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共有五篇網誌,標題是「股市隨筆 ( 1 – 3 )」,「簡介投資大師 ( 51 )」及「回應網友 – Aloha」。
前一個時候市場上也有不少批評前任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言論,指責他在2001,2002年將利率降到一厘,種下了美國房屋市場泡沫的種籽,意思是他要為這一次的「次按」危機負責,格林斯潘當然否認了。平心而論,如果他當時不這麼做,布什政府當時不推出大規模的減稅措施 (比這一次的規模大很多),美國經濟能否有2002至2007的6年繁榮?今天有人批評貝南克不負責任減息,批評的人中也許有學院派的經濟學家,我相信更多的人是有政治目的的,但如果這次不減0.75厘,如果美股大瀉,亞洲歐洲再大瀉一次,可能後果難以收拾,這一次的減息肯定是對的,可惜遲了一些,可以相信現時聯儲局已經對付通脹放在一邊,專心來救市了。
批評貝南克的人理論上說也可能是對的,將來可能有新的泡沫形成,但那是將來的事了,將來再去處理。經濟就是這樣,有形的手跟無形的手一起調節,從一個極端搖向另一個極端,雖然搖搖晃晃,但總在向前走。
記得大經濟學家凱恩斯嗎?在他以前的經濟學家都是推崇自由市場經濟,主張讓市場無形的手自行調節,認為政府干預祇會扭曲市場,帶來壞處,但1929年美國引起的歐美大蕭條,市場失去了秩序,無形之手不靈了,美國的羅斯福總統,採用了凱恩斯理論,由政府大量舉債,展開全國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增加了就業,再輔之以一系列的存款保證法律,勞工保障法律,經濟才穩定下來。當時凱恩斯聲名大噪,有一次一名記者窮追猛打,追問凱恩斯:「如果用你的政策,長遠來說,經濟不是還會出問題嗎?」凱恩斯回答他說:「長遠、長遠、長遠來說,我們人人都一命嗚呼!」
細細品味一下?很有道理是不是?
現在除了凱恩斯學派,依然在經濟學界裡有重要地位,又有「貨幣學派」出現,主張更有效地運用貨幣政策,保持經濟長遠平穩發展,事實上沒有一種方法是沒有缺點的,政府當局總之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水來土掩,兵來將擋,經濟搖搖晃晃地總是會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