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七月 2022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雜談 ( 1 ) 及 ( 2 )」。
「中國要救經濟」
最近政治局召開工作會議,救經濟,救爛尾樓放在第一位,當然也不忘繼續動態清零。
中國央行拿出2000億,各商業銀行都出資,湊夠一萬億成立救房產基金,幫助財困的發展商,接手那些爛尾樓繼續建下去 (復工),完工交樓,措施來得太晚,恐怕一萬億也太少,單是恒大一家的債務就有19000億 (?),看到一個資料,融創的債務9700億,這些私人發展商的總債務真是深不見底,不知有多少?
碧桂園是私企發展商中最強的一家,迄今沒有債務違約,但在股價跌到每股3元邊緣配股集資28億,窘迫景像可想而知,等於是在最低價時割肉。
市場經濟就應該制定規則,各方都要尊重規則,讓市場自動運作,優勝劣汰,勤勞的人,能幹的人上升,祇要合法合規,應該讓他們富起來,如果政府都不尊重自己訂的法規,運用權力,隨意干預市場,市場會出問題,有上進心,有創造力的人也會灰心,經濟受嚴重傷害。
最近落馬高官似乎非常之多,國企的高管,我們看不見,查不到的隱性的利益輸送還不知有多少?貪腐不是靠一個反貪組織查就能解決的,國企的低效和高管的隱性利益輸送,更是無處不在,查不勝查。
如果不繼續改革開放,搞市場化私有化,幾十年來的經濟高速成長可能就此停滯。
「反制裴洛西訪台」
美國眾議院議長,八十二歲的裴洛西宣佈要訪問台灣,中國政府非常憤怒,兩次由軍方發言人開記者招待會,表示強烈反對,如果裴洛西真的訪台,中國會有強烈反制的手段,後果由美國政府負責。
中國的強硬表態,引發了美國政界和輿論的強烈反彈,表示裴洛西必須訪台,否則豈不是美國怕了中國?
這成了一個比誰更大膽的博奕,大家猜測如果裴洛西真來台灣,解放軍會做出什麼反應?一種猜測是解放軍會派出軍機「伴飛」裴洛西的飛機,美國軍方最初是反對裴洛西訪問台灣的,近兩天改了口風,說會竭盡全力保護裴洛西,有人猜測美國航母已兼程趕來南海用空軍護航,而台灣的空軍必定也會升空,形勢會非常緊張。近兩天猜測又變了,說裴洛西如訪台灣,中國可能奪取南海中台佔的東沙島,似乎也不合情理。
我聽到一種說法,似乎更合邏輯,中國可能在裴洛西訪台時宣佈封鎖台灣本島上一個最不重要的小港口,譬如封鎖該港口三天,以此作為對台灣當局接待裴洛西的警告,並明確宣佈如果再發生類似事件,對台灣港口的封鎖會升級。
這樣的行動不會有擦槍走火的風險,但確是非常嚴厲的警告,假定封鎖高雄港,那不是事態嚴重了?
美國中國當然不會為了裴洛西訪台發生軍事衝突,但雙方都要有所表演而又留有餘地。
「為什麼要化大力氣建太空站?」
現在環繞地球的空間太空站是美俄牽頭,幾乎世界所有大國都參加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但當時美國國會通過一條法例,禁止與中國合作,所以中國在這一項目中沒有份。從1998年國際太空站的第一部份升空,迄今已經運轉了二十四年,已確定2031年退休。
中國自己獨立發展太空站計劃,隨着最近發射的「天問號」,中國的太空站亦已成形,可以有六位太空人常駐。
太空站有什麼作用?其實可以說沒什麼作用,理論上可以做微重力狀態下的一系列實驗,但二十多年來這些實驗從來沒有過什麼重大成就,退一步說要在地球上造一微重力環境也不困難,何必勞師動眾造到天上去?但各國花那麼大力氣造太空站當然有目的,第一個目的是借建造和平的太空站的名義,研究和發射超大動力火箭,現實精準的火箭導航和定位技術,這些技術在軍事有重大的現實用途。
其次,建造太空站是大國展示自己先進火箭技術的很好的機會,藉此展現自己的實力。譬如中國能將太空艙這樣龐然大物發射到太空軌道,就說明中國有運送大噸位的投射能力,中國能完成太空艙的對接,就說明中國的火箭有極高的準確度,可以精準地打擊地球上任何一點,並且說明中國的遠程導彈有變軌的能力,敵方的反導系統是沒法攔截的。
太空站還有第二個目的,就是測試人體在失重狀態下的生理變化以及如何克服所有不利的影響,實現人類可以長時間空間飛行的目標,太空站上的人才是重要的研究目標。
建造太空站計劃的第一個軍事和政治的目標,都已經完成了,而太空站是耗費驚人的,俄羅斯已宣佈它2024年就要退出國際太空站計劃。
中國在建航母,又獨立建太空站,表演完成之後也應適時收手,軍事的東西都是沒有生產力的,折舊又很快,作為大國當然要有這些東西,但達到一定水準就應收手。
美國追求的是世界霸權,它要十二艘航母,我們追求的是在西太平洋保衛自己的近海,不需要去追美國吧?
「大陸更多發展商財困」
大陸房地產銷售2021年底已經比2020年底的銷售跌去大約50%。今年剛過去的6月房屋銷售比去年同期又跌了近50%,這是很驚人的數字,房屋沒人買。
發展商是靠貨如輪轉,賣出了樓才有資金週轉,樓賣不出去,就是說發展商的財困還在發酵,本來還撐得住的,漸漸也要撐不住了。最近碧桂園獲准發人民幣債,它是大的私人發展商中的唯一一間迄今沒有債務違約的公司,不知能撐多久?萬科最近發了兩批人民幣債,它是國企背景,都週轉緊拙了。
發展商財困,許多在建樓盤都停工,因為承建商收不到發展商的工程款,無力再繼續工程,全國據說有91個城市,380多個爛尾盤,這些爛尾盤的業主在串聯,集體停止支付分期供樓款,結果是發展商財困更加深。
中國樓市陷入一個下行螺旋,發展商財困→地方政府賣不出地→地方政府財困→公務員,教師減福利獎金→買房主力收入減少→樓賣不出去。而發展商財困,爛尾樓太多,也影響準買家信心,怕買了樓爛尾。
房市停頓,樓價下跌還帶來連鎖效應,家電,建材的銷路都下跌,建築公司無工開,形成大量失業,樓價下跌造成財富收縮效應,中產 (有樓的) 都身家縮水,不敢消費。
利益相關的人都蒙受重大損失,經濟也元氣大傷,最苦的是那些地產大亨,以前風光時萬丈的人,在中國,雖是有限公司,但公司財困還是會找老闆算帳的,要老闆拿錢出來救公司,老闆不肯拿出來,當然會用方法逼你,老闆拿出老本了,查事的人信不信?會不會再逼,後果難料了。
中國政府是有財力,有行政能力,可以出猛招扭轉這種劣勢,要看現在願不願意做?
「明日大嶼與北部都會區」
以上兩項都是香港發展的宏圖大計,我舉雙手贊成,當然也有反對的聲音,一個理由是環保,另一理由是認為政府借因由要掏空儲備,環保不去討論,談談這兩項大計的財務問題。
先說北部都會區,這基本上是一個土地發展計劃,不但不會耗盡財力,政府還應該可以有龐大收入。政府是以收地條例向新界地主買地,新界地主代表已明言他們願以每呎1千元價錢賣給政府,政府收購以後立即成了可發展的商業地或住宅地,價值可以上升幾十倍。
當然政府還是要收地,平整,做一些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但涉及款項跟地價增長是九牛一毛,即使其中部份土地因於興建公屋,但公屋也有租金收入,可以持續經營,不會耗用太多公款。
比較複雜的是新界不少地是所謂「祖堂地」,涉及業主人數眾多,又有不少法律問題,這些閒置農地對業主價值不大,既然大家肯賣,一定有解決辦法,要看政府的智慧與魄力。
「明日大嶼」也是一個填海造地的發展項目,以現在的填海技術,成本大大降低,填出來的地可以通過橋樑跟港島連接,山明水秀是高價值的地,長遠來說是有龐大收益的。
香港現在有四萬多億儲備和外匯基金,通脹高企,這些錢正在貶值,工資,材料樣樣漲價,應該將儲備花多一點在基建上,不做的話將來成本又升了。
機場第三條跑道完成了,當時預算2千多億,完成了未超支,如果今天來做同樣項目,恐怕三千億都不夠,大規模基建可以帶旺香港經濟,不應拖延了。
「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核電不可少」
人類自興建核電廠以來,就知道核電廠潛在的核洩漏危機。但大概自上世紀第一座核電廠啟用以來,真正發生嚴重問題的祇有兩次事故,一次是前蘇聯 (在烏克蘭境內) 切爾諾貝爾核反應堆熔化,但那次事故是管理不善,人為操作錯誤而引發的。另一次是日本福島核電廠,但那是9.5級的大地震引發設備故障,也是不可測的。
自日本福島核電廠出事之後,德國通過全民公投,決定廢除核發電,最後一座核發電廠原定今年關閉,現在遇上了能源危機,可能會延遲關閉。
同樣情形還有台灣決定廢核,但面臨電力不足的問題,風力發電的效能令人失望。
是否廢核這樣的題目交給全民投票其實是很不合適的,老百姓不太懂技術安全性,成本效益這些複雜問題,公投結果一定是讚成廢核。
事實上從上世紀50年代,第一座核電廠開始運作以來,核電廠的安全紀錄是相當好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兩次,並沒有造成重大傷亡的其它事故。現在全球33個國家,有443座核電廠在運作,另有52座在建造中,大部份在中國,其它在韓國,英國,現代最新的核電廠技術更加安全,可抗十級強度的地震。
核電的運營成本,由於不需要添加燃料,比一般的火力,天然氣發電甚至更低,但有一個問題,當運行了五十年以後 (設計壽命) 如要關閉,牽涉到核廢料的處置等問題,關廠成本也不少,因此曾有一段時間核電廠建造減少,但經濟發展很快,像中國,南韓,又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又要增加發電量,採用核電已不可避免。
美國能源供應20%是核電,法國最高達70%,南韓是26%,比利時50%,中國4.7%。
我國起步遲,但發展快,大約有四十座核電廠在興建中,用的是最新技術,最新標準。
「美元超強,資本又在割韭菜了」
今年以來美國不斷加息,歐洲卻不敢加,日本更是正中下懷聽任日元下跌,所以歐元及日元兌美元大概都跌了20%。土爾其里拉跌了50%,一些發展中國家,像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本幣都跌了不少。
貨幣下跌有時是不得不跟的,譬如南韓,它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本,日元貶了,韓元不得不跟着貶,否則在貿易競爭中要吃大虧。
南美和非洲一些國家更不用提,美元一強它們本幣都難逃大跌。
各國貨幣大跌主因是美國加息,美元開始回流美國引致美元強勢。
而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它們發債發的主要是美元債,甚至它們的大企業發債,也是發的美元債,因為它們本幣信用差 (匯率不穩定),所以發本幣債沒有人要。美元大升,這些國家本幣大跌,問題來了,例如一家菲律賓公司,它欠的債務是美元,本身披索貶值,但它的營業收入是披索,等於資產大貶值,收入大貶值,但負債不變,很可能造成週轉不靈。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就是這樣形成的,當發展中國家資產大貶,許多企業甚至國家陷入財困,美元資本又回來了,賤價收購這些地方的優質資產。
所以眼前是一個資產大轉移的時代,資本又來割韭菜了。
中國的很多私企,經過兩年反壟斷,監管,資本大幅萎縮了,而且中國有嚴厲的資本管制,在這一波中中國資本大概不能獲利,廣大發展中國家銀根抽緊還可能影響中國的出口。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
上世紀80年代前,中國是沒有私人房子的。大概1985年之後才有土地拍賣,才有私企發展商。由於經濟突飛猛進,大量的人富了起來,大量的農民湧入地市,所以地價樓價快速上升,而發展商並沒有大筆資本,所以都是用各種形式籌資,向銀行貸款,都是在高槓桿下運作,膽小不敢負債的發展商都淘汰了,所以中國的發展商可以說都是在高負債的情況下運行的,祇要新樓造出來能順利沽出,一切也不成問題,政府知道這種情形,正常情形下應該小心扶持它們,並幫助它們利用經營利潤減低負債。但去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針對私人房企的政策,先是出台了房市參考價,政府出的參考價比當時市價要低20-30%,立即擾亂了市場,本想置業的人要發展商減價,發展商不願意,樓市立刻靜了下來。接着出台了「三條紅線」,而幾乎所有私企發展商都踩着紅線,銀行放貸也停止了,發展商剩下發新債券及發股票集新資兩條路,但政府相關部門遲遲不批,發展商的資金鏈在這樓情況下是必定斷裂了,幾乎所有大規模的私人發展商無一倖免,但同時帶來的後遺症是地方政府土地拍賣停頓,在建樓盤發展商無力繼續,產生一系列嚴重問題。
樓價大跌,發展商失信,民眾更不敢買樓,而中國人民的民間財富有60%是在房產上,樓價大跌或樓市凍結,產生極大負財富效應。
總之是政府政策人為地製造了一次房市大危機。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政府擁有巨大資產,危機一定可以解決。現在各地都在積極讓樓市活起來,首期可以低至20%,但看起來要解決這些困境不是短期內可做到。
樓價下跌,樓市淡靜,甚至會影響到國企的發展商,它們當然較易得到銀行貸款。
從這次的事件是否看出政府對私企和公企發展商的態度是有差別的,特意要打擊私企發展商,不願意看到它們發展成幾萬億規模的企業?但國家經濟受損,千千萬萬人損失畢生積蓄,政策有沒有為這些人着想呢?
「奇妙的太陽能」
今天是星期天,我拿了手機去露台上給種的辣椒照相,四月初撒的種子,現在已經長成植株,結了不少果實。
照相的時候忽然想到,四月初撒下的種子,祇是像細小的沙粒一樣,怎麼現在長成了這麼茂盛的植株,而且結了果實,可以給我們人類食用呢?
奇妙的一點是植物吸收了太陽的光能,能將水、氧、氮、磷、鉀各樣元素經過光合作用,變成淀粉及纖維素。世界現在人口大約有八十億,每人年消耗500公斤糧食,那每年糧食產量應有40億噸,如再計入全球森林,草原,海洋中的藻類,利用太陽能產生的淀粉,蛋白,油脂,纖維素,那數量是驚人的,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
再想深一層,我們今天所用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氣,都是千百萬年前經過光合作用合成的植物礦化或分解而來,唯一不是來自太陽能的能源,祇有核能、鈾礦是天然存在在地殼中的,也許還有地熱能,也非來自太陽,但在能源供應上不太重要。
另一個奇妙之處是小小一粒植物種籽它是有生命的,會發芽長大,吸收太陽能,也許能長成一棵巨大的樹。
這個太陽給我們能源,維持生命,生生不息,我們每天都看慣了,似乎一切理所當然。其實不是那麼簡單,環境會變,歷史上地球有多次冰河期,現在知道都是跟大規模火山爆發或外星撞地球有關,塵埃覆蓋了地球,幾年都看不到太陽,還好生命沒有滅絕,並進化出人類。今天全球人口總數已達八十億,人類活動已經在影響環境平衡,最明顯最大的威脅就是氣候暖化,如果全球氣溫再升兩度,人類可能面對現在還不能預測的自然災害。
本來減炭排放做得還不錯,但還有人發動戰爭,各國從新啟用煤發電廠。
人類寧可在彼此撕殺中同歸於盡?還是能協手拯救地球?祇有天知道了。
朝天椒生長95天
甜椒生長95天
「再談通脹」
上月美國通脹升到9.1%,加拿大央行昨天加息一厘,美國聯儲局七月底加息0.75厘,似乎已成定局,還有聲音要再加至一厘。
在構成消費的種種成本中,能源 (石油,天然氣,煤) 基本材料 (鋼,鐵,銅,木材,化工製品) 及農作物,價格都有上有落,以現代的科技和生產能力來看,缺什麼價格就上去了,價格一高供應就大增,價格會回落,所以不必太擔心。
但構成消費指數中有兩樣指標卻是基本上祇升不降的,一樣是房屋租金,一樣是工資水平。
今年美國全國租金漲了5.5%,而發達國家普遍掀起了加薪潮,這兩個因素是推動通漲上升的最重要的要素,能源,原材料,農作物價格可能下降了,但工資和租金在升,通脹不那麼容易回落。
各國央行加息,是要抑止消費,抑止樓價升幅。如果不出現一次溫和衰退,讓失業增加,地產降溫,根本就談不到壓抑通漲。現在在談論軟着陸,祇是希望衰退不要太厲害。美國兩個季度負增長可以說是必然會發生,市場已經習慣低息甚至負息很久了,西方經濟衰退可能會比我們想的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