯儲局必會出手放寬銀根,減低息率。所以我們可以靜觀其變,反而借此機會可以思考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為何美國市場大跌時,香港股市緊跟著也大跌呢?這已成一種常態,但背後必有原因的,我想這原因大部份是投資者的心理因素。在股市活動的大投資者都是頂尖的聰明人,當他們看到美國大跌,就預期香港也會大跌,於是就在開市的一刻立刻大舉拋售,目的是在更低位買回他們拋出的股票,有幾個大戶一起行動,就足以令市場裂口低開了,而事後他們通常都能在更低位買回股票,這些行動迅速果斷的投資者,最後當然是贏家。
第二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為何股市大幅下跌如此兇險?殺傷力那麼大?歷史上多次大的經濟危機都是從股市下跌引發的,背後的原因是股市下跌造成的財富收縮效應。譬如香港股市昨天跌了600多點,整體股市市值就「蒸發」了6000多億港元,紙上富貴消失了。而整個金融市場是環境相扣的,用股票做抵押的信貸,在此時就可能出問題了。貸出一方要call margin,如果借貸方無力補倉,就會發生「斬倉」,不計價地拋售股票,引起更多紙上財富消失,有可能產生滾雪球效應,整個金融體系的平衡結構受到威脅。
以上都是一些理論的推理。在今天的現實世界,香港和中國大陸的金融體系很穩健,政府持有大量儲備,經濟的基本面都良好,歐、美、日的經濟也都不錯,央行隨時可以放鬆銀根,或藉其它手段 (其中一個有效手段是入市回購政府債券) 向市場注入資金,因此危機不會發生,現在反倒是一個入市的好時機。
一個做法是將你的API合約的貨接下來。在高位時你無需接貨,每一期收到的股票都應該獲利沽出,減低你的風險。
另一個做法是在適當的價位,買入股票。假定股市調整15%,即恒指大約跌到2000點時分段買入股票,恒指可能再跌,但你已在相對低位買入了股票了,待調整過去,股市總是會升回來的。
買什麼股票?我喜好的是巨型油企、龍頭銀行股及保險股,大家可以查查報紙的財經版,看看各家公司的P/E跟盈利增長率的比例,選擇自己的心頭好。有些最近熱炒的股票,例如保險股則要小心一些,當中國政府宣佈保險資金可以投資股票的比例上調時,市場立即當成好消息來炒,但保險公司投資在股票市場不是必賺的,那是一把雙刃劍,也可以虧本的。而且輕微調高投資股市比例對保險基金提升回報影響不大。
最好的選擇也許是買回你最近曾經沽出的股票,對那幾隻股票你是一直都關注並且有研究的。
我本人沒有投資資源股,也沒有投資工業股,當然也失去了一些好機會,但投資在資源股上,是要冒資源價格上落的風險,我們對不同的資源價格的走勢又懂得多少呢?工業股、零售股數量太多了,除了公司董事會披露的消息,我們其實所知甚少,也不了解董事會裡成員的誠信度,所以我基本上不沾手這些股票。
股市是瞬息萬變的,我們心中有一個估計,即一個「底」。如果股市走勢是符合預期的,屆時應該立刻行動。如果形勢發生變化,我們的評估也要相應改變。冷靜地觀察吧,隨時做好入市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