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六月 2007

中華文明缺失了什麼? ( 12 )

        回想起三十年前,1978年吧?鄧小平重新掌權,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將所有因「造反」而上台的幹部統統拉下來,重新任用老幹部。他做的第二件事是用最委婉的方式,向老百姓、向共產黨內的幹部發出一個清晰的信息:人民日報社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社論暗示毛澤東的政策,經過實踐驗證,是不正確的,以此來破除對毛的迷信及教條。以後,在農村他取消了集體所有制,實行包產到戶。在城市裡,允許人民經商,私人開業。在初期那祇是小規模的攤販及「跑單幫」,漸漸地,開始引進外資,開始准許農村以「集體」名義開辦工廠,這樣漸進式地引入了資本主義經營的元素。直到十年以後,90年代初,開放「特區」,並「准許一部份人先富起來」,這一部份「先富起來的人」被冠以「民營企業家」的頭銜,其實他們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資本家。鄧小平的頭腦清楚得很,他知道自己正在將國家引向資本主義,引向市場經濟,到今天「民營企業」的規模有大到上千億的,有無數成功的企業家湧現。中國的經濟實力令外國人刮目相看,中國在「和平崛起」。
 
        當權的共產黨幹部,他們的子女去外國留學,回國以後經商辦廠成功的不計其數,共產黨已在蛻變,今天的中國共產黨跟毛時代的「共產黨」完全是兩回事了。共產黨感到需要為自己重新定位,它以前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鋒隊」,現在,似乎已經沒有了「無產階級」這個概念,即使還是有一批人是「無產」的吧!那也不是社會的主流。所以它要將自己重新定位,定位成「三個先進的代表」,這算不算嚴肅的「理論」且不去說它,卻實實在在地說明共產黨的屬性正在變。
 
        鄧小平無疑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文化大革命」以後中國那麼樣一個爛攤子,他扭轉乾坤,在三十年裡人民富足,國家強盛,處理198964事件,令他一生的光輝蒙上瑕疵,但瑕不掩瑜,我是衷心欣佩鄧小平的。

中華文明缺失了什麼? ( 11 )

        我們已經明白,一個社會不能平空地從某一種形態變革到另一種什麼形態。變革是要由內部的動力來推動的,任何新的偉大思想或革命,也不是發明家或革命領袖憑空造出來的,背後的實質原因是生產力的進步,新的實證技術的出現或社會上新興階級的興起。為什麼牛頓不早出生300年?為什麼歐洲的「啟蒙」運動到十八世紀中才出現?一切的一切都是有理由的!
 
        我們要回到我們的主題上去,中國能發展出民主制度嗎?答案是很清晰的兩個大字「能夠」!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中國現在已經有了一個不小的「資產階級」群體,這個群體在今天不受外國列強的壓迫,這個群體有文化,有爭取自己權利的意識!這個群體在人數,掌握的財富等等方面正以空前的速度壯大。
 
        其次,中國正在迅速形成一個由富裕的專業人士組成的中產階級,他們不再依靠國家付出的薪金,他們有自身獨特的利益,而且他們有爭取權益的意識。
 
        第三,中國有人數龐大的人身自由的工人和農民,他們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他們不會再忍受舊社會的衙門和差役對他們的壓迫。如果你問我在中國歷史上,什麼時候資產階級的勢力最強,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今天!」「現在!」
 
        這也是一個歷史吊詭的地方。三十年前被共產黨徹底打倒的資產階級,被共產黨抄了家的資產階級,現在在共產黨的扶植下又壯大起來,而且主要的共產黨幹部,祇要是還在掌權的,自己也都成為了資產階級,他們本人也許名義上仍不是資產階級,但他們的家屬子女、親戚朋友可能都成了資產階級了。近三十年來,在中國,社會變革的劇烈,觀念形態變化之快,是任何人都想像不到的。

中華文明缺失了什麼? ( 10 )

        一個社會沒有了強大的資產階級,一個社會沒有眾多的專業人士構成的中產階級,那社會本身就缺失了一種內部的動力,去推動民權運動和建立民主制度。僅僅靠少數的知識份子精英搬來外國的民主思想,對於改變社會是起不到絲毫作用的。
 

        前節已經提及,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也就是「文化大革命運動」期間和以後,由於一九四九年以來的一系列政治運動,在中國已經徹底清除了舊政府官僚、封建殘餘貴族、地主、資本家及自由職業者。在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家,這麼多人口的國家,再也找不到一個有錢人。毛追求的平等社會的目標是不是達到了呢?馬克思的目標是追求一個平等而富裕的社會,富裕到什麼程度呢?「各取所需」所有人的需要都可以滿足。而毛達成的目標是平等,但貧窮,當時很多人因飢餓而死,現在可以很肯定地說,毛是走錯了路了,把國家和人民引人了一條絕路。
 

        馬克思在生前,他期望在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之後,可以通過「公社制」這樣一種所有制和生產方式,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過渡。但可惜的是,當時成立的公社,全部都失敗了,公社制並非一種比私有制更高生產效率的制度,所以馬克思並未能完成他的「資本論」的第三集。恩格斯在馬克思去世以後,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想要完成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論證,最後也是無功而退。所以,在馬克思的理論中,無產階級革命,並由此而產生更先進的制度——共產主義,是未完成的理論。而在俄國和中國,革命家都企圖實踐馬克思並未能說清楚的理論,結果對俄國人民和中國人民都是一種災難。
 
        馬克思並未能看到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在現代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被壓迫」的工人及農民,祇佔了人口中的極少數人,並不是他想像中的社會大多數。即使是這「被壓迫」的少數,他們也生活得很好,並非生活在「飢寒交迫」之中。現在的民主政制,強調機會均等,不斷通過立法,糾正社會中的不公義、不平等。今天的資本主義社會,完全不是馬克思推想中的社會。所以整部資本論,除了它的勞動剩餘價值理論,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之外,其它的是全部都錯了。
 

中華文明缺失了什麼? ( 9 )

        回頭看看我們中國的歷史,「資產階級」從來都是不成氣候,高收入的專業人士,也從來未曾成為人數眾多有影響力的社群。所以,盡管在五.四運動以後,有了思想先進的文化人推動新文化運動,引入平等,博愛的思想,甚至有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皇朝的統治。可是在中國社會的內部始終沒有產生強而有力,人數眾多的新興資產階級,資產階級也從沒有主導國家的政治發展。辛亥革命不久後,革命果實就轉化為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以及四大家族的官僚壟斷經濟,當時的社會也有進步,隨著滿清皇朝的覆滅,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的奴隸制度殘餘,才徹底瓦解了。「奴婢」和「家人」對主人的人身依附關係,典農對地主在某種程度上的人身依附關係以及人口買賣制度,直到20世紀初才在中國的歷史上終結。

中華文明缺失了什麼? ( 8 )

        清朝時的「乾隆盛世」維持了短短的數十年時間,很快歐洲列強的炮艦就帶著鴉片侵入中國,戰爭賠償及鴉片貿易帶來的大量白銀外流,令到中國的經濟受到致命的打擊,舶來的棉布和洋貨,很快打垮了中國落後的手工業,上文提到的在江浙一帶的織綢廠紛紛結業,中國的資本主義型的經濟在它的萌芽時代就被扼殺了。
 
        到了十九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列強無暇東顧,而西方的民主思想以及工業技術傳入中國。當時的中國曾有一段短短的經濟發展期,有了一些採用機械的紡織廠、麵粉廠、機器制造廠等等民族工業,但是依然十分弱小,接著又是革命和內戰。1949年共產黨在內戰中獲勝,並掌握了國家權力,當時中國向何處去?也許在執政的共產黨內部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是先要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上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那是經典的馬克思的理論,但在馬克思的晚年,他自己對這一思想也有懷疑。當時有一份共產黨跟各「民主黨派」協商制訂的「共同綱領」,那是類同臨時憲法那樣的重要文件,可以証明確實有這樣的設想存在。可惜的是在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共產黨最後實行的是打倒資產階級,以大躍進的速度直接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過渡的政策,後來的實踐證明這一政策是全盤失敗。但中國還處在萌芽狀態的「資產階級」被徹底消滅了,甚至個體的手工業也被「改造」或禁止。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中國沒有了有錢的人、沒有貴族、沒有地主、沒有資本家、沒有富有的專業人士,一個都沒有!那在全世界的歷史上相信也是很奇特的一頁,換來的是全國的貧窮,全民的貧窮。

中華文明缺失了什麼? ( 7 )

        我們缺失了的一樣重要的東西就是民主政制,我們文化的觀念中,官不但不是僕人 (人民公僕),還是你的父與母 (父母官),很可笑是不是?官不是用我們繳的稅養著的嗎?可惜,這是西方民主國家的觀念,如果用這樣的話去對大陸的「官」說,他一定當你是有精神病的!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我們5000年的歷史上,未曾孕育出民權思想?未曾孕育出民主政制?
 
        我想這是有原因的。在歐洲,最早是在17世紀中,在英國就有了大憲章,訂明皇權是在議會權力之下。到18世紀中,法國的盧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 及孟德斯鳩 (Boron de Montesquieu) 提出了「主權在民,而國王僅僅是人民的公僕」。為什麼在那個歷史時斯才出現這樣的思想家呢?本質的原因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了,從單純農耕的社會,轉化為工商業發達的社會,當時作坊主人、商人、掮客 (中介人) 階層興起,用今天的術語來說,就是新興的資產階級興起了。他們擁有財富,擁有文化,但他們不是貴族,祇是普通平民,沒有政治地位,更沒有政治權力,是這一個階層中的先行者開始了所謂的「啟蒙運動」,開始提出了民權思想,要求政治地位和政治權力,當然他們不僅代表了新興的資產階級,還代表了自由民、作坊工人和農民,經過長達百年的革命、復辟、戰爭,最終在歐洲慢慢形成了今天的民主政制。
 
        回頭去看看中國的歷史,如果回到唐朝、宋朝那是太早了。當時的生產技術很落後,農村社會是自給自足,相當封閉的「衣食足」已經相當滿足了,沒有大規模的作坊生產或商品交換,沒有新興階層即資產階級。
 
        再看明清,我讀過多次小說「金瓶梅」,那雖然表面上是講「宋」代的事,但一般學者都認為是明代成書,而且是寫明代的故事。主人翁西門慶,開了一個綢緞舖,一個中藥舖,那已經是縣城裡數一數二的大商人了。他要做鹽生意,就必需出錢去買「鹽引」,就是政府的許可證,每張「鹽引」限制了可以買賣的數量,所以鹽、鐵這種大生意是政府專營的。而且我們還可以注意到西門慶的做生意的「夥計」,包括負責的經理人,都是西門慶的「家人」,對西門慶是有人身依附關係的,他們不是自由身。這種社會形態,其實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乾隆盛世時,當時江蘇、杭州一帶有大規模的織綢廠,僱用工人上千,但這些工人也帶有「奴」的特性,對主人有人身依附關係。而富有的工場主人則通過「捐官制度」買來官銜,買來跟士大夫平起平坐的地位,中國歷史上始終沒有發展出人數眾多又不滿封建現狀的資產階級階層,也許這就是中國沒能孕育出民權和民主思想的主要原因?

中華文明缺失了什麼? ( 6 )

        在一個專制體制下,就沒有司法獨立這回事,也沒有了司法公正。政治權力隨時可以干預司法,立法和執法成了領袖控制國家和人民的工具。
 
        沒有立法的跟司法獨立,是不可能建成現代的民主國家的。
 
        執政黨為了確保自己的地位,也必然會嘗試控制輿論,不容一切批評。言論自由祇成了空話一句,後果是嚴重的:
 
        貪官污吏沒有輿論來監督,沒有獨立的司法來裁判,漸漸地會發展成官官相護,無官不貪。即使黨內成立「紀律檢查委員會」也沒有用,祇是更多了些官,有一天這些官也許貪得更多一些,因為有太多貪官要來孝敬他們。
 
        已經有了懲處貪污的法律,已經有了司法部門,為什麼還要設立「紀律檢查委員會呢?」這很有一些自己「清理門戶」的意味。這樣做本身是否能觸犯了法律?共產黨也是一個群眾組織,可以有權私設公堂嗎?這個問題要請教司法界的朋友了。
 
        嵌制輿論還有更嚴重的後果,就是扼殺新思想,新思維。中國之所以落後,就是獨尊儒家以後,皇權政府跟知識界都敵視一切非正統的學說和創造,全中國的讀書人祇能讀一樣的幾本書,做一樣的文章。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政府仍有龐大的組織,監管輿論,不准批評共產黨,不准碰以前留下的爛傷疤,但眾口悠悠,老百姓的嘴巴是能永遠封得住的嗎?
 
        在民主國家,也可能以多數票選出了一個不那麼好的領袖,但那不那麼好的領袖在下一次選舉時,一定會被拉下馬來。這是民主制度的好處,不會有政治野心家,不會有軍事政變,體制內部可以吵吵鬧鬧,但體制本身是穩定的,在一個專制政體下,就不是那麼一回事。本來是十幾個人的小圈子集體領導,會不會在這十幾個人中間出了一個政治手腕高強的野心家,一個人大權獨攬?那就很危險,封建皇朝的年代又重現了。如果那位大權獨攬的領袖有狂想症,強力推行例行逆施的政策或跟外國開戰,那整個國家就被領袖拖進了深淵,這樣的事在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很多次了。如果一個國家是在這樣一種專制的體制下,由於領袖犯錯令國家人民遭殃的可能性是始終存在的。

中華文明缺失了什麼? ( 5 )

        上文分析了,在一個專制體制下,領袖的思考是如何「操縱、控制」政黨和國家,以確保他的權勢和威望。領袖想到的第一位的事情,絕對不是為多數老百姓謀福利。
 
        再來對比議會民主政制跟專制體制。
 
        議會民主政制——我指的是歐美的成熟的議會。
 
        民主政制——是富有彈性的,能自我完善,並相當穩定的一種制度。
 
        社會上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利益團體,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意識形態,這一切都會反映在議會中間,對不同的議題都可以展開大辯論,爭論不決的時候最後用投票解決,多數的決定就執行,假定那個多數的決定是錯的,實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可以再辯論,再表決,當然仍是執行多數勝出的決定,但這一次可能就能修正上一次的錯誤決策。

中華文明缺失了什麼? ( 4 )

        我們今天推崇的政治制度,所謂西方的民主制度,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我想我們指的就是美國、西歐及日本的議會民主政制,議員及政府領袖由老百姓一人一票投票選出來,政黨輪流執政,政體三權分立,即行政、立法及司法分立。
 
        這一制度有什麼好處呢?由於執政的黨和國家領袖是由民選的,因此政黨和政治家,必需將選票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說他們在施政時必需考慮國家大多數人民的意願,政策必需符合多數人民的利益。
 
        而在一個一黨專政的國家,中央的權力是在一個小圈子中私相授受的,因此領袖首先考慮的是如何保證這個執政黨的權力不受挑戰。他的第一要務是扼殺可能挑戰「黨」的權力的一切其它勢力。他的第二位的考慮是如何操控自己的政黨,張大自己的勢力,削弱其它「同志」的勢力,然後在必須隱退的時候將權力交給自己挑選的親信。
 
        請注意,在「領導」的心目中其實是無需考慮百姓的利益的。
 
        然後我們再看一看,地方的權力是從哪裡來的?答案是中央授權的,所以在地方當官的,他的一切的利益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討好、巴結可以提拔他的再高幾級的「領導」,他的心裡也是不必想著老百姓的。
 
        寫到這裡我自己都有些毛骨悚然,明天再繼續寫下去。

中華文明缺失了什麼? ( 3 )

        讀了以上的新聞,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一下子矮了一大截。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做官的在中國仍然是高高在上,差役還是為虎作倀,作威作福,騎在人民頭上,法制根本談不上。雖然各種各樣的「法律」條文很多,但到了實際的層面,當官的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老百姓祇能逆來順受,忍氣吞聲。
 
        古時的孟聖人 (孟子) 確實說過「民為本」,那比法國的孟德斯鳩 (Baron de Montesquieu) 和盧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 要早了大約1700年,但歷代中國的皇帝洗腦有方,將中國人教得服服貼貼,都成了順從皇權的良民。直到今天在中國,在社會的層面上並沒有強烈的申張民權的思潮與運動,而為政者雖將以「民為本」及「為人民服務」掛在口邊,但政治制度卻不見有任何改變,也不見有任何推進政制改革的意向,這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