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週期從繁榮期走向衰退期,央行就不斷減息,放鬆銀根,企業就不斷提升效率,經營不善的企業在嚴酷的競爭環境下倒閉,汰弱留強,去蕪存菁。所以衰退不完全是壞事,也是市場運行的一部份。接著經濟慢慢恢復活力,通常是從更新設備,增加生產力開始,資本開支增加,工業設備及原料需求興旺,企業開始增聘人手,失業率下降,人民收入增加,消費也增加,經濟興旺起來,當失業率達到某一低點,招聘人手會比較困難,引起工資上升,此時資產價格 (樓、股、原材料)上升,財富效應令經濟更旺盛,通漲就漸漸形成。央行為壓抑過熱經濟,開始加息及抽緊銀根,各種經濟要素向相反的方向走,債券會下跌,樓市、股市也會下跌,完成一個週期。
以上描述是很經典的經濟循環的過程,過去百多年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都是這樣運行的,但現在,近十年來,情形在發生變化。
有兩個因素改變了。一個是資訊流通快速,各種各樣反映經濟要素的統計數字,相當快速,相當準確地提供給市場,這要歸功於現代的電腦技術和通訊技術,這令到各國央行,甚至各大企業隨時掌握到市場動態,適時作出反應。
另一個變化是,現在各國央行經過不斷地學習,累積了處理困難的經驗,而且各國央行變得更強大,從這次的「次按」引起的信貸危機來看,歐洲央行在一天內就能將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金,注入銀行體系內,二十年前這是難以想像的。由於各國央行的調控,由於大企業經營的前瞻性提高了,所以經濟的波幅會減低。現在美國在談論的「軟著陸」,就是在經濟向下的過程中,不讓衰退出現。過去二十年裡,央行已經幾次成功地達到此一目標,所以經濟盛衰的週期,不會像以前那樣明顯。現在強調地是控制通脹,避免通縮,讓經濟「可持續地增長」。西方經濟將會平穩增長,快也快不了,但衰退也不會嚴重,現在大的格局是如此。
但經濟大環境平穩,卻不代表個別不同行業不出現調整。將來會出現某一時期內某些行業興旺,某些行業調整,這要具體地來觀察了,眼前很典型的例子是美國的房地產業。現在美國的整體經濟仍有2-3%的增長,但7月份斷供收回的物業有18萬間!新屋建造比高峰時跌去了50%,正經歷痛苦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