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今天全球股市都大跌,起因是法巴BNP宣佈它名下有三個基金,因為現時失去了流通性,不能公平定價,因此停止贖回。這三個基金的總值不過20億美元,即使虧蝕,幅度大約也祇有20%,即蝕了6億美元。但消息引起軒然大波,債券市場幾乎無所適從,市場銀根突然抽緊,逼使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900多億美元資金。到了美國,同樣的故事再重覆,聯儲局向市場注資240億美元,加拿大央行也採取類似行動。
今天消息繼續傳來,歐洲央行又向市場注入840億美元,美國聯邦儲備局終於也表態了,將向金融體系注入必要的資金。
同時大家注意到全球股市大跌,日元急速上升,即說明股市和商品市場的逆轉,令到套利交易盤拆倉,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現在全球市場環環緊扣,任何一個環節出了毛病,都可能引發全球震盪。
但正如我多次提到的,現在市場上除了無形之手,還有另一隻有形之手,各國央行。各國央行扮演著「最後的貸款者」的角色,市場有需要,它永遠有錢可以借出來。
央行的注資,可以解決由於部份債券失去流動性,以及由利差交易拆倉引起的雙重信貸收縮而引發的市場資金不足問題,將不會有大銀行倒閉,不會發生金融危機,但後續的很多實際問題會浮現出來。
首先,是的確有投資者在次按上損手,究竟損失多少,將來我們看新聞會知道,大概為數不少。
其次,是的確有投資者在股市、商品期市以及外匯市場損手,究竟損失有多少,將來也會浮現出來,金額可能較次按上的損失更大。說得嚴重一些股市、期市、匯市已經受傷。
這方面的損失歐美的投資者佔多,日本一定也有不少。我曾經提到過日本有很多小投資者參與套利交易,他們中的很多人,可能損失不菲。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歐洲股市在過去半年裡幾乎漲了40%,美國股市同期也漲了20%多,位高勢危有調整本也難免,很多投資者還是賺到錢的,他們身家豐厚,抗禦跌市的能力應該很強,而有各國央行在背後,市場有足夠時間清理壞賬,因此可以視為一種合理的調整,通脹勢頭可能因此受壓,各國央行稍後會有減息的空間,還是老故事,歐美日本的經濟開始在一條下降的軌道上,開始蘊釀下一個上升浪。
香港經濟的基本面並沒有改變,股市的價格也合理,受中國帶動,不一定像以前一樣美國打噴嚏,香港就感冒了。QDII的細則據報導,這個月中國證監會就會通過,中國的資金將通過正式的渠道流入香港,因此不必太悲觀。
香港股市大跌,當然也可能是有外國資金要沽貨套現,拿錢回去救急。但港匯轉強,照金管局的說法,不見有大量資金流走,所以這一次的震盪香港市場以及香港的投資者,所受損失應該不大,市場應能較快地穩定下來。
此外,聯儲局終於還是出來表態了,它本來就是救火員,怎麼可能不出現呢?祇是我們不知道假如它早一些出手解決次級按揭債券的流動性困難,假如它早一天表態,市場的波動是否可能小一些呢?
另一種看法是聯儲局要利用這隻「無形的手」,必要的調整如果人為地去阻止它,將來的問題可能更大。
熟是?熟非?可能永遠不會有簡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