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六月 2022

雜談

        「俄烏戰爭」

        俄烏戰爭最近戰況似乎靜了下來,西方大國現在不太緊張了,俄羅斯表明了它的戰略,目標僅是東部頓巴斯地區,而那個地區的大部份面積本來就是由親俄民兵佔領的 (其中可能有俄羅斯的正規軍扮或當地民兵),而現在的偵察手段,美國可以清楚看到俄羅斯沒有大規模增兵烏克蘭,以目前俄軍的兵力,裝備和作戰能力對西歐北約成員國並不構成威脅。

        烏克蘭希望奪回赫爾松,馬里烏波爾等地,否則政府也難向人民交代。而美國也希望以戰爭拖住俄羅斯,削弱俄的軍事和經濟能力,所以戰爭也不會很快停下來。

        美國和德法等西方大國,雖都支持烏克蘭,但它們也不希望烏克蘭太強,不希望將俄羅斯逼向動用核武器的路上去。

        現在雙方對峙,戰爭激烈程度會緩和,直至俄烏雙方能找到雙方都能有面子地停戰的條件。

        總之,這場衝突不會再大規模升級,不會引起更大的危機。

雜談

        「股市五窮六絕,有道理嗎?」

        股市五月跟六月都會差,所謂「五窮」「六絕」是流傳已久,而且流傳廣泛的一種說法,並非港股獨有,而且這說法也不是港人發明的,歐美股市也有這種說法,是外國傳入香港的,真正認真去追究全球股市的表現,確有這種現象,准的次數多過不准的次數。

        其實背後是有原因的,因為很多大企業,是以每年年底作為會計年度的終結,會在第二年的二、三月份發表年度業績及派息,除盡再拖兩、三個月就正好是五月或六月了,假定平均息率是兩厘,而且都在五月份除盡,恒指已經自然跌去五、六百點了。

        另一個原因,在幾十年年,很多大企業的業務是跟農業有關的,五、六月份去年的收獲已經耗盡,而新一季的農作物等待收成,在農業的週期裡,五、六月份是銀根緊拙的月份,所以常出現「五窮」「六絕」,農夫要沽股票籌錢。

        現代很多公司不一定年底結賬,也可能是每季結賬,而電腦記賬可以每天即時完成,除淨派息不一定擠在一起,而新興的工業及科技產值遠遠超越農業,所以股市跟隨農業週期的現象當然消失,「五窮」「六絕」的週期越來越淡化。

股市隨筆

        「通漲見頂?」

        上星期五美國道指升了823點,各分類指數全面上升,市場上有一種說法,似乎通漲見頂了,會慢慢回落,如果是事實,聯儲局可能七月份加息0.75厘,以後就可能會放慢加息步伐。

        市場的看法也不是毫無根據的,在一個星期裡紐約期油從123美元/桶,回落到105美元/桶,全球市場上事實並不缺油缺氣,祇是供應鏈混亂了。而油價高漲會引發大量的增產和推出市場,油價應會再跌,原油合理價應在80美元/桶或略低一些。而小麥等穀物期貨也已跌回俄烏開戰前的水平,全球基本商品的產能非常大,一時短缺很快會糾正,所以說通漲放緩的看法是對的。

        過去兩年西方工業國樓價是上漲的,但樓價上漲導致租金上漲,再傳導至生活指數上漲需很長時間,利息上漲會有效遏止樓價上升,最後引發通漲的是工資上漲,這也需要加息遏制,總之通漲失控是不太可能發生,因供應充足。

        中國是在刺激經濟的週期中,似乎更可以看好。唯一不肯定的是政策打壓什麼時會回來?沒有人知道。

雜談

        「印度 – 很奇特的國家」

        印度有13億人口,但它的國家人口統計是非常不可靠的,因此有些研究說它的人口可能實際上超過14億,超過了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美國在亞洲召開四方會談,美日澳印,印度是問清楚會上不會公開反華,它才參加的,金磚五國它也有份,據說是問清楚會上不會公開反美,它才參加,又似乎是立場中立,左右逢源。

        網友們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生活中幾乎沒有「印度製造」的任何產品,香港有不少印度裔的港人,所以不是沒有渠道,而是印度沒有有競爭力的產品。

        我去過印度很多次,馬路上都是印度製造的設計落後,製造粗糙的本地汽車,政府用超高關稅保護自己的汽車工業,因此製造商也不必更新技術,更新設備,反正沒有競爭,日子很好過。其它的工業產品也一樣,本地產品靠關稅保護,不思進取。

        工業不行,農業也同樣不行,農村裡像中世紀一樣,靠人力畜力耕作,人口那麼多,殼物產量低有中國的一半,畜牧業也是家庭式小規模飼養。印度人平均能吸收的營養熱量是非常低的,印度有十七個邦,種族,語言,文化,都是不同的,是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將它們併湊在一起,直到今天邦與邦之間的貿易還是有關稅的。

        全國的鐵路公路非常不足而且老舊,城市的老舊和敗壞是很驚人的,沒去看過,你很難想像的。

        網友是否記得多年前有一架馬來西亞航空的航機失蹤?那班航機在失蹤前是飛經印度安達曼島及印度東海水域,當時國際民航管理機構曾向印度提出要求,希望它能提供線索,回答是晚上的時候,防空雷達是關閉的!

        我去過印度很多次,貧窮落後,什麼事都馬馬虎虎的,生活態度是令人吃驚的,是一個奇特的國家。

        它正在自己造一艘航空母艦,已經造了十三年,建造期間失火兩次,事故無數,到今天都沒造好,這就是印度。

雜談

        「大陸經濟重新啟動?」

        去年初將輔教行業一錘打死了,幾萬高端的就業職位消失,不少人因此失業。接着又針對房地產私營巨企進行調控,一系列措施令到幾乎所有發展商都週轉不靈,房地產市場市場冰封,接着又「反壟斷」,打擊網絡巨企,房地產市場冰封,價格大跌,跟網絡股市值大跌,造成巨大的資產值減值,立刻出現經濟緊縮效應,地方政府財困,出現公務員,教師都減薪減獎金,經濟急速下行。李克強召開十萬人電視大會後,重視經濟工作了,各地取消了房產限購,又出台了種種措施,鼓勵民眾買樓,但民眾信心受挫,許多人又面臨失業減薪,樓市依然很靜。

        政府經濟政策在兩個極端搖擺,經濟已受重創,修後之路應該困難不小。

        現在地方財政困難,國務院已三令五申,今年下半年不會向地方派錢,地方政府已經沒錢還要搞常態化核酸檢測,真不知結果如何?

雜談

        「石油供應」

        有報導中國5月份從俄羅斯進口984萬噸原油,比去年同期增55%,實際上從3月從俄羅斯進口就開始增加,優質煤從俄羅斯進口也增加,同期從沙特阿拉伯進口,跟去年同比跌9%,這樣的情形完全符合我們預料。

        可以想像加拿大油砂增產,它不會大聲嚷嚷,祇會悄悄的接觸買家。同樣OPEC成員國偷偷出售都可以預料,所以市場上石油短缺祇會維持很短時間,年底前油價應回落。

        油價上漲對印度,巴基斯坦,印尼這樣國家影響遠遠大於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居民煮飯主要是用煤油爐,油價一漲對這些窮人來說就是僅有的一點錢,買油還是買糧食,是生死問題,出現社會動亂不奇怪。

        糧食也一樣,小麥價格一漲,加拿大,澳洲,美國,閑置的農田立刻會開始生產,半年以後就能補足需求。苦的是非洲的貧民,他們依靠烏克蘭小麥,供應中斷或大幅漲價,它們政府能否應付?許多地方甚至處於無政府狀態,這些貧民可憐了。

        近兩年美英歐房價都漲,但要等租金上升才會傳導至市場引發通漲,加息冷卻樓市是立桿見影的,所以最終即使引發西方經濟衰退 (兩個季度負增長),也不是太嚴重的事,無需太悲觀。

雜談

        「原油價會上升到140美元?」

        上週五原油價跌去7.11美元/桶,跌至110美元,有大行鼓吹期油會升上140美元/桶,我抱懷疑態度。

        加拿大的油砂煉油成本大約40美元/桶,美國頁岩油成本也相當,當原油價跌至30美元,甚至20美元一桶,它們祇能停產了,甚至更苦,為了設備保養不得不繼續開工蝕錢,現在油價過了100美元,可以想像許多設施都開足馬力,全力生產了。而OPEC產油國,不守配額是常事,正式的宣佈是拒絕增產,理由一籮籮,誰也不肯講增產這一句話,油價高企生產商偷偷增產,此事無需問阿貴,一定已在進行。再說俄羅斯產的油跟天然氣並沒有退出市場,西方不買賣給印度中國,印度中國買了俄羅斯的油必然會減少進口別處的油,所以油價漲到這個水平已是出乎意料了,相信不用太長時間就會下跌。

        木材也是原材料,價格一度暴漲一倍,現已跌回正常價,原油也一定會這樣。

        長期供應充沛,價格會恢復正常,短期卻不一定,市場有炒賣力量,如果做空的人多了,莊家將價格再推高幾十元也是可能的。

        原油漲價是全球通漲元兇,但樓價上漲導至租金上漲,疫症下工人難求,導致工資上漲,這些引到通漲上升的原因難解決,唯有靠加息來冷卻,樓價下跌,就業轉差,就是下一波可能發生的事。

雜談

        「俄烏戰爭」

        二月二十四日俄軍入侵烏克蘭,向烏克蘭全境開火,主力撲向烏克蘭首都基輔,當時俄羅斯的戰略目標是佔領基輔逼烏克蘭投降,然後可能是設立傀儡政府,全面控制烏克蘭,但烏軍抵抗,俄軍也不夠強,不得不修訂目標,放棄攻佔基輔,僅以佔領烏克蘭南部及東部俄裔佔很大比例的國土,現在俄羅斯已基本達成目標,戰爭膠着。

        再看烏克蘭這邊,它也有內部矛盾,雖然西方有武器和財政援助,但西方並不想見到戰爭長期拖下去,烏克蘭獲勝,所以在重型武器裝備上西方的援助是很謹慎的。最近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一番講話很有意思,他說「西方盟國對援助烏克蘭已有倦意,它們 (指西方大國) 有他們的想法,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法德最早表態,現在美國也含蓄地表態,希望戰爭早些結束,烏克蘭失去一些土地亦可接受。

        小國是可憐,烏克蘭被俄羅斯打成一片廢墟,大量人民流離失所,而烏克蘭如沒有美、法、德、英這些西方大國源源不斷的財政和武器援助,它是打不下去的,各方正在博奕,俄羅斯最少可以奪得完整的盧甘斯克及頓涅茨,甚至可能獲得赫爾松和馬里烏波爾,普京不會太失面子,戰爭可能持續下去,當和談開始激烈的爭奪便會停下來,和談會拖多久沒人能知,烏克蘭逃脫不了受人擺佈的命運。

雜談

        「中證監批評外資行高層收入太高」

        有消息指中國證監召見了一些外資投行高層,包括高盛,瑞信,UBS,批評它們高層收入太高,不符合中國「共同富裕」原則。報導的通訊社指出這樣的事全世界投資界似乎沒有發生過,而外資投行近年因為中國政府政策不清晰,已很久沒有大公司赴外國上市,而境外發債以前主要是地產商發債,現在也已基本停頓,所以外資行一邊聆聽訓話,一邊開始裁員。

        外資行抱着很大期望來中國開公司,它們的作用是聯系中國市場跟外國的投資者,它們的地位可以說是很重要的,由政府去干預外資公司的內部事務,歷史上似乎是聞所未聞的,而有關議題也不是有特別的重要性,中證監的行動令人費解。

        這次的新聞,也是第一次見到有「共同富裕」的原則落實在具體的政策上,相關部門的官員的思路似乎不合邏輯,外資行僱員如果薪金很高,根據稅收法可以向他們收更多稅,由政府來還富於民不是更好?這不是一件大事,但細想想,如果政府可以隨意干預外資內部事務,不會令人害怕因而卻步嗎?會不會有一天說「你賺錢太多!要罸歸國庫?」

        總之隱隱地看到現在出現一種「限富」政策的影子?

股市隨筆

        美股因通脹升至8.6%,市場憂慮會大幅加息引發衰退,所以大跌。

        以前通脹都是經濟過熱引起的,所以加息是萬試萬靈的,這一次通脹有些不一樣。

        首先是疫症引起經濟停擺,歐美日本都大灑金錢,結果是需求未減而供應減少了。而疫症持續了兩年,生產鏈紊亂,物流混亂,供應不穩,通脹更高。而今年又爆發俄烏戰爭,俄羅斯的油氣供全球15%,現在要將它排除在外,更引發天然氣瘋漲,再加上上海封城,中國疫症清零,所以引發通脹的很多因素不是傳統的經濟因素,加息未必有用。經濟更需要的是時間來調整,例如俄羅斯的油不能賣給西方,當然就會賣給中國,印度,中國印度就必然會減少向中東的進口,油價高企,各地閑置的產油設備都會開動,供應自會增加,物流和生產鏈的紊亂,也會隨疫症減輕漸復正常,聯儲局按部就班,加息是對的聯儲局,如果到年尾加息到3厘或3.5厘,而半年時間裡世界市場自動調整到比較平衡,全球經濟不會太差,特別是中國經濟,如能以抓經濟為第一位,無論能源,糧食,中國都不短缺,下半年經濟應該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