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2 四月, 2008

股市隨筆 ( 1 )

        今天共有五篇網誌,分別有三篇「股市隨筆」,一篇「溝通與人際關係 ( 44 )」及一篇「回應網友 沒有名稱」。
 
        昨天下午二時左右,有銀行界朋友打電話給我,說是UBS銀行即將發佈今年第一季 ()業績,將撇賬美元190億,據說德意志銀行也將有巨額撇賬,港股下午一開市立刻由升轉跌,可能跟這一消息有關。
 
        這一次「次按」債券的始作俑者美國的花旗,及一些金融機構也撇得沒有那麼多,而且到今天還撇那麼多,UBS住的真正是垃圾債券了!消息雖然不好,但曝了光對市場也祇是短期的衝擊,現在剩下的是日本金融界是否還有壞消息未爆出來?

股市隨筆 ( 2 )

        昨天UBS銀行及德意志銀行大幅撇賬的消息一出,午市由升轉跌,但收市仍升。我看了歐洲股市仍不錯,道指期指也上升,市場將此消息視為個別事件。真是要嘆一句這些大銀行的董事局,怎麼自己不懂投資?更可嘆的是這些投資銀行,包裝出了許多債券毒藥,現在看起來,它們自己吞下了一半,家家銀行都中了毒,貝爾斯登還毒死了自己,UBS,花旗都在尋找新資本,半條命沒有了,真是奇怪的事!!誰是得益者呢?那些拿高薪、分花紅的銀行高層,銀行出事,他們辭職下台,還要帶走一大筆錢!
 
        滬深股市今天又大跌,上海指數跌到了3329點,跌到了去年同期的點位。對股民來說是一場黃標夢,紙上富貴,曾經擁有過,又蒸發了,會操作的投資者依然賺錢,但大多散戶恐怕都是輸了。
 
        我以前曾提出過一個想法:「在國家主導下的市場經濟體系中有一個國家主導下的股票市場」,當時我猜滬深股市的低點應在4000點以上,現在看來這一看法不一定對。雖然每天都有人討論應該有政策來救市,但政策遲遲不出台。
 
        我注意到港股受A股影響似乎不是太大,近兩個星期以來A股跌得很厲害,但港股卻漲了不少,可能的一種解釋是:並沒有 (或很少有) 中國資金在香港股市中,需要拋售資產撤回中國救市,就是說直到目前為止,在香港股市中活動的中資,跟在國內A股市場上活躍的中資,關係性不大。
 
        其次我注意到,盡管A跌大跌,股民當然有損失,但並沒有中國的證券公司或銀行陷入困境的消息,這可能是因為國內市場無論是基金或個人都用真金白銀來投資,沒有 (或很少) 孖展投資,沒有槓桿投資。金融市場各個環節關聯性不像美國市場那樣千絲萬縷理不清,一個環節倒了,其它環節就岌岌可危,中國股市下跌對其它經濟環節影響較小。
 
        救市之談每天都在談,也希望滬深股市能早日穩定下來。   

股市隨筆 ( 3 )

        傳奇人物林毅夫,是首位華人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他在港開了個記者招待會,說了三個主題:一) 要壓抑內地通脹最有效的方法是加息。 ) 港元維持與美元掛勾,對香港經濟有利。 ) 港股直通車開通的前提是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
 
        他說的第二點是沒有疑義的。
 
        他說的第三點有些本末倒置。如果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成任何外幣,就根本不需要直通車的安排了,中國的老百姓用人民幣換了任何外幣,可以去任何地方投資。現在的「直通車」安排,是在人民幣全面開放自由兌換前,先對港幣開放兌換,類似CEBA一類的安排,現在不放行應該是有其它的政策考慮。
 
        他說的第一點,似乎也有些問題,加息對經濟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北京也遲遲不決定,而提高銀行準備金以及定向發行國債,對減少市場資金的流動性是立竿見影的,對經濟的影響也比較少。中國的通脹,由於食品佔到的權重很大,而食品的需求是很少彈性的,加息不能令人民少吃菜,少吃肉,所以對付中國的通脹,應更多地從增加供應著手,給農產品生產補貼,鼓勵農民增加生產才是最有效的,也是現在政府正在做的,幾個月內,應該可以看到成效。
 
        我的感覺林毅夫在國內祇是一個學者,沒有正式地負責經濟的管理,他去世界銀行,那是一種榮譽職位,工作應該不會太忙的。

溝通與人際關係 ( 44 )

原則二)   尊重他人的意見,切勿對他說,你錯了。 ( 9 )
 
        Carnegie最後總結這一個原則,他說:
 
        我在本章中談到的道理並非創新,早在2000年前耶蘇就說過:「要趕緊與你的對頭和好」。
 
        而在耶蘇誕前二千二百年,埃及法老阿托已就曾給兒子一句箴言:「要機智圓滑,你會幫助你達成目的」。
 
        最後Carnegie提醒大家:
      請記住,避免與顧客、配偶或敵人發生衝突,如非必要,不要輕率指責他們的錯誤,別惹他們動怒,要運用一點技巧。
  

回應網友 – 沒有名稱

        沒有名稱:
 
        謝謝你的留言。
 
        我的資訊來源大約跟每一位朋友沒有什麼不同,我經常閱讀三份報紙:信報、經濟日報及星島日報,我較喜歡彭博的財經網站,又每天上Yahoo財經網站 (美國的),經過該網站可以看到許多財經雜誌的文章,我又不定期地上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網站,上本地大地產經紀行的網站,近來對大陸股市開始有興趣,會看新浪的財經網站及上海的一家財經網站,所有資訊都是公開的,任何一個人有興趣都可以讀到。此外就是有些投資銀行的朋友,會將它們最新的研究報告e-mail給我,實際上沒有人能詳細讀完所有這些提及的資訊,通常看一些大標題或摘要已夠了,好的文章才會整篇讀完,我讀得較多的是信報陳景祥先生寫的社論,很欣佩他。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