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19 四月, 2008

股市隨筆 ( 1 )

        今天共有四篇網誌,標題是「股市隨筆 ( 1 ) ( 2 )」,「關心時事」及「溝通與人際關係 ( 57 )」。
 
        前幾天鄧普爾頓基金 (活躍在香港股市的美國大基金) 的掌舵人麥樸思,宣佈他最近增持中國銀行及工商銀行。
 
        昨天看到報紙上有兩位著名的評論家,對港股前景的看法迴然不同。
 
        一位是UBS的首席分析師陸東,他認為這一次港股大跌祇是牛市中的深度調整,他將今年恒指的目標價訂在27000左右。
 
        另一位是信報的曹仁超先生,他認為港股在今天已經歷了熊市一期,然後會有二期、三期,屆時藍籌股都要大跌。
 
        這就是分析股市有趣的地方。
 
        我自己是不太信走勢理論的,最近幾個星期裡日線就在250天上下穿來穿去已經很多次,算是熊呢?還是牛呢?為什麼說股市反彈之後仍要大跌呢?每次衰退的表現都是不同的,短則幾個月,長則有十幾年,但每次事後,走勢專家總是能找出一期、二期、三期的波浪,也真是有趣!

股市隨筆 ( 2 )

        昨天上海A股又跌了百分之3.97,香港股市受到拖累。在A股市場上看不到股市分析的文章,祇能看到沒有根據的胡亂猜測的文章。昨天中石油跌破了A股發行上市的價位,中石油股價高點是48.6,昨天跌到16.02,許多「專家」在估,這會逼救市政策出台,還在猜429日是中石油季報日報,也將會是藍籌A股站穩的時間「拐點」。
 
        昨晚美股開市升了200點,是花旗銀行宣佈業績,宣佈的撇賬比預期少,而一季度營運收益比預期多。事實是花旗銀行虧損了51億,市場像上次JP摩根宣佈業績時一樣,解讀成好消息,銀行的營運收入依然強勁,說明經濟不是太差。而按揭及槓桿投資的撤賬,雖然兩季度依然會有,但市場認為最差的情形已經過去。但10年期國庫券息率大幅上升,說明資金在債市轉向股市,市場如果太樂觀了,通脹數據又高,聯儲局就可能從大幅減息改為小幅減息。市場就是這樣盡量保持平衡,蹣跚地向前走,如果房屋市場沒有好消息出來,前路是不平坦的。

關心時事

        國際糧價為何大漲?
 
        自從亞洲、東歐、前蘇聯、印度都轉向市場經濟之後,這些地區和國家的經濟都快速發展了,人民迅速富裕起來,如果說已發達國家中美國有二億高消費人群,歐洲大約有二億五千萬,日本約有一億,加起來約為五億五千萬人。現在中國有接近一億五千萬人,印度有接近一億人,蘇聯、東歐有接近一億人,東南亞、非洲有將近四千萬人都富裕起來了,世界的高消費人群增加到九億五千萬人,都要吃魚、吃肉、吃雞,禽畜飼養業消耗大量飼料,而飼料是土地種植出來的。窮苦的中國人,可能每天一斤半玉米粉就可以餵飽肚子了,而以飼料蛋白質轉化率最高的雞來說,也需消耗四磅飼料才能生產一磅雞肉,照此比例算,要餵飽一個吃肉的人,每天要消耗六斤玉米粉。
        而現在農業不單要餵飽全世界的人,還要生產全世界十分之一用來開動汽車的汽油酒精,這是一個驚人數量。本就脆弱的農業就負擔不起了,供求略一失衡,假定需求比供應大2%,足以造成物價飛漲,資源有限,價高者得,這就是市場定律,經濟能力差的祇能少吃肉,還是去吃玉米粉填飽肚子算了。
 
        今天煤、鋼、銅、金樣樣價格都飛漲,都是同一個道理。二十年前中國是沒有私人擁有汽車的,現在汽車年產量超過600萬輛,汽車已進入普通家庭,要消耗多少鋼鐵?多少汽油?如此類推,礦山資源、農地價格也必然在飛漲,現在如能在美加大城市市郊買入大幅農地或去中國大陸江蘇北部,安徽、河南那些較不發達地區地租賃大幅土地,必定是前景秀麗的。我早幾年就有這樣設想,可惜已到了退休年齡,沒有那樣的雄心壯志了。

溝通與人際關係 ( 57 )

原則六)   多讓別人說話,處理抱怨的安全閥。 ( 3 )
 
        紐約的一家大報的經濟欄有一天登了大幅廣告,招聘一位有不凡能力及經驗的人。查利.邱比利將自己的履歷寄出應徵,不久收到那家公司的通知去面試,在去面試前邱比利收集了有關那家公司的一切他能得到的資料,尤其是那位創辦人的背景。正是老闆,也就是那位創辦人親自面試他,面試時邱比利特別說了一句:「如果我能到貴公司工作,我將引以為榮,就我所知貴公司是在二十八年前白手起家的,祇從一張桌子及一位速記員開始的,是嗎?」
 
        差不多所有的成功人士都喜歡追憶早年艱苦創業的歷史,這位老闆也不例外。他告訴了邱比利他是如何從一個原始概念和四百五十元現金開始的,他每天工作十二至十六小時,現在他成功了,就是華爾街的大行,都常常要向他公司索取資料及提供顧問意見。這位老闆滔滔不絕地講了很多,才簡短地問了一下邱比利過去的經驗,然後對一位副總經理說:「這位正是我們需要的人材。」
 
        邱比利盡量讓對方說話,卻給對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