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五月 2022

雜談

        「穩中國經濟」

        李克強總理召集十萬幹部,開穩經濟大會,中國的經濟問題,照政府的說法是下行的風險嚴重,看看穩經濟大會上提出的措施:全國減免稅二萬億左右,企業可緩交一些費用,600億津貼汽車業,再提前一些基建項目,照中國今天GDP 100多萬億的經濟規模,這些措施應該效果不大。

        房地產價格崩潰,失去的財富有多少萬億?網絡大公司股價崩盤,溶掉的資金又有多少萬億?失業大增,富人和中產的資產都失去很多,對投資和置業都抱觀望態度,一定要有有力措施才能挽回市場信心。

        例如網絡辦,國務院本有工信部,網絡辦如併入工信部,並宣佈這一階段對網絡監管已經完成,新經濟股一定大漲,修復股市很重要。

        例如房地產業,政府可以表態,不希望看到有規模的發展商倒閉,放寬購房限制,甚至暫停徵收買樓印花稅,讓消費者恢復置業的信心,修復樓價,如果沒有有力的政策恢復市場信心,提升資產價值,經濟還在下滑,前景堪慮。

股市隨筆

        昨天恒指升了581點,一個表面理由是阿里巴巴及百度的盈利都比預期好,其實背後另一個理由是李克強總理召開的中國十萬政府幹部的電視電話穩經濟會議,將來中國的經濟政策怎麼樣沒有人知道,但至少眼下重振中國經濟已是刻不容援,對發展商和網絡平台的打壓都應該會停止,而網絡大公司也表現了它們業務的靭性和在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性。

        中概股在美國上市的問題,美國方面說還有困難,中國方面則說進展順利,如果中方重視經濟發展,重視今後繼續在納斯達克集資,則很可能雙方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折中方法,有利於股市,成事的可能性因中方務實的姿態而上升。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由於政府的打壓,許多小型發展商已破產,留下爛尾樓。大型的上市的房地產私企,幾乎無一倖免,都要賣資產來還債,資產賣給還有資金的國企,賣給誰,似乎還是有政府介入,這是一場規模很大的資產大轉移,而市場原來運轉的秩序受到嚴重破壞,修復談何容易?而小市民揸住的房產是他們主要的資產,現在價格大跌,他們身家縮水,直接影響他們消費。

        如何穩經濟?穩樓價?振消費?很關鍵的是鼓勵投資。

        現在的經濟規模非常大,單靠國家投資基建是遠遠不夠的,但要恢復私企投資的信心很難很難,管理經濟的部門,無視法律,不尊重私人產權,大家看在眼裡,陰影難以消除。

雜談

        「十萬領導人大會穩經濟」

        李克強總理召開了電視穩經濟大會,省,市,鄉,鎮,村的領導幹部都要參加,估計參加的幹部有十萬至十七萬人,李總理要喚醒這些幹部,關心經濟,抓經濟,他說一定要實現第二季度經濟有正增長,言外之意似乎中國第一季度經濟是負增長 (負2.9%),又說經濟增長是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經濟增長,哪來穩就業?穩消費?言外之意現在中國失業相當嚴重,消費不振。

        現在看起來前幾天馬化騰的帖文是說得很對的,他說現在祇有胡錫進在關心經濟,胡錫進是退休的環球日報的主編,他也不是搞經濟的,祇是在他的博文上說了一句要關心經濟,給馬化騰一提,全國炒得沸沸揚揚。胡錫進很惶恐,不知自己會不會說錯話了?反覆澄清。現在由總理來喚醒各級領導,要關心經濟,本以為會造成轟動效果,市場至少漲幾百點吧?結果又不是,港股跌完再跌,A股也反應不大,是人心已死,大家都不願投資還是對李克強沒有信心?明天政策又大轉彎?

        這兩年股價大跌,樓價大跌,生產鏈打斷,全國物流亂糟糟,有錢的想走資,說錯話的要噤聲,是一種萬馬齊諳的局面,李總理要繼續努力了。什麼最重要?對老百姓來說吃飯最重要,也就是發展經濟最重要!

雜談

        「美國的印太戰略」

        美國總統拜登來訪亞洲,就是不去北京,拉攏日韓澳印,對中國充滿敵意,美國要遏止中國的意圖和行動日益清晰,在台灣問題上,拜登似乎講過了頭,白宮立即出來澄清「一中」政策不變,事實可能不是口誤,是說給國際社會聽的。中國的韜光養晦跟美國搞好關係的政策也不見了,代之以戰狼外交,兩者之間不知什麼因果關係?

        中國雖強調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卻從沒有說過我們要在何時「解放」台灣,也是一種戰略模糊,兩岸人民是親兄弟,相同血脈,現在的局面民進黨人宣稱中華民國已是獨立國,也不敢再往前走,更不敢挑釁大陸,雙方經貿來往規模很大,可以說共同繁榮,美國想在台海挑事也未必得逞。

        美國拉攏東盟對抗中國,更是難了。東盟國家現在跟中國經貿結合很緊,跟美國在經濟上關聯小很多,東盟的態度是不選邊,兩邊不得罪,隨着時間過去,中國東盟關係會更緊密,東盟獲利於同中國的關係,美國卻沒有這樣實力,時間長了美國的圖謀也會失效。

股市隨筆

        今年3月15日,恒指跌至18000點,市場氣氛壞極了,第二天主管經濟的副總理劉鶴召開了穩定金融會議,似乎中央注重經濟了,恒指單日反彈了1000多點,但已兩個月了,市場情緒並沒有真正好起來,國內出台了不少穩經濟政策,允許一些內房發境內債,允許內房可動用預售金,各地放開種種限購政策,又調低了按揭利率……,但迄今似乎效果甚微,跟防疫清零仍在繼續可能有關。

        馬化騰在網上貼文「現在似乎祇有胡錫進在關心經濟!」可圈可點,意含無窮。而國內網上有不少大V都禁聲了,有的甚至關閉賬戶,是不是不敢妄議朝政了?

        市場對是否搞好經濟是第一要務仍將信將疑,而很多人失業,很多人收入下降,再加上封控,想要消費帶動經濟也難。

        大陸也有深層次的矛盾,不是那麼容易就解決的,祇是很奇怪,短短兩年的時間本來生氣勃勃的經濟怎麼就變成人人想躺平了?

        我對中國政府的效率還是很有信心的,如果一心要搞好經濟,總是會慢慢見好的。

生活情趣

露台上一盆薄荷今天採了一點煮湯
辣椒兩個月

雜談

        「特區政府增設架構」

        特區政府決定增設兩個局,三個副司長,正在徵詢意見,當然是不會有什麼意見的,小市民有意見,聽見了還是當作沒聽見。

        全世界的政府都有一個趨勢,就是越長越大,特別是財力充裕的政府,特區政府當然有錢,可以增聘員工。

        政府各部門首長都希望手下能指揮的人越多越好,自己當然增加了一份成功感,而要增聘的藉口是很多的。

        各層機構架床疊屋,最忙的就是開會,天天開會,一天幾個會,會議有紀錄,有文件,就需要大家傳閱,確定認可,許多事情可能牽涉其它部門,於是根據程序就開始了公文旅行,每個部門從下至上,層層轉遞,人人都很忙,都在開會看文件,但就是沒人做實事,要辦成一件實事,不知要何年何月?

        這是全世界政府的通病,大家都在喊小政府,高效率,但改來改去總是越改越大。

        官僚體系就是這麼來的,不可能改變。

雜談

        「香港樓價的過去及展望」

        香港樓價從1985年中英談判完成至1997年樓市崩盤,其間12年,平均樓價升了十一倍,是非常誇張的。其間有一些特別的原因:

  1. 中英談判期間港幣大跌,聯系匯率將港元和美元匯價訂在7.80港元兌一美元,當時的港元極度低估。

  2. 談判限止港英政府每年賣地50公頃,根本不能滿足市場對房屋的需要。

  3. 當時美國從八十年代高利率的衰退中恢復過來,不斷減息,而香港處在通漲高企的不同經濟週期,但由於聯系匯率,被逼減息,更刺激樓價。最後一個最重要因素是:

  4. 當時大陸改革開放,許多港人在這一波中賺了大錢,許多大陸的新發財也將錢調來香港,大家齊齊入市搶樓,造成樓價飛漲。然後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當時香港樓價高至不合理,供樓的負擔指數超過100,金融危機令樓市泡沫破裂,從97年至2003年沙士,樓價大約跌去75%,沙士以後樓市又有一波升幅,03至18年樓價看不同地段升了大約2倍至7倍,豪宅升幅最大,這跟香港的金融市場壯大,港人收入增加以及大量大陸富戶來港置業有關,需求增加了,供應跟不上。

        未來的樓價怎麼看呢?我是比較保守的,這祇是一種看法,供大家參考。

  1. 未來的供應會大增,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甚至租不起房子,是一個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特區政府必定會大建公屋,以前由於主政的人不敢承擔責任,這件事說得多做得少,以後必定以倍計的大建公屋,這是可以預期的,雖說公屋跟私樓是兩個市場,如果公屋跟居屋大量推出,私樓的需求必受影響。

  2. 未來私樓也會增加供應,地產商手中的很多農地已獲准發展。

  3. 香港的私樓狂升的時候,有20-30%是賣給大陸來的人的,大陸經濟高速發展的時間已過,大陸又收緊了外匯管制,大陸人來買樓可能會大幅減少。

        所以最近有朋友問我可不可以現時買樓?如果自住的當然可以,如打算投資等升值的我就勸他們三思。現在的樓價不低,收租不夠付分期,利息還可能升,買樓發達的夢未來可見的幾年內都看不到。

雜談

        「再談疫症」

        香港現在每日確診低三位數,確診了就在家隔離,過了五至七天也痊癒了,大家也漸漸習慣了與病毒共存,政府正在不斷放開社交管制,放寬出入境限制,正走在正確的軌道上。此病最直接的影響是提前了一批老弱的人群離世,對整個社會影響不是很大。

        香港大學醫學院預測香港第六波疫情大約在兩個星期後到來,也就是六月初,港大對第五波疫情的預測是非常準的,相信他們新的預測是準的。第六波疫情將比第五波弱很多,畢竟現在社會上已有一層免疫屏障,相信祇要重症不是太多,政府不會再關閉社會,而老弱的人已經走了很多,第六波的重症將會大大減少,應該不會影響社會生活秩序太大。

        東亞本是是防疫比西方好得多的,現在香港,新加坡,南韓,台灣,甚至北韓相繼爆發疫症,因為Omircon的傳染性太強了,各國雖然有早有遲,但疾病爆發至減緩的過程基本相似,大陸還在不惜代價清零,看世界各國的經驗,發生一次大爆發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股市隨筆

        「政府在A股托市」

        大陸多個城市放寬樓宇限購,昨天又降低了按揭利率0.2%,又有一些降稅,降費措施,幫助中小微企,當然不能說沒有作用,但作用甚微,上次降準本來是大好消息,但卻如石沉大海,一點影響都看不到。

        中國經濟正面臨下行壓力,年初就這麼講了,最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更說下行壓力正在增強。一點財政政策,一點放寬銀根,一點刺激措施,現在是沒什麼用的。

        防疫政策堅持全國動態清零,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都可以封,全國有八十餘個城市都封了或半封,小城小鎮都在高速公路上設卡,不讓外地車輛進入,物流都斷了,什麼刺激政策都沒有用。

        房價大跌,失業上升,有工作的也收入大減,除了基本生活消費,其它消費冰封,汽車銷售4月跌35%,房屋銷售跌50%,這種數字觸目驚心,經濟正在崩壞。

        對資本也是監控,監控,監控,平台的市值資本也消失了60%以上,是不是最後也要讓國企來接管?那經濟活力完全失去了。

        可能想實行一種國家指導的市場經濟?不知有沒有這樣的理論?

        希望有奇蹟出現,拯救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