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四月 2022

股市隨筆

        「政府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中國政府經常出政策干預經濟,市場也是已習慣了,但以前的政策多是以平衡和調節經濟為出發點,鼓勵某些行業或抑制某些行業,刺激經濟或避免經濟過熱,但近兩年的政策干預,很多是出自政治正確的考量,不考量經濟得失。

        一個例子是滴滴出行美國上市受到網信辦嚴厲徵罰,引發美國投資者集體訴訟,滴滴出行公司造成重大損失,最後又引發美國證監出台「外國公司赴美上市問責法」,從此沒有中國公司能赴美上市,我們普通投資者總以為國家不會對本國公司下重手,又認為赴美上市是集資的重要渠道,但網信辦考慮的是「國家安全」,不會顧及經濟利益。

        另一個例子是對公司的反壟斷調查,特別是提及「打擊資本的無序擴張」,一般的巨型網企,股價都跌去了60%,是不是國家根本不喜歡看到私企的資本擴張太快,經濟影響力太大?

        還有一個例子,國內有一個說法,黨媒沒有人看,網上媒體卻很熱鬧,但沒有人管,西方的價值觀,不健康的內容泛濫,所以政府也有介入來管來整頓,小到名藝人的作風,直播帶貨的逃稅,大至立場是否正確都要管,都要糾正偏差。

        順便提一句,對私企地產業的巨企的打擊,應該也是「反對資本無序擴張」政策的體現,私企發展成幾萬億價值的企業,不符合政治正確的理念,而且其中可能有官商勾結,寡頭貪腐的情形。

        近年來一些政策對市場影響很大,這些政策的考量不是從發展經濟出發,而是更注重政治正確,投資者應該要理解這一點。

雜談

        「俄烏局勢」

        網上各種消息都有,甚至有澤連斯基宣佈投降,普京宣佈投降的消息,當然都是假消息。

        作為一個旁觀者,可以冷靜看到俄羅斯不但不能獲勝,且正在戰場上失利。它從北部烏克蘭撤退,軍隊顯然受損很嚴重,整編以後又在頓巴斯展開全面進攻,但顯然進展很慢。

        而烏軍獲得各西方國家武器,最近更有重型武器,顯然也在整編訓練,由於武器較先進,情報掌握全面,烏軍可能漸佔上風。如在烏軍接受到新的重備及訓練完成之前俄軍沒有突破性進展,最後可能會捱打。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接見外媒採訪時,又發出了核武器威脅,也說明在常規戰場上俄羅斯形勢不樂觀。

        美國國務卿跟國防部長訪問了基輔,當然是給烏軍提振士氣,又承諾更大力的軍備援助。

        但布林肯也講了一句:「如果俄烏以烏克蘭保持中立,不加入北約作為條件,美國予以尊重。」表明美國立場也不是非要這場戰爭打下去,領土問題布林肯不能插嘴,那是烏完克蘭主權問題了。

        俄羅斯的意圖似乎是要拿下整個烏東,盧甘斯克,頓涅茨,還要拿下馬里烏波爾,赫爾松直到敖德薩,所以戰爭可能拖延。

        戰爭打下去損傷最大是烏克蘭,畢竟是在烏克蘭領土上,而俄羅斯也損失嚴重。

        而俄烏一開打,也界能源供應大亂,價格大幅上漲,西歐經濟嚴重受損。

        美國表明了態度,也不想逼俄羅斯到無退路,端上核武器,現在要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政治領導人拿出政治智慧,談成停火。

        頓涅茨之戰,看來至少有兩個月才能看出結果。

股市隨筆

        港股疲不能興,跌破了恒指20000點。

        但是在一片壞消息中,也有一些機會。

        例如:國泰航空 (293) 在疫情趨緩,各國逐漸開放天空時,香港開放天空也是遲早的事。我在二月初已經談到此股潛力,國泰在正常時股價在12元/股左右,雖已升了不少,但上升空間依然不小,風險是香港會不會跟隨大陸實行「動態清零」政策?如果答案是香港必定會跟隨,那國泰業務復常可能會推遲一些,但開放天空是必然的事。

        又譬如:中證監已正式發出新聞稿,正在草擬中國公司境外上市牽涉國安問題的框架,工作預期年中完成,屆時會允許附合框架要求的公司向外國證監交出所要求的資料,而不符此框架而現在在外國上市的中概股,會主動自外國退市。

        我認為中證監的框架會允許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繼續在美上市,當然有利於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這些股票已經跌得很慘,有一些基本業務建全的,屆時股價應會反彈,也就是說現在有值得博的價值。當然政治問題有何風險還是難料的,以此推想,港交所也將受益,如果屆時真的反彈,要記得趁機沽貨,長線來說現在很多我們以為的優質股有可能繼續受到政府政策打壓。

雜談

        「對俄經濟制裁有效嗎?」

        經濟制裁是美國經常用的手段,但從結果看都成效不大。美國制裁北韓,北韓發展核武和遠程火箭的努力沒有停過,制裁伊朗,伊朗也生存得好好的。2014年開始制裁俄羅斯,影響非常輕微,這次俄烏戰爭爆發,有美國智庫人士指出切斷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出口,俄國經濟就會崩潰,沒錢打仗了,當然釜底抽薪,理論上正確,但實際上很難做到。

        現在最大一頭是在西歐,特別是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達40-55%,天然氣價格近一年漲了5倍,德國經濟已受重創,俄羅斯沒有切斷現在天然氣管供氣,但要求用盧布支付,一些歐洲國家在壓力下同意了,德國仍未同意,但實在不能沒有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美國的天然氣要液化,建液化氣船運送,歐洲要建接收的設施都不是很快能完成的,而且價格非常昂貴。

        德國也有出路,就是繼續保留煤發電及核電,但綠色能源在歐洲有重大政治影響力,德國現在是社民黨跟綠黨聯合執政的,要綠黨放棄環保政策,支持煤電核電,那他們存在的價值都沒有了,所以成了一個難解的政治問題。

        印度是祇要俄羅斯油便宜它就會買,不理會西方制裁,俄羅斯輸向中國新天然管已經開通,中國的需求是如此大,多多益善。

        所以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是打不死俄羅斯的,俄羅斯發動了侵烏戰爭,現在發現烏克蘭不是好啃的骨頭,俄羅斯的偵察衛星,導航系統,無線通訊系統似乎全都出了問題,烏克蘭有西方智能武器,有西方情報支援,戰場上俄羅斯似乎漸落下風,頓巴茨決戰也一樣,俄羅斯推進緩慢,而西方援助的重武器很快就會到烏軍手中,所謂頓巴茨決戰也可能俄羅斯失利,沒有可能烏軍攻入俄羅斯吧?最後總要有個第三者撮合雙方和談。

        美國可能希望普京體制垮台,國內生亂,中國可能希望保住普京體制,俄羅斯最終倒向中國,未來的事難料了。

雜談

        「世界第一顆核彈」

        在網上搜索了一下,找到第一顆核彈扔在日本廣島的美國當年詳細紀錄片。

        1940年愛因斯坦,奧本海默等著名物理學家向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發出一封信,建議他批准研發原子彈,他們告訴羅斯福總統這種新型炸彈威力強過普通炸彈十萬倍,納粹德國也在研究這一新武器,美國必須比希特勒更早研發出這種武器。羅斯福總統很快批准發展新武器計劃,政府撥款22億美元,在三年內真的造出這種新炸彈,它的名字叫「原子彈」。此時羅斯福總統已死,由杜羅門接任,杜羅門決定向日本投放這種炸彈,早日結束戰爭。

        這顆炸彈取名「小男孩」(見圖) 於1945年8月6日被投在廣島。「小男孩」重四噸,由當時最大轟炸機B-29攜帶,在最後一刻美國軍方決定目標城市是廣島,當時另有兩架B-29同行,都是軍方技術人員,評估原子彈爆炸威力,原來估計這顆原子彈爆炸威力相當於20000噸TNT炸藥,實際的能量據測算大約相當150000噸TNT炸藥,原爆中心1500公尺內的生物,暴露在空氣中的,全都在一瞬間化作煙,當時死亡的平民大約15萬人。三天後,第二顆原子彈扔在長崎,死亡8萬人,8月14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扔炸彈的機組領隊,丟下炸彈後看到背後一陣閃光,磨菇雲升上三萬尺,地面一片火海,他說了一句:「老天啊!我做了什麼事?」這種回憶不應被遺忘,原子爆炸的陰魂似乎又出現在地平線上!

扔在廣島的世界第一顆㧡彈,取名小男孩, 重四頓
扔在廣島的第一顆核彈

股市隨筆

        執筆時是十九日上午11:15分,恒指跌了520點。上週宣佈降準的消息,本是一個利好的消息,但在防疫政策繼續清零以及又有管控科網公司的消息出台,這樣一個利好消息如泥牛入海,無影無蹤了。

        中國經濟底子是脆弱的,我們資源不足,能源靠大量進口。我們沒有優質鐵礦,幾乎100%靠進口。我們沒有木材也靠進口,我們農地有限,人口眾多,除了大米,政府政策保住自給,其它大豆,玉米,進口數量如天文數字,我們靠的是人民的雙手勤勞的工作,如果真的大家都躺平了,吃什麼?如果打仗進出口都斷了,怎麼辦?

        外國基金關心中國的,投資中國的,都對中國近年一些政府打擊私企的措施不理解,為什麼自殘經濟?等它們明白這是糾正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出發點是政治正確,它們開始懷疑繼續在中國投資是否風險太大?

        劉鶴召開穩定金融的會議,說是發展經濟是第一位,但各地防疫封路封城,政府繼續「指導」網企,要它們提高員工薪酬,福利,又要它們降低售價及服務費,這不是要逼它們破產嗎?政府一廂情願,用自己的「理想」來指導經濟,不尊重企業自主運營的權力,令在市場上做生意的老闆不安,令投資者灰心,政策不改中國經濟很難好轉。

雜談

        「俄烏戰爭」

        最近很多網上報導,美國暗助烏克蘭,在情報,電子干擾等方面烏軍遠勝俄方,俄方軍事通話都被輕易竊聽,最近更傳說烏方用兩枚自制的冥王星導彈擊沉俄羅斯黑海艦隊主力莫斯科號,暗中有美國空軍偵察機暗中幫助,西方軍援也源源不絕運到烏克蘭,據說美國軍授武器四天就到烏軍前線手中,美方放出來的話非常得意,非常囂張,更有得勢不饒人,要助烏軍大舉反攻的意思。

        其實打仗總是悲劇,老百姓流離失所,死了那麼多人,總是希望能雙方能和談,停下了才好。

        最近俄羅斯政府正式照會美國及北約許多國家,表示不希望看到它們軍援烏克蘭,不管什麼國家,將給它們的援助車隊看作敵方進行打擊。

        緊張局勢不斷升級,戰爭規模可能擴大,現在俄方可能使用戰術核武器的聲音已經不斷傳出。

        美國也不應逼人太甚,假定普京無退路,拿出核武來不是不可能,世界要震動。

        看到這種局面旁觀者的確憂心,假如能在接受戰前現狀的前提下停戰,雙方保住面子,可能對全世界都是好事。

雜談

        「香港疫情」

        第五波疫情自二月初開始,來勢洶洶,曾達每天五萬多人確診,當時香港大學醫學院有一個團隊,發表了香港疫情預測的報告,我當時說這樣的研究報告,建立在外國經驗,香港社會實況的大數統計基礎上,應該是非常正確的。那報告預測這一波的感染人將達184萬,3月14日確診人數會出現拐點,4月23日確診人數會降到千人以下,現在看起來預測全中,那報告下半部說隨着四月底政府放開社交措施,第六波疫情將在六月爆發,可能會有220萬人確診,每天有500人入院,我相信後半部份的預測也會很準。

        所以沒有打針的應趕快打針,年老體弱的應該打第四針。

        經過這樣兩波大感染,再加上防疫針,香港社會上應已建立防疫屏障,以後會有零星發病,但不會大流行,而病毒的毒性已變弱,那就成為一種風土病了,再遠的情形就是「測不準」了,耍因應時勢應對,最理想情形就是成為一個風土病,不用特別理會了。

        上一次沙士,病毒突然來了,也突然走了,這一次病毒大概不會消失,但變異結果變得不那麼有害,也符合病毒變異的基本規律。

        根據世衛的報告,Omircon的傳染性大概是Covid 19初期病毒傳染力的10倍,戴口罩可降低10%的傳染風險,追蹤,隔離都是無效的。

        所以港人還是要有思想準備,準備平安渡過第六波,對於年輕健康的人,大概90%感染以後也是無症狀或輕症,現在香港已有得病經歷的人已經很多,所以也無需太緊張。

        現在再來強檢清零,似乎沒有意義,首先是清不到零,以清零為目標就會沒完沒了,更重要的是無需清零,少量爆發的輕症,花太大社會成本去清是不合理的了,希望香港不要再搞什麼全民強測,目標清零,那就是在擾民了。

雜談

        「中國疫情」

        四月十三日下午我在網上跟廣州一位棋友下棋,下到中局,朋友告訴我有三位大白闖進他家,告訴他他所住的這棟大樓即時被封控,任何人不准離家。大白走後向管理處打聽,知道樓內有兩名密切接觸者被大白帶走,我們當然無心再下棋,朋友跟年老父母住一起,不知他們有沒有受到驚嚇。

        記得1966年文革開始的時候,任何人祇要帶上一個紅衛兵的袖套就可以隨意到別人家中,執行「革命行動」,「破四舊」,現在穿上一件防疫衣也可以隨意去別人家登堂入室?

        香港每次圍封強檢都有大約10%的住戶不應門,並不一定裡面沒有人,祇是有人不願合作,但香港的工作人員不會要求強行入屋,私人住屋沒有法庭的搜查令是不能進入的,這大概是特區有別於大陸吧?

雜談

        「俄烏戰爭」

        關於戰況的報導,不同媒體有不同立場,我們旁觀者,要是在幾十年前是可能完全被蒙蔽的,但今天通訊發達,網絡無處不在,有條件比較各種報導,分辨真偽。譬如俄羅斯主要目標是攻佔基輔,但一個多月無功而返,現在撤軍了,明顯地就是俄軍失利了,當然相信俄軍失利的報導。

        打仗就是國力的較量。

        二戰日本投降以後,當時日本政府的密件裡已經透露1939年時,日本的鐵,銅庫存都已耗盡,而且沒有辦法得到迅速的補充,當年日本政府不斷向國民黨重慶政府招降,蔣介石完全不予理會,因為當時的中國政府也已經知道日本資源不足,後勤供應無法維持,祇要拖下去,日本必敗。

        俄羅斯祇是中等國家人口,製造業不發達,科技已經落後,現在還有一些前蘇聯留下的老本。這次侵烏,大概將它武庫裡的資源消耗了很多,如果得不到補充,仗是很難打下去的。

        烏克蘭也有四千四百萬人,前蘇聯的重工業本來是在烏克蘭,烏克蘭人的教育質數也很高,有鬥志,有美國及西歐國家的後援,雙方強弱正在扭轉。

        俄羅斯一個開戰的決定,下錯一着棋,全盤皆落索。俄羅斯衰落不但美國和西歐得益,最大得益的國家可能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