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24 十月, 2007

股市中的時間因素 ( 1 – 3 )

        這個標題共有3節,今天全部貼上。另外有一篇回應網友 留言如何看中國的銀行股。
 
股市中的時間因素 ( 1 )
        時間是每個人不需付出,自然享有的東西,因此像空氣一樣,我們會忽略了它們的存在。事實上我們的世界是由「四維」組成的,「維」就是最基本的要素,哪「四維」呢?長度、深度、寬度,這三維指的就是我們生活的空間,這三維無限伸展出去,就包括了整個的宇宙了。而第四個「維」就是時間,這個世界上一切的變化,都是跟時間相關的。生、老、病、死、歡樂、痛苦,都是跟特定的「時間」連系在一起的。
 
        時間跟經濟相關的,第一個要素是「利息」。我們常說年息、月息、日息,借貸成本是跟「時間」連系在一起的。某個單位時間裡負擔的借貸成本在整個經濟活動中有支配地位的重要性,這從聯儲局減息的影響中看出來。
 
股市中的時間因素 ( 2 )
        在一切期權、期貨買賣中,「時間」是重要的單位。年期長短直接影響價格,買家 (或沽家) 要付出 (或收入) 時間值,反映的就是相應時段內的利息成本,以及過往該股波幅的大小。在窩輪市場,發行商沽出窩輪,通常有一個溢價,理論上那是發行商可能負擔的資金成本,但實際上,由於沒有管制,那一溢價可能遠超過合理的資金成本。發行商沽出一批窩輪就已經賺了一筆,然後「時間值」不斷消耗,在窩輪發行的有效期內,如果股價不能在投資者預期的方向上大幅上漲 (或下跌),則隨著「時間值」消失,窩輪變成一文不值。
 
        窩輪不能長期持有,買窩輪要付出溢價,窩輪買賣受莊家操控,所以玩窩輪是高危的賭局,我相信回收率比去賭場可能還要低。
 
 
股市中的時間因素 ( 3 )
        由於股市中的上市公司,每分每秒都在賺錢,因此今天可能看作是高價的股票,一年以後回頭望望,可能變成低價了。所以,股市中永遠是有入市的機會的,這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很少很少的時候,環顧市場,沒有可買的股票。即使今天,股市已是那麼熾熱,但如以長遠投資的心態看,仍有值得投資的好股票。長期持有,給時間你投資的公司,讓它替你賺錢,任何時候,要考慮到時間這個因素,時間帶來改變,改變提供機會。

回應網友 – 留言如何看中國的銀行股

        中國的銀行股應該分幾組來看。
 
        第一組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
        第二組是交通銀行。
        第三組是招商銀行及中信銀行。
 
        第一組的三間銀行都是以前大規模的國有銀行,整頓、改造以後上市的,它們規模最大,分行眾多。
 
        第二組是交通。解放前它曾是一家私營商業銀行,後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國有化,現在又改造成股份制上市,它的規模適中 (大約有二千多家分行),歷史上又曾是商業銀行,公司的傳統文化跟第一類國有銀行是不同的。當初中國改革開放,開放銀行業,匯豐銀行看中了交通,它的理由是有商業銀行的歷史傳統,規模適中,在銀行從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轉變時,較小規模及商業銀行傳統,也許能使轉型過程比較順利,這是當時匯豐董事局正式發表的看法,不是我的猜測。匯豐入股之後派出代表,成為交銀副董事長,兩家銀行迄今似乎合作愉快。有匯豐的參股,令交通的透明度比其它銀行要高一些,兩家銀行還可以發揮協同效應,這跟第一組的銀行有外資銀行零星入股是不同的。
 
        第三類是很小型的商業銀行。祇在某一地區經營,網絡很小,通常網絡小的銀行經營上不及大銀行有優勢。
 
        總體來說銀行業當然是有專營概念的行業,一旦網絡建成、品牌建立,外面的銀行不易打入去。
 
        而通常銀行的盈利及業務增長率,比當地的經濟成長率要高幾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都證明了這一點,這一點說明了中國的銀行業為什麼成長率能長期保持在40%甚至更高,從這個角度看各家銀行都是可以投資的對象。
 
        中國銀行上市時有一半的盈利來自香港中銀,所以它祇是半家「中國的」銀行,它歷史上在國內的網絡比較小,所以外資在投資中國的銀行股時,中銀不在優先考慮之列。但中銀上市後大力擴展國內網絡,而中銀有面向國外的歷史優勢,所以現在奧運票務、港股直通車都交給它做,這些業務不但帶來具體的收益,還帶來無形的收益。中銀股價落後另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傳言說它持有跟按揭有關的債券 (請注意沒有人說它持有跟次按有關的債券),我的看法中銀手中的債券必定是優質債券,相關負責人不會那麼蠢去承擔投資責任。如果中銀持有的債券損失不大,則中銀是股價嚴重落後的銀行股,在股市高企時是一個風險較小,獲利可能較大的好選擇。
 
        我持有交銀已有多年,最早購入的成本價才3.00/股,交銀也是我持有股票中單一金額最大的股票,現在的P/E大約42倍,如今年的盈利增62% (200) 則預期P/E降至25倍,依然合理,我也沒有沽出的打算。
 
        由於保險股跟石油股漲幅太大,我已調整手持股票比例,增持銀行股,工商、中銀和建設都持有,但我不投資在中信及招商,長線來說它們會落後於大銀行,這是美國的經驗,不知在中國是否也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