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三月 2022

雜談

        「俄烏衝突」

        俄羅斯在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已經三十幾天,烏克蘭人民有很強的抵抗意志,又獲得西方先進武器以及其它情報及電子支援,越打越勇,而俄羅斯軍備陳舊,戰術陳舊,後勤失敗,士兵士氣低落,一無是處,最近俄羅斯副參謀總長講話,說俄軍第一階段任務已經完成,現在是要集中力量解放頓湼茨克區的人民,似乎它改變目標,收縮戰線了。

        看看烏克蘭多個城市被炸成廢墟,幾百萬人逃離家園,慘不忍睹。

        德法是一直努力在勸雙方和談,土耳其也準備幫助調停,就是中國也表示各方和談,早日停止衝突,中國駐美大使在接受美電視主持人時也明確提到,衝突發生的第二天習主席就致電普京勸和,普京也接受,俄烏開始了和談。

        最奇怪的是美國,不斷將對俄羅斯的指責升級,甚至指責普京是戰犯,屠夫,還公開說希望普京下台,沒有一絲勸和的意思。我在三月五日的博文裡提到,俄烏都有停戰的動機,現在反而要看美國的態度,如美國希望戰事繼續,拖垮俄羅斯,則不知戰和和哪一方力量大了。三月五日迄今已經二十四天,美國的態度漸漸清晰,它是希望戰事繼續下去。

        一方面破壞歐盟和俄羅斯關係,鞏固自己在北約的領導地位。另一方面向德國提供大量美國產液化天然氣,不但做成一筆大生意,以前德國能源依靠俄羅斯供應,以後變成依靠美國供應。

        其次戰爭繼續,消耗俄羅斯國力,讓普京顏面盡失,靜觀俄羅斯國內反普京勢力會如何行動?

        所以美國出於自身利益,可能並不想俄烏戰爭盡快停戰。

        大國為了自己私利完全不顧及小國人民的苦難,這是很典型一個例子。

        戰爭不停下了,未知的風險還是很大的,俄羅斯已動用了最新的導彈「匕首」,這是可攜帶核彈頭的超高速武器,警告的意味已經很濃,美國也應盡早收手,否則可能會有嚴重後果。

雜談

        「中國如何看待俄烏衝突?」

        這個問題是俄羅斯在烏克蘭開展特別軍事行動以後,外交部記者招待會上最熱門的問題。外交部發言人對記者的答覆是:不認為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僅認為「俄烏衝突」,其次,中國表示中國的立場是同意必需尊重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個表態似乎是對俄羅斯的一種批評,但並未直接批評俄羅斯,中國給予烏克蘭少量人道援助,這祇是人道主義的表示,並沒有什麼政治含義。

        再深入一點講,中國在俄羅斯衝突問題上有自己的立場,不會追隨西方。

        中國的立場是什麼呢?從半官方的中國智庫人員的發言可以看出,中國認為北約不斷東擴,威脅俄羅斯安全,俄羅斯出手有它的合理理由,雖然並不表示同意和支持俄羅斯的軍事行動。

        而智庫人士的觀點,認為俄烏衝突對中國有利,一方面美國的注意力轉向歐洲,無暇顧及東方。另一方面是這一次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顯示出了美元支付體系作用制裁工具的殺傷力,反過來所有國家都要考慮是否自身經濟體系會不會太依賴美元支付體系?因此中國有機會擴大人民幣結算的影響力。

        事實上俄羅斯對烏克蘭是明顯的野心甚大的軍事侵略,造成大量人民傷亡和人民逃離,如果在這件事上不能跟俄羅斯明確劃清界限,必定會極大地傷害中國跟西方的關係。

股市隨筆

        「全球進入加息週期」

        美聯儲局剛加了一次息0.25厘,聯儲局每一個半月開一次會,現在已放出風聲,五月初和六月中兩次各加0.5厘。英倫銀行至今已加了三次息,歐盟表示今年底大約也要跟隨。祇有中國似乎經濟處在下行階段,雖然大宗商品,糧食價格都在上漲,似乎中國在必須加息之前的一個窗口期會推一些積極的財政政策。

        這一次的通漲來勢很猛,以美國為例,已接近8%,是四十年來未有過,但聯儲局也不能肯定究竟有多大因素是因為疫情造成的?疫情過去供求關係是否會較正常?所以聯儲局也未落重藥,一邊加息,一邊觀望。

        通常加息週期債券及債券基金價格會下跌,甚至穩定收息的公用股價格也會下跌,但跌幅不會太大。

        而高質素AAA之類的債券基金反而會有較大跌幅。

        香港港元是跟美元掛鈎的,雖然金融體系中游資很多,銀行未正式跟隨美國加息,但銀行隔夜拆息已經升了不少,似乎超過了0.25厘。香港的樓按很多是跟隔夜拆息掛鈎的,做按揭的人分期付款肯定要增加。美國今年至年底可能會一共加息2厘至2.5厘,供樓的人要小心計算。

        香港金融業,特別是財富管理近年來發展非常快,各私人銀行都在增加人手,大陸和東南亞的有錢人越來越多,香港行英國法制,沒有外匯管制,沒有投資增值稅,沒有遺產稅,又有完善的投資渠道溝通世界每一角落,這是過去幾十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系統和信用,政府要小心施政,不要破壞了對私有財產的尊重。

        順便說一句,最近政府通過業主三個月內不准對租客追租,這樣的做法是很錯的,雖然有疫情嚴重的特殊情形,但租客和業主會有辦法解決問題的,政府站出來干涉,表面上幫了小商戶,租客,但製造了更大的問題,最後會不會無端端政府將這三個月租金揹上身?

        香港的一國兩制,最重要的是我們仍行資本主義制度,所以可以聯結全世界資本市場,如果政府有一點點不尊重私人產權的態度,就可能動搖外資對我們制度的信任。

雜談

        「再談改革開放」

        剛貼了一篇「改革開放的偉大踐行者——朱鎔基」,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指出發展是硬道理,祇有經濟發展了才談得上別的目標,但當時沒有從公有制過渡到市場化的經驗,他祇能「摸着石頭過河」,但是他找到了朱鎔基,找到了中國特定社會條件下過渡到市場化的道路。

        「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祇有兩條:一條搞私有化,鼓勵私人企業發展,有條件私有化的國企也要私有化,一些關係重大的行業,例如銀行,軍工企業,也應增加董事會中獨立董事的影響力,避免這些企業依靠特權靠在國家身上啃國家。另一條正確方向就是搞市場化,市場的事由市場決定,政府盡量少干預,政府不停地出政策,刺激這個,壓制那個,干預訂價,最終都是好心做了壞事,市場真正失衡,發生系統性危機也許需政府出手,那樣的情形是極少見的。

        人性生來是自私的,為自己利益工作,他的能力會發揮到極致,如果做不做36元,搞平均主義人就選擇偷懶,這是世界上無數社會實踐證實了的。

        可是為什麼總有一種思潮,希望國進民退,大搞國有化呢?

        答案也很簡單,政府容易管理。

        設想改革開放前,全中國沒有民企,一個雜貨店,一家小飯店都是國營的,雖然服務惡劣,但是所有人都要聽政府調配,政府是老闆,管每一個人都名正言順。

        私企大量出現,不靠政府出糧,在尊重私有產權的前提下,政府就不能干涉它們的運作。如果私企發展到驚人規模,僱員幾十萬,網絡遍全國,掌握大量資訊,可能政府也不知道的資訊,政府管不到這些企業,不是要擔心這些企業不服管嗎?

        封建時代帝皇都有過打壓豪強的舉措,新時代中這些巨企是不是有些像社會中的豪強?如果它們勢力真的大至可以影響政府決策時,中央政府能容忍嗎?

        近十年裡再也聽不到國企拆細私有化的消息,相反有國企合併形成更大國企集團的消息,近十年裡政府干預市場的消息無日無之。

        更傳出私企已經完成歷史使命這種說法,傳出國家購入私人巨企一股「黃金股」,派人入董事局這種說法,私企老闆們能安心經營嗎?

        結果是貪官跟老闆,總之是中國的有錢人千方百計將財產搬到外國去。

        如果不能堅持「改革開放」,如果不尊重私人產權,如果隨意改變法規,隨意破壞法規,中國四十年來改革開放的成果就可能毀於一旦,民族復興,共同富裕祇是一場夢,希望「改革開放」依然是主流,中國真正走向富強。

雜談 ( 1 )

        今天共有兩篇雜談。

        「改革開放的偉大踐行者——朱鎔基」

        打倒四人幫以後,鄧小平復出,面對「文化革命」留下的殘垣斷瓦,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新思想,鄧的第一句話是發展經濟是硬道理,祇有經濟發展了才談得上其它目標。他的第二句話是摸着石頭過河,鄧的思想上是要將中國經濟引向市場化,但沒有現成的理論或經驗應該如何施政。

        在七九年提出改革開放,到八九年,中國經濟是有進步,但發展很慢,問題很多。最大的問題是文化革命時,中國真正是一窮二白了,民間沒有資本,沒有技術,中國社會長期跟外界封閉,十分落後。

        朱鎔基1993年獲委任國務院副經理,1998年任國務院總理至2003年退休。

        這十年是改革開放的關鍵十年,中國市場開放,憑藉極低的勞動力成本,極低的土地成本,中國吸引了大量外資,帶着技術,帶着先進的管理方法,帶着外國市場進入中國,經濟開始飛速發展。

        朱鎔基在十年任內,利用赤字經濟,國家大規模搞基礎設施建設,中國以前沒有高速公路,在朱的任期內基本完成了高速公路網,八十年代時,中國的通訊設施非常落後,不完善,全國現代化的通訊網絡也是在朱的任期內基本完成,全國鐵路網也更完善,設備和技術得到更新。

        朱還完成了將大批省級以下國企私有化,各地有不同的模式,但完成私有化以後大批國企脫胎換骨,以前效率低下,年年虧損,彼此拖欠資金,工資都發不出來,私有化以後,經營效率大大提高,很多私有化國企短短二十年間發展成國際級的大公司。

        在企業私有化時,國務院在全國農村推行產權和使用權分離,產權屬於國家,使用權屬於農民,使用權可以有價轉讓,這一政策釋放了大量土地財富,已形成了中國農村,現在廣泛高效農業合作社制度的形成,城市中國有房屋的使用權,也可以轉讓,也釋放出大量財富並讓資源能有效調配。

        中國經濟打破了國有制的框框,發揮出從工人到經營者每個人的積極性,在國際競爭中毫不遜色,中國已成世界最大製造業強國,高新科技也飛速發展,私人企業的貢獻是無法抹殺的。

        中國有今天的成就,朱鎔基是功不可沒的。

雜談 ( 2 )

        「淺談躺平」

        躺平現在在大陸成為一個熱門詞,意思就是放慢手腳不做事了。既然不做事了,躺平就更舒服些,怎麼會現在出來這樣的詞呢?這反映一種什麼社會現象呢?

        能夠「躺平」而仍有飯吃的人,肯定不是普通的打工仔,應該是政府的幹部僱員或者是老板階層的那一個水平的人,是社會的中堅,很重要的那一批人。

        為什麼幾十年來他們都拼命工作,中國能夠發展到今天,而現在都不想做了,想躺平了呢?

        試試分析深層的原因。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中央集權的政府,歷來都有大量的各級官僚,而這個系統在運作中,除了我們看到的法律的規限之外,是有大量潛規則的,這些潛規則隨着歷史的演變,一朝一朝或有改變,但從來都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形成不同的潛規則。

        清朝時雍正皇帝即位後,認為官餉的虧空太大,雍正是非常勤力又精於計算的人,他於是就致力肅貪,蒼蠅老處一起打,但隨着大批大批貪官落馬,他發現施政困難,於是近臣中有人向他進諫,有大量陋規 (潛規則) 不能算是貪腐,官員祇靠有限薪俸過日子都過不去的,潛規則維繫了官場的運作,維繫着政府的效率,如果再這樣肅貪,官員都要躺平了,政令無法貫徹,結果雍正帝,貴為皇帝也要認錯,收歛了肅貪,並向官員發放「養廉銀」,意思是好好工作,不要貪那麼多,政府增加一點你的津貼,讓你日子好過一點。

        不同時代的潛規則是不同的,但它永遠存在在中國的官僚系統中,確切地說它也泛濫到商界中,基本的道理是用權力去交換利益,或者倒過來說也可以,是用利益來驅使權力來為他做事。正是這種互利的關係驅動着整個系統的運作,在很多情形下這種互利關係是心照不宣的,也不一定違法,也不一定很醜惡,體現在外表的可能是人情世故,完全無害的。

        雍正皇帝的嚴厲肅貪最後是失敗的。

        另一種有資格「躺平」的人就是老闆級人物,他們原本為了自己私利是努力工作的,生意大了還想再擴大,但是如果國家政策變了,可能對私人資本不那麼友好,甚至可能來限制它們發展,甚至分佔他們的利益,他們當然不會去努力擴大生意,而是願意躺平不幹,觀望形勢,如果客觀環境更不利,他們就想到保住財產,將財產轉到安全地方。

        「躺平」成了熱門名詞,很多人不想努力了,對經濟影響是很壞的。

雜談

        「美歐關係會怎麼變?」

        這次俄羅斯公然入侵烏克蘭,先用大規模導彈攻擊,摧毀烏克蘭境內重要設施,然後二十萬大軍,坦克領軍衝鋒,真的將西歐嚇壞了,德法立即靠攏美國,強調北約的聯防,德法都表示要增加軍費支付,加強防衛力量。

        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柏林圍牆倒下,前蘇聯解體,俄羅斯的國力大大衰落,又經過「休克療法」的經濟改革,俄羅斯經濟惡化,國內貪腐盛行,所以德法已經不將俄羅斯視作對西歐有重大安全威脅的敵國,對美國呼籲增加軍力,加強北約的呼籲充耳不聞。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曾多次批評德法對北約不出力,北約形同虛設,但德法在此問題上完全不理會他,這一次俄國的入侵烏克蘭,令法德大吃一驚,醒了過來,但是否今後法德就真的會增加軍費貢獻給北約呢?想深一層也不一定。假定眼前俄烏這一仗俄國展現強大軍隊,迅速佔領烏克蘭,歐盟一定會緊靠美國,加強軍備,但這一場俄烏戰爭,表現出俄羅斯的軍隊非常差勁,裝備差,技術差,指揮差,士兵士氣差,可以說一無是處,暴露了俄羅斯是紙老虎的真面目。俄軍的防彈衣很多裡面填充的是硬紙板,不是防彈材料,這是明顯的採購軍官有貪腐行為,士兵如果知道自己的防彈衣是紙做的,還肯打仗嗎?

        這場仗以後,俄羅斯會更弱,還敢發動一場新的入侵西方的戰爭嗎?

        法德會重新認識到它們以前的估計,即俄羅斯不構成威脅是對的,將來無須害怕俄羅斯,即靠攏美國,重振北約都應該從新考慮了。

        美國跟俄羅斯經濟的交聯很少,所以制裁俄羅斯對美國影響不大,損失不大。但西歐跟俄羅斯有龐大經貿往來,西歐在俄羅斯有重大投資制裁俄羅斯,西歐本身有切膚之痛。美國還希望法德跟隨它禁止俄羅斯油氣進口,美國進口俄羅斯石油祇佔它進口量3%,西歐對俄羅斯的依賴達到40-50%,根本找不到替代來源,美國是在對西歐強其所不能,這會在美國及西歐關係中製造裂痕。

        所以說,這一次俄烏停戰以後,西歐不一定靠向美國,加強北約,大概率會發生的事是西歐會回到本來發展歐洲防衛系統的政策上,而且會加快這一計劃,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股市隨筆

        港股恒指兩天漲了三千點,大概也是一個記錄了。昨天 (3月18日) 回調四、五百點也正常.譬如阿里巴巴從72元/股,漲到104元/股,兩天漲了40%了,回調一下,有人獲利回吐也正常,但從90元跌至72元,祇有三天時間,從歷史低位回升,獲利盤也不會多,90元/股應是一個底,但上行由於是從300元/股跌下來的,所以蟹貨也特別多,要看消息的配合了。

        美股加息,市場已有準備,美股不跌反漲。

        現在港股在等的好消息可能有以下幾個:

1)     開放天空,放寬外國人入境以及放鬆入境後隔離,這應立刻做,我們 內部有這麼多 Omicron還怕外國帶進來嗎?

2)     放開社交距離,這可能要等到4月下旬,確診大幅減少。

3)     俄烏戰爭停火。

4)     有中國股票開始在美國上市。

        這些利好相信陸續會來。

        唯一要擔心的是如大陸繼續清零政策,而實際又做不到,疫情蔓延,不知會如何影響經濟?

股市隨筆

        恒生指數去年6月初大約29000點,至今年3月15日跌至18235點,跌幅驚人。

        去年發生了一系列事件,先是滴滴出行美國上市受罰,據說是大數據出國影響國家安全,外國投資者認購了滴滴出行的,損失慘重,觸動了美國證監,認識到中國公司受政府監管的風險,美國發佈了外國公司上市問責法,此事引發投資者恐慌。

        接着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通過政府指令將教輔行業全面封殺,教輔行業是領有執照,合法經營的行業,政府此舉明顯違反自己制訂的法規,這樣隨意的行動嚇怕了外資,也嚇怕了內資,股市再大跌。接着就是監管網企,打壓房地產巨企,加上「共同富裕」引發網股大跌,引發地產商違約風潮,投資者驚恐,股票市場繼續跌。接着是俄烏戰爭,疫症來襲,股市似乎沒有底,大量財富消失,這一系列政策及做法,可能是反映了大陸政府高層決策者政治正確的一些想法,但實踐的效果上打擊了經濟。劉鶴最近召開的穩定金融會議,明確提出發展經濟是第一位,讓投資者鬆了一口氣,但是政治正確,共同富裕這樣的政策思路似乎是依然存在的,我們也不可能知道什麼情形下,針對什麼行業發力?以後投資大陸股票大概祇能投資政府鼓勵的行業,投資製造業,即使如此也還有政府來干預價格的風險,投資者唯有小心,慎重選擇。

股市隨筆

        昨天中午一點十五分,恒指喜劇性地暴漲,收市升了1672點。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北京主持了國務院金融委會議,研究當前局勢。

        會上劉鶴清楚指出堅持發展(經濟)是第一要務,各部委如有對經濟有緊縮效應的政策,事先要請示。消息傳來股市大漲,當然沽空盤很多,急急平倉也是原因之一。會上又傳出中國證監會跟美國證監會有溝通,進展順利,中國政府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國公司去外國上市。

        另一利好消息,是中美羅馬會議上雖然傳出氣氛「激烈」的說法,但雙方總是求和而去的,有人猜測有秘密的利好消息,這也是可能的,一刻之間風向大變總是好事。股市雖大漲,但有沽空盤平倉的因素,股市成交達3000億,這也祇是短期起作用的,而且大陸疫情如何發展仍有風險,入市仍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