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一月 2008

股市隨筆

        今天另有三篇網誌,標題是「簡介投資大師 ( 52 )」及兩篇回應網友「ABC」及「江鯤」。
 
        昨天跟投資銀行的幾位朋友一起午餐,大家都在概嘆美國「次按」債券的殺傷力居然那麼大,在香港可以用股災來形容,真是「美國打個噴嚏,香港就大感冒了」。美國的投資者不去說他了,花旗銀行的報告,上週又有47億美元自區內流出,去填補他們在美國市場上的虧空,或應付基金客戶的贖回,香港卻由於這樣的沽盤引發大震倉,造成股市重創。接著又談起是否有人有先見之明,避過這一劫?大家數來數去,祇有「高盛」一家看到了「次按」的嚴重性,不但沒有損失,還賺到了錢,其它歐美大行,沒有一家倖免,像花旗銀行還搞到被人懷疑會否破產?我指出了另一家大基金,就是我們香港的外匯基金,以一萬四千億港元的資產,竟然沒有持有任何次按債券,也算是了不起的了,大家都同意我的看法,畢竟有些債券還被包裝成AAA級的。但據朋友們告訴我,真正訂為AAA級的有抵押債券,今天在市場上也不是一錢不值的,損失大約不會超過10%,而聯儲局減息後行情可能又好一些。市場真是撲朔迷離,但看到港股這兩天的成交量明顯減少,卻是一個好跡象,市場回復到比較正常了,揸貨的「惜售」,揸錢的不急於入市,適逢大陸雪災,電視上看到大陸想回家的民工在大雨大雪下滯留在車站露天廣場上的慘狀,大家似乎心情都不好。
 
        最後港股跌了600多點,是很典型的期指結算日的走勢,一眾散戶投資者以為港股已跌得深,隔夜美股又造好,今晚又期待聯儲局有減息的好消息,做好倉的人可能不少,又被人砍了一刀!

簡介投資大師 ( 52 )

        本已寫完了結束語,又想到一些問題,再寫幾段。
 
        我在早年曾經讀過很多介紹這四位投資大師的書,這一次為介紹他們,又重溫了一遍這些大師的著述,希望讀我Blog的朋友,各人有各人的體會,各人能有收獲。
 
        投資大師都教導我們,要謹慎選股,買入價格合理的優質股票。彼得.林區更教導我們,許多好公司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要在市場注意到它們的價值之前,先發現它的價值,他舉了一些快餐連鎖店,一些成功的時裝品牌。但在實際生活中,我覺得作為一個住在香港的小投資者,要是根據市場資訊去發現未為人知的好的、小型的快速成長的上市公司,根本是不可能的。我試過這樣做,根據的資訊就是報紙上的「每日一股」的推薦,但成績很差,因為揸住這些成交疏落的三、四線的小型股,心中很不安樂,不可能有膽量長揸,所以幾年以後我就放棄了這種努力,甚至不看報紙的「每日一股」,開始認識到投資股市祇能揸大藍籌股,或有專營權概念的大公司股,在以後多年的實踐中,發現這是我能做到的唯一正確的選股方法。
 
        而且發現好的大藍籌,例如80 – 90年代的匯豐、中華電力、新鴻基地產、或國外的大油公司,雖然市值龐大,但股價依然可以很快上升。

回應網友 – ABC

        ABC
 
        中國財險我以前曾在網誌中提及,如果選保險股不該選它,雖然它不是我追蹤注意的股票,但記億中它去年的總體業績是虧損的,但看看今天的股市,就是中人壽跟平安保險也跌得面目全非,是股市的技術沽盤將幾乎所有藍籌股都推到不合理的低價了,所以我想現在無論如何不是沽出的時候,如果你沒有做孖展,不等錢用,還是等一等好,假如股價回穩而你又有餘資,也應當揀質素好的股份買,不一定非買中國財險不可的。
 
        意見僅供參考,就像任志剛總裁前天所說,冬天過去了春天就在眼前,保持心情平靜,才能在以後的投資中致勝。
 
                                                                               
                        好!

回應網友 – 江鯤

        江鯤:
 
        你提到在唐山市將在曹妃甸建一個世界一級的良港的消息,我沒有注意到,也不清楚你提及的新港口,是否天津港的一部份?
 
        天津跟唐山的港口,腹地是華北地區,地理上天津不臨海,所謂的「天津港」,據我所知是在唐山。大連港腹地是東北地區,地理上相距很遠,是否會有競爭?競爭有多大?要找專業的分析報告才能有正確的概念,現在真的很難回答你。
 
       像大連港這樣的股票,是規模較小,較易被市場忽視的,一定要有長線持有的打算,才能希望有回報。我讀過花旗銀行推介的報告,最近也有多篇大行的推薦報告,概念是很好的,港口的基礎建設也都在按計劃進行中,甚至進度比計劃更快。
 
        意見僅供參考。
 
                                                                                       
                        好!

股市隨筆

        昨天港股跟隨美股高開,跟著升幅收窄,收市看到升的是本地地產公司,而H股的恒指成份股升幅不大,特別是H股中的金融股,保險和銀行股甚至不升反跌。
 
        平保跟中人壽當然有它們本身的因素,例如平保在A股市場巨額集資嚇怕了股民,A股市場下跌又會影響它們的盈利,但中資銀行股明顯地處於弱勢,所謂「次按」損失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看來要等到這幾家銀行 (工商、建設及中行) 正式宣佈業績才會看到市場的反映。

股市隨筆 ( 1 )

        今天共有五篇網誌,標題是「股市隨筆 ( 1 – 3 )」,「簡介投資大師 ( 51 )」及「回應網友 – Aloha」。
 
        前一個時候市場上也有不少批評前任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言論,指責他在20012002年將利率降到一厘,種下了美國房屋市場泡沫的種籽,意思是他要為這一次的「次按」危機負責,格林斯潘當然否認了。平心而論,如果他當時不這麼做,布什政府當時不推出大規模的減稅措施 (比這一次的規模大很多),美國經濟能否有200220076年繁榮?今天有人批評貝南克不負責任減息,批評的人中也許有學院派的經濟學家,我相信更多的人是有政治目的的,但如果這次不減0.75厘,如果美股大瀉,亞洲歐洲再大瀉一次,可能後果難以收拾,這一次的減息肯定是對的,可惜遲了一些,可以相信現時聯儲局已經對付通脹放在一邊,專心來救市了。
 
        批評貝南克的人理論上說也可能是對的,將來可能有新的泡沫形成,但那是將來的事了,將來再去處理。經濟就是這樣,有形的手跟無形的手一起調節,從一個極端搖向另一個極端,雖然搖搖晃晃,但總在向前走。
 
        記得大經濟學家凱恩斯嗎?在他以前的經濟學家都是推崇自由市場經濟,主張讓市場無形的手自行調節,認為政府干預祇會扭曲市場,帶來壞處,但1929年美國引起的歐美大蕭條,市場失去了秩序,無形之手不靈了,美國的羅斯福總統,採用了凱恩斯理論,由政府大量舉債,展開全國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增加了就業,再輔之以一系列的存款保證法律,勞工保障法律,經濟才穩定下來。當時凱恩斯聲名大噪,有一次一名記者窮追猛打,追問凱恩斯:「如果用你的政策,長遠來說,經濟不是還會出問題嗎?」凱恩斯回答他說:「長遠、長遠、長遠來說,我們人人都一命嗚呼!」
 
        細細品味一下?很有道理是不是?
 
        現在除了凱恩斯學派,依然在經濟學界裡有重要地位,又有「貨幣學派」出現,主張更有效地運用貨幣政策,保持經濟長遠平穩發展,事實上沒有一種方法是沒有缺點的,政府當局總之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水來土掩,兵來將擋,經濟搖搖晃晃地總是會前進的。

股市隨筆 ( 2 )

        法興銀行一個普通的交易員,竟然可以繞過銀行內部監管,做了大量錯誤的期指交易,令法興銀行虧蝕幾十億歐元,我們對該交易員如何才能破解銀行的內部的監管系統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是如果你是該行的負責人,你應該如何處理那龐大的期指買盤。   
 
        現在的情形是,法興高層在披露交易員違規交易前一天,將所有持有的、輸錢的好倉全部平倉,當天造成法國跟德國股市狂挫約4%,以歐洲成熟的市場來說,這是很大的跌幅。有人批評法興高層不該這麼做,言下之意是該行有其它選擇。該行可以選擇延遲公佈此事,分數天或甚至更長時間,逐步平倉,一方面可減少市場震盪,另一方面法興也許可以蝕得少一些。其實提出批評的人,可能是因此而遭受損失的人,在發洩怨氣,對法興的負責人來說,在披露前一天,不計價平倉,大約是唯一的正確選擇。
 
        首先,法興的負責人如果知情不報,是違反證券監管條例的,有關負責人會負上刑事責任。
 
        其次除了法興的負責人不知 (被蓄意隱瞞),市場人士應該都知道法興坐錯了盤,非平倉不可,如果法興不是當機立斷,在一天之內平倉,明知有大好倉要平盤,做淡的一方會挾倉,德、法股市可能跌幅更大。
 
        這就是這一事件吊詭的地方,那麼龐大的以法興名義做的好倉,怎麼法興銀行本身會一點都不知道?不去說內部監管的人失職,法興其它在市場上的交易員怎麼可能都不知道?
 
        這樣的事沒有確實的證據是不能令任何人入罪的,最後此事大約也是不了了之,讓那交易員一個人揹上整件事。

股市隨筆 ( 3 )

        月底聯儲局又有例會,市場估計將有可能再減息0.5厘。美國的按揭息率,也像香港一樣以聯儲局基準息率為準,再加某一點數,也有長年期的定息按揭 (香港也有) 是跟簽按揭貸款時的長年期政府基準利率掛鈎的。做樓宇按揭的消費者,都是精於計數的,在利息看漲的時候較傾向於做定息按揭,在息口向下時,傾向於浮息的按揭,等待最佳的時機出現時,轉做長期定息按揭。
 
        聯儲局從去年開始減息,特別是最近又減了0.75厘,如月底再減0.5厘,則原來許多仍享優惠利率的按揭合約在到期時,仍能享受到很低的利息,原來美國財長倡導的,各銀行合作,凍結利率的措施變成不必要了,有經濟學家估計,有700萬美國業主,其中包括一百多萬次按業主,負擔可以大大減輕,斷供危機大大舒緩,希望美國經濟能早日穩定下來。

簡介投資大師 ( 51 )

        【結束語】
 
        簡介投資大師寫了50篇,非常精簡地介紹了四位投資大師,格拉漢、費雪、華倫.畢菲特及彼得.林區。我在多年前就讀過他們的書,最近為了寫Blog又重讀了一次,我的一個感想就是,投資理論並不是高不可攀的深奧的理論,都是在每一個人的常識範圍內能夠理解的。
 
        然後我的第二個感想是,這些理論懂得是一回事,能不能自己運用又是另一回事。我們每個人從開始學習投資到慢慢成熟,都會犯上很多錯誤,更重要的是在學習了大師們的理論和經驗後,不斷地自己在實際的投資活動中檢討每一次成功的經驗和錯誤的教訓,不斷累積自己的經驗,鍛錬自己面臨大升市或大跌市時的精神素質,將學到的理論變成自己的經驗,經常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不犯大錯,長期而言你在投資市場必能成為贏家。
 
        第三個感想是世事在變,投資市場變化更快。格拉漢的時候,紐約股市都是很小的,當時一些鐵路公司,一些鋼鐵廠已經是股市中的大藍籌,當時也沒有期貨市場,也沒有衍生工具。格拉漢看到的股市和我們今天看到的股市是大不相同的,但他的「價值投資」、「安全空間」等概念是永遠都適用的,祇是今天的股市資訊流傳快速,真假資訊難辨。那些二、三線公司即使你讀了他們的年報,訪問過他們的企業,一切都似乎沒問題,很「抵買」,但對我來說仍是不會買相關公司的股票,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那些董事局成員高層管理人員是否誠信。所以我早已放棄了尋找股價偏低的股票的努力,祇買大藍籌公司,當它們價格合理時買入,期望隨著時間過去,所投資公司能帶來好的回報。
 
        而華倫.畢菲特正如我較早時提及的,他早已超出了普通股票投資者的範疇。他常常買入整家公司自己經營,他的成功是正確選股及正確選擇經理人員,當他是公司的大老闆而公司又經營很好,他怎麼會賣出公司的股份呢?當然他也有大量的小比例持股,例如他在中石油的投資,他通常在認為價值被低估時買入,在股價偏高時沽出,常常持有多年,但這些都不是他的「核心」投資,他的「核心」投資是他持有控股而又親自管理的公司 (主要是一些保險公司)。我們在他身上可以學到的是仔細評估公司價值,耐心等待適當時機買入,買入以後如該股下跌 (即是經常發生的事),他會增持,持有多年,直至回報豐厚。
 
        彼得.林區是我非常欣佩的一個投資家,他兼具格拉漢和華倫.畢菲特的特性,作為一個基金經紀,受到基金條例的約束 (例如單一股票持股量不能超過整個組合投資的5%。又例如基金的現金現有量不能超過5%),而又能令所管理的基金表現長期遠遠超越同儕,在我所知的事例中,他似乎是唯一的一位,他有一個重要觀點,就是發掘市場仍未留意到的高質素的好股,但我的經驗告訴我,我們香港的小投資者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因此我甚至在介紹他的篇幅中特意略去了這一點,避免誤導缺乏經驗的年青朋友。我的看法不一定對,但二十多年來每逢我買入二、三線的小股 (從報紙專家處得到的意見),總是損失的多,又不敢長期持有,所以所有的經驗都不愉快。彼得.林區有獨立思考的選股,將股票分類,在升市跌市時調整投資組合等方法是很實用的方法。
 
        所有的投資大師都告訴我們,正確選股,價格合理時入市,長線持有,不要被跌市嚇怕,追求合理的回報率,不過度曝露在風險中。
 
        投資的大道理真的不複雜。

回應網友 – Aloha

        Aloha
 
        你對inflation和人民幣升值感到不安,擔心港元會與美元脫鈎。
 
        如果美元很強,我倒是會更擔心一些,因為香港經濟承受不起港元太強,現在港元跟著美元走低,相對人民幣走得更低,實質上對香港是很有利的,其次,港元能自由浮動嗎?答案恐怕是不行,那麼跟哪一種貨幣掛鈎呢?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所以不可能跟人民幣掛,歐元區不是香港主要的經濟關聯地區,因此也不實際,我看在可見的將來港元都會繼續跟美元掛鈎。
 
        你有美元資產,你住在香港,熟悉香港,恐怕將資產轉成港元資產是最好的選擇,香港的經濟成長率會高於歐美、日本,香港的資產將因通脹和低息而上升。
 
        意見供你參考。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