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14 四月, 2008

股市隨筆 ( 1 )

        今天共有三篇網誌,標題是「股市隨筆 ( 1 ) ( 2 )」及「溝通與人際關係 ( 53 )」。
 
        美股在412日晚跌了256點,幅度大約百分之2.2,可以說跌幅很大,理由是通用電氣 (GE) 發表了一季度業績令人失望。通用電氣並同時調低了今年的業務展望,通用股價一天內從36.75美元/股,跌去4.70元,現價32.05,大約跌了百分之十二。分析員預測它的盈利將小幅上升,現在的結果令人「震驚」。
 
        GE名列美國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之中,業務非常多元化,從雪櫃到飛機引擎,什麼都做,當然也有財務的業務,這一次的業績下滑是全面的,不單祇是財務業務差,市場將它解讀成是美國製造業陷入衰退的一個明證。
 
        其實很可能是道指從低位上漲了成千點,GE的業績祇是一個調整的藉口。
 
        高盛的總裁在業績發佈會上講到這一次的信貸危機已見曙光,但國際貨幣基金會及個別評論員,卻持更悲觀的態度。我比較相信高盛總裁的看法,他是身處市場風眼中的實幹的人,而國基會那些專家祇是紙上談兵的秀才。
 
        假如基本的危機已經過去,美股調整港股會跟著調整,但不會有恐慌性的拋售。
 
        近幾天香港報紙上有關「累進購股期權」開始有很多報導,這些報導來得遲了一些,而一月發生的事現在已過去了三個月,今天港股已經企穩,「累進購股期權」的未結算合約,金額也每天在減少,對市場的影響會日漸縮小。
 
        總之,從現在開始,到美國有進一步的好消息出來 (樓價止跌,樓宇銷售上升,耐用品訂單上升等等),到中國有進一步好消息 (通脹放緩,出口放緩,經濟放緩,宏調生效),可能還有一段時間,大約估計是五至七個月,即到今年8月至10月,期間港股很可能有波幅而無升幅。我的策略是揸住大約百分之五十優質股,而用另百分之五十的資金高沽低買,期間波幅可能在22500點至24600點之間,港股很可能在今年七、八月以後再展升勢,以上看法僅供各位參考。股市的基調已經轉變,再下跌低位的機會很小。
 
        這一看法我在49日的網誌中已經提到,希望沒有看錯,但市場變化常常出乎我們預料,我們會按照自己的猜想決定策略,但如果市場有重大的變化,則策略立即重新修訂。

股市隨筆 ( 2 )

        412日美股大跌,港股今天開市難免也會低開,這是美股從低點回升千點之後的調整,港股相信亦是如此。
 
        工業化七國財長會議在412日發表了閉幕的報告,此一會議近年來受重視的程度大降,但這一次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七國財長都表示對外匯市場的強烈波動表示關注,近年來多是美元在跌,而美國希望美元跌,不贊同各國干預,所以G7甚少提及匯率問題,這一次美國可能頂不住各國壓力,既然G7有這樣的宣示,將來如果有各國央行干預匯市的情形發生,美國就難以表示異議,事實上美元跌得太快,兩個月內兌歐羅跌了百分之八!美國可能也希望美元喘定一下。
 
        另一個值得關心的問題,是G7財長認為信貸危機並未完全過去,敦促金融機構公開它們的損失,日本的銀行、華盛頓儲貸信託都公佈了巨額損失,迄今相關的金融機構的撥脹已達2450億美元,是否還會有壞消息爆出來?我相信假如有金融機構可以將事情「捂」到今天,那也是有實力的機構,公開出來或不公開應該不會對市場有太大影響。
 
        還有像GE這樣大機構報告很差的業績是完全可能的,消息出來可能衝擊市場,美國就會借好淡消息,在大約1100點的範圍內波動,港股也是,大概在2250024600點間波動,直至有好消息出來,大方向很清晰,預料中國市場及美國市場都會有好消息出來,祇是時間的問題。
 
        多年前我也學過圖表理論,所謂熊市一期、二期、三期,時間長了就不信了,每次「衰退」,發生的理由都是不同的,表現的時間跨度也是不同的,短的才半年,長的十幾年,要從過去的走勢預測將來的走勢根本是不可能的,關於熊市一期、二期、三期的理論,初學投資的人看了會很嚇人的,走勢理論中200天線、250天線、500天線、50天線等等,還有統計學上的意義,有一定參考價值,其它五花八門的理論其實可信性很低,唯一的作用是可以作為股評家的話題。

溝通與人際關係 ( 53 )

原則五)   蘇格拉底的秘密,設法使對方立即說:「是」。 ( 2 )
 
        「是」反應是個很簡單的技巧,卻為大多數人忽略,也許有人以為在一開始就提出相反意見,可以突出自己與眾不同,可以突出自己的重要。
 
        但無論是學生、顧客、小孩、丈夫或妻子、朋友,一開始說了個「不」字,便很難回頭了。
 
        Carnegie有一位學員,在課堂上跟其它學員分享了他的經驗,他名叫喬瑟夫.艾利森,是西屋電氣公司的推銷員,經過長久的努力,他賣出了一批馬達 (電動機) 給當地一家大廠,過了兩個月艾利森又去拜會這位客戶,但接待他的總工程師對他說:「艾利森,我以後不能再買你們的馬達了。」
 
        艾利森驚訝地問:「為什麼?」
 
        「因為你們的馬達太熱了,我不能把手放在上面。」
 
        由於經常處理這一類問題,艾利森明白這位總工程師可能對自己的專業是專家,但他不太懂馬達的技術指標,爭辯是沒有用的。
 
        艾利森便答道:「我百份之百同意您的意見,你廠裡一定有符合電制品公會標準的馬違吧?」
 
        總工程師表示:「是的」。艾利森得到了第一個「是」反應。
 
        艾利森接著問:「按照電制品公會規定,馬達的設計其溫度可高出室溫75
 
        總工程師又表示「是的」,但他加了一句:「你們的馬達還是太熱了。」
 
        艾利森又問:「車間裡的室溫大約是多少度呢?」
 
        總工程師答道:「大概是75
 
        艾利森指出:「如果室溫是75,而馬達又比室溫高75,馬達外殼的溫度可高達150℉,是不能將手放在上面,否則會被燙傷。
 
        總工程師這時醒悟了說道:「是的,我想你說得不錯,其實你們的馬達沒有問題。」問題解決了,他們的生意順利地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