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另有三篇網誌,分別是「博奕理論」,「回應網友 – Conservative Girl及SL」。
昨天 (10月29日) 港股又漲了1180點,成交1700多億。正像我早一天 (10月27日)所說,30000點以上沒有蟹貨,祇要有少量資金就能推高股市,不過一天之內又漲了1000多點,新入場的資金還是相當大的。
今天本港的地產股、銀行股繼續漲,中資銀行股更是升幅驚人,冷靜地看一看,工商銀行是升幅最小的,可能理由就是A – H 股差價相對較小了。
這一輪的港股大漲,動力就是大陸資金來港買H股,來得早的全都賺錢了,令到更多資金來港投資H股,到A – H 股差價縮小到某一程度 (10或接近10%), 此一動力自然就會減少,屆時我們要記得讓我們的投資賬戶回到正常狀態,保留20 – 30%的現金,並要提高警覺應付調整市。現在為時尚早,可以繼續持貨。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到「財富效應」,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細細想過何謂「財富效應」?其實這個詞後面有兩重涵義。第一重含義:在資產市場 (在這裡特指屋宇市場及股票市場) 祇要有少量資金入市 (流入市場的資金與流出市場的資金的差額),推高市價,即能創造出巨大的「紙上財富」。以交通銀行為例,昨天 (10月29日) 的成交量為2億3千萬股左右,總值2.3億股 ×14.24元/股 = 32.75億。如果減去賣方套現取走的錢,則淨流入交行的新資金不會太多,約3億。假定全數都是淨流入,也祇有32億元,可是交行的市值卻增加了百分之十。我們昨天才替交行算過賬,它在上一個交易日的市值是5410億,百分之十,是540億!我們可以看到很小的投資,卻將資產值推高了540億!那是很典型的紙上富貴,憑空創造出來的財富。
這是「財富效應」的第一重含義,小小的資金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價值。
「財富效應」的第二重含義是交通銀行的股東財富增加了,他們會感覺到比以前富有,願意消費,消費市場因此繁榮。而交通銀行的股票是可以抵押的,在資本市場上通過銀行的信貸槓桿,可以輕易地創造出540億 ÷2 = 270億的資本,這還是假定銀行祇肯以百分之五十的比率借貸。
所以「財富效應」既是真實的,又是虛幻的,當市勢逆轉 (從過份樂觀到過份悲觀) 時,「財富收縮效應」也是同樣厲害的。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就是要不斷地重估自己的資產到底是否那麼值錢?如果過份了就應該沽出鎖定利潤,在未來的兩個月、三個月或四個月裡的某一天,很可能我們必須開始做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