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共有三篇網誌,標題是「股市隨筆」,「關心時事」及「溝通與人際關係 ( 92 )」。
5月30日回家已是股市收市了。打開電腦一看,中電升到了70.50/股,也是不明所以。再留意一下,原來是收市後十分鐘的競價時段有大量交投,多隻股價呈現異常的波動。
我們都知道股票市場上有很多「莊家」,為著某種目的,希望開市價或收市價出現他們期望的價格,這就是所謂「嘜價」,尤其是收市價,因為很多結算要以收市價為準。而這次交易所倡導的延長10分鐘交易時段,也是世界上其它的主要交易所都已實行而且行之有效的措施,令有心人「嘜價」更加困難,增加市場的透明度,更公正,這一制度本身是沒有問題。
有哪些人是會試著「嘜價」而達到某種目的呢?最常見是二、三線公司的莊家,他們常常舞弄手中的股票藉「壞消息」推低股價收集,又趁「好消息」舞高股價派貨,當他們派貨時,他們需要一個看起來活躍的成交量,而實際上可能是圍內的人左手交右手的交易,他們又需要一個漂亮的收市價,製造該股正在上升的假象,這一類的「嘜價」是最多的。
另有一類大股東將股票抵押給銀行,借了大筆的錢,合約訂明股價不能低於某一價位,如低於此一價位,銀行要收回貸款或在市場拋售受抵押的股份。如果該股下跌,大股東會力撐該股,當年「佳寧」地產是一個典型例子,這一類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還有是有金額重大的交易,例如期權交易,跟某股或某幾股掛鈎的,當事人也有「嘜價」的動機。
但5月30日出現的情形比較特別,比較複雜,當日市場異常的導火線可能是MSCI指數大執位。MSCI指數是指摩根斯坦利股市指數,我們在香港的買賣港股的小投資者,可能更重視恒生指數,但外國基金很重視MSCI指數,包括MSCI香港、中國、亞洲,三種指數,而當日有多達200多隻股票受影響,有的被剔除,有的新加入,有的變動了權重,而基金經理要作相應的調整。中電成交大增,而且在70.50元仍有大手接貨,就可能因為它在MSCI香港指數中的權重增加。基金需增持,而當股價一升,更多的基金擔心它股價再升,追著搶貨,結果通常波幅不大的中電,在當日幾乎漲了百分之十,其它股票的升跌也各有內在的理由,有些可以估計到,有些外人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
在5月30日收市後十分鐘的交易量非常大,不排除有電腦程式買賣盤,程式早已設定,某股漲多少就要追多少,或某股跌多少就要沽多少,自動操作。總之,依我看當日收市後十分鐘市的異常不是壞事,該制度本身肯定沒有問題,祇要買賣暢順,市場也沒有問題,市場參預者多了經驗,自然會避免再出現這樣的情形。
由5月30日的事我們小投資者可以看到,技術性買賣盤是如何影響大市,小投資者如想跟風炒賣,肯定是快不過這些專業的投資者的,我們祇要謹守價值投資的策略,揸住好股,隨大市進退,假以時日,總能獲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