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十一月 2021

股市隨筆

        最近有幾件事都對股市氣氛有負面影響。一是傳聞中國證監會已正式要求滴滴出行從美國納斯達克退市。中國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很多,也都擁有大數據,譬如百度,阿里巴巴,它們會不會受到影響?納斯達克本來是中國新創公司可以相對容易上市,容易集資的一個資本來源地,特朗普時代想禁止中國公司赴美上市,但遭到美國金融界,納斯達克市場等強烈反對,特朗普沒做成,但滴滴出行事件,引起美國投資者損失,納斯達要保護美國投資者,出台一條新上市規定,要中國今後去上市的公司披露監管風險,這一條誰都不知怎麼披露?也不知風險究竟有沒有,但從滴滴事件以後就再也沒有中國公司去納斯達上市。

        另一件是澳門商人被中國溫州法庭提告,澳門司警已將該商人拘押,是不是以後凡是在大陸被視作犯了法的港澳商人都會有同一命運?在大陸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間,不少香港人去國內做生意投資,錢財糾紛應該不少,此事件會否引起很多人擔心?

        此外,中國房企財困的問題並未解決,是逐漸解困還是繼續發酵沒人知道,也是不明朗因素。

        由於內地房產商股價大跌,由於網絡大股因監管問題股價大跌,金融市場資產已大量溶化,損失了可能以十萬億計。而中國房地產價下跌,老百姓財產縮水,現在市場調查顯示老百姓資產70%是房子,30%是銀行存款或投資產品,樓價下跌的財富效應,影響百姓消費意欲。

        此外,疫症引起的問題比我們想像的嚴重,中國各省市負責人要為爆發疫症問責,所以各地互相封鎖,上海發生三例確診,據說上海出差的人到了外地找旅館也很難。

        所以雖然港股已在極低位,但不知前景是好是壞?

        還是謹慎為上,多揸現金防守為上,等到有較明確的轉機出現。

股市隨筆

        「佳兆業賣產」

        香港報紙新聞,大陸房屋發展商佳兆業,將在啟德的一個在建項目賣給香港發展商,以應付到期的債項,這是比較大的一個項目,而且事情發生在香港,所以我們知道,在大陸不知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同樣賣產業的事在發生。啟德的項目市場估值90多億,港商以70多億買到,便宜了20%。

        陷入財困的民企發展商賤價沽出優質資產的事是在預料之中的。

        這一次的房地產調控,堵死了民企發展商所有獲取資金的渠道,賣產是它們最後一條路。這一次的調控一箭雙鵰,又降低了樓價又打擊了規模龐大的私企發展商,它們都要忍痛割肉,買家大概是可以發債的國企發展商。

        但是房地產本身發展也大受打擊,連帶會影響整體經濟的增速。

        副總理劉鶴又出來說「共同富裕」不是要搞運動,不是要殺富濟貧,不是要搞平均主義。

        總理李克強11月22日召開地方管經濟的高官開會,強調整頓經濟不要搞運動式的,不要一刀切,不知他指的是什麼事?

        經濟現在面臨很大下行壓力,劉鶴,李克強都出來補鍋,小百姓弄不清怎麼一會事?

雜談

        「李嘉誠購入愛因斯坦手稿」

        新聞提及港商李嘉誠在拍賣場上出價1億港元買下了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時的手稿五十多頁,消息很有趣,我想李嘉誠大概不是自己對物理有興趣,也不是收藏了想將來賺錢,他大概是買下來想送給某一博物館或大學,也可能他自己想辦一個博物館?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猶太裔,出生在德國,1879年生,1955逝世,他對現代物理學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開創了人類對自然和宇宙的嶄新認識。

        在愛因斯坦之前也有許多偉大科學家,以牛頓為例,他發現了力學三定律,奠定了傳統力學的基礎。但是在牛頓之前已經有無數科學家做了無數力學試驗,祇是他們都沒能找出複雜現象背後的基本規律。牛頓總結了前人的經驗,精煉昇華,發現了力學三定律,他做到了。

        愛因斯坦不同,他提出的廣義相對論,並沒有前人的啟發,完全是從他腦中流出的概念,經過邏輯推演發展出來的。愛因斯坦自己估計,當時世界上能理解他的理論的人祇有六個,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都不理解,但也沒有能反駁他,大家都明白一個嶄新的物理學年代誕生了,此時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界已有很高聲望,推薦他應獲物理學諾貝爾獎,但愛因斯坦的理論一直都無法用實驗去證實,所以他也一直未能獲諾貝爾獎。1922年,他終於獲頒諾貝爾獎,但不是因為相對論的貢獻,而是一件愛因斯坦在光電效應上的一個沒那麼重要的發現。愛因斯坦提出重力對光的傳播有影響,這一點在天文觀察上獲得證實,他的理論更為大眾接受。他又發現了能量跟質量轉化的公式,著名的能量=質量X光速² (E=MC²),這個公式在原子彈發明以後,獲得證實是對的,這也是愛因斯坦憑空猜出來的,在當時並沒有理論根據。

        所以愛因斯坦這樣的人,有人說是上帝派來啟發我們人類的,也許真是這樣?

股市隨筆

        「大陸試點開徵房產稅」

        政府已宣佈在幾個大城市試點開徵房產稅,主要目的是補充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香港有差餉,是政府穩定而重要的稅收收入。大陸的房產稅雖尚未正式落實,但從試探汽球洩漏出來的消息,大陸的房產稅要複雜得多,要看家庭人口,要看平均居住面積,低於平均居住面積的大概可以免稅,超出的部份就要交稅,能住大面積房子當然都是有錢人,有錢人就要多交一些。

        擁有樓宇出租的,全部面積都要繳稅,稅率雖尚未定,但可能是較高的,由業主交,其中可能體現了一點共同富裕的意思,但租屋是剛性需求,我估計將來的新房產稅最後都會由租客負擔,或者由業主交,但業主會加租,結論是房產稅一實行,租金就會上漲,政府剪羊毛,羊毛出在羊身上。

        房地產發展商已經受調控政策影響,日子難過,房產稅出來以後,新屋銷售肯定受影響,房產市場更困難。現在大陸居民財富很大部份就是自住或出租物業,如果跌價 (已經大跌) 就會影響消費,新建樓宇減少會影響建材,家用電器,家用設備,漣漪很大。

雜談

        「中國共產黨十九屆第六次中央全會」

        這是一次非常重要會議,港人當然應該關心。這次會議通過了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文件將黨的歷史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建黨到取得政權,第二階段是從建立新中國到毛主席逝世,第三階段是鄧小平主政,提出改革開放,江澤民,胡錦濤繼續貫徹這一路線,取得了全國飛躍發展的巨大成就。而十八大以後,習主席主政,九年來中國各方面都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都是在習主席的新時代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思想指導之下獲得的。

        所以,作為一個小百姓,我們要明白我們現在是處身在一個新時代,甚至比鄧小平開創的「改革開放」的時代更進步更偉大。

        鄧的思想是「發展是硬道理」,任何政策祇要是有利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都是好政策?他是把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的,江,胡繼承了這一政策,但習主席的新時代新思想是有所不同,經濟發展跟政治正確可能要同時並重。政治正確包括鞏固黨的領導,社會正義和公平,具體的做法包括:清除社會的不良意識形態,反對壟斷以及提倡共同富裕,建立自主的高端的科技系統,降低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整頓房地產業,打擊超大的網絡公司等一系列政策的深層動機。

        中國有十四億聰明勤勞的人民,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國家要發展靠的是調動人民為改善自己生活而勤奮工作,勤奮創造的積極性。新民主主義時期,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這一大二公政策的失敗是深刻教訓,中國將在習主席帶領下的新時代創造出更偉大的成果。

股市隨筆

        「阿里巴巴業績」

        阿里巴巴發表了業績,市場評論是失望,股價一天跌了10%。阿里季內收入還是有很大增長,盈利也不錯,祇是展望中管理層將增長從30%降至20%,似乎前景不那麼樂觀。其實業務有20%增長已經是非常好了,阿里現在P/E是十六倍,它的業務穩定,現金流強勁,雲業務等新業務前景亮麗,它正在做不少新投資,有消息說阿里牽頭,在談收購紫光集團,總投資500億,進軍晶片行業,跟眾多網絡股比,阿里是有在國家經濟上的重要性,有穩定盈利,是很出色的一家,現價嚴重偏低,祇是螞蟻擱置上市,政府反壟斷,市場依然驚魂未定,阿里董事局也特別表演低調。

        昨天的成交量有145億港幣,有那麼大的承接力,誰在接貨?有可能有大基金一邊唱淡一邊入貨,有貨在手的朋友現價不應沽了。

        微博即將上市,將來螞蟻也會上市,氣氛可能完全翻轉。

雜談 ( 1 )

        今天共有兩篇雜談。

        「中國樓市的限跌令」

        新聞報導中國有幾十個二、三線城市發出了「樓價限跌令」,限止發展商賣樓不能低於一個政府規定的底價,目的是防止「發展商惡意地降價賣樓」。

        不知道這樣禁令如何執行?要不要立法?還有沒有對市場經濟和私人產權的一點點尊重?發展商為什麼要降價賣樓?因為銀行舉債,市場發債,上市集資種種資金補充的路都堵死了,就剩下賤價賣樓套現這一條路,這一條路也堵死了,民企發展商已是無路可走。

        昨天新聞,發展商向銀行發債這篇門已開啟,首批大約300億元人民幣,多是國企的發展商,它們儲足了彈藥可以來收購民企的優質資產,國內的房地產市場大量資產從民企轉到國企,財富的乾坤大轉移大概就要發生。

雜談 ( 2 )

        「中美元首視像會晤」

        中美元首視像會晤已經結束,雙方談了有三個小時,前半部還是實時公開轉播,後半部是密談了。

        這對雙方肯定是好事,管控緊張關係,不會發展到衝突的地步。

        可以解讀為美國開始接受現實,承認中國是影響力巨大的大國,美國也準備平等地跟中國談實務了。

        中美兩國意識形態不同,中國的崛起影響了美國的國際地位,所以美國重返亞洲以後,它的政策就是要壓制中國,甚至希望中國垮掉。特朗普跟中國打了兩年貿易戰,科技戰,結果是美國自己很痛,而中國並沒有倒下,經濟力和軍力反而更強,所以拜登說美國政策並非想改變中國現體制,也堅持一中立場,反對台獨,這符合中國利益,而習主席則表示願與美國合作。

        以後在科技,國家安全領域,向第三世界提供援助,這些方面,中美仍將激烈競爭,但兩國經貿,氣候等議題上會合作。

        特別是經貿,這是利益所在,美國希望削減中國貨的進口稅,降低它國內通漲,但要用這張牌交換其它利益,大概是要中國購買更多美國貨,對美國公司進一步開啟市場,相信談判已在密鑼緊鼓進行。

        美國離不開「中國製造」,中國也離不開美國的農產品及高科技產品的供應,雙方有共同利益,所以不要提脫鈎了,雙方會走近,關係會緩和,實質的東西相信很快會看到。

雜談

        「氣候峰會」

        世界上排炭最多的是大國,中國現在是第一位,接着是美國,歐洲,日本,印度,其它國家都微不足道了。

        其中歐洲是最認真的,美國是最靠不住的,美國共和黨至今不認為氣候變暖是人類活動影響。日本肯做,但很謹慎,不願做出什麼承諾。印度則不知所謂,說的話都不可信,其它小國是來唱窮的,希望拿到一點好處,這一次令它們很失望。

        中國願意減排,但經濟正快速增長,譬如最近缺電,又要求煤礦加速生產,幾十年以後的承諾很大部份會成為空頭支票。

        現在新能源的成本已可同傳統化石能源競爭,所以光電,風電還會發展,但總的能耗,如果繼續上升,能減排多少,祇有天知道了。

        巴西伐亞馬遜森林闢作牧場農地能制止嗎?不能。印度印尼用煤油煮飯能改變嗎?不能。中國人想生活得好一些,上海人家裡都在裝地暖裝置,能制止嗎?不能。

        所以減碳會做,但能否達標祇有天知道,我是不太樂觀的。

雜談

        「通脹重臨?」

        美國發生高通脹已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事,當年通脹失控,通脹率最高升至15%,當時聯儲局主席伏爾克不斷加息,最高曾加至20厘才將通脹壓下來,這麼高的利息當然引發衰退。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算起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美國未見過通脹失控。

        今年以來美國通脹不斷上升,10月份官方的統計數字是6.3%,要知道市場共識合理的通脹率僅是2%,現在遠超這個數字了。

        聯儲局局長鮑威爾和財政部長耶倫都說高通脹是暫時的,大概會繼續到明年下半年就會回落,他們沒有詳細解釋他們的理據,可以理解為全球的產能其實很高,疫症引致的生產鏈斷裂和紊亂祇是暫時的,但現在工資都在上升,工資是祇升不降的,生產成本上升跟需求巨大 (跟鈔票泛濫有關),共同推動通脹,這一次可能通脹真的會重返。2008年金融海嘯跟2020-2021年疫症都是靠央行發鈔渡過的,雖有危機,但世界經濟幾乎是無痛地渡過了危機,但當高通脹來臨時,別無選擇,祇有加息一條路,加息對經濟來說是痛苦的,大多數企業都要勒緊褲帶,槓桿太高的企業可能捱不下去。

        COVID是百年未見的,全球的大規模QE也是百年未見的,零利率甚至負利率也是歷史上未見過的。

        現在貨幣是一張紙,沒有了掛住貴金屬這個錨,政府赤字沒有底線,各國國債所代表的財富在經濟體系中其實是不存在的,經濟體系建築在浮沙上,我們能依靠的祇是實際創造價值的農業,工業的經營活動,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多,沒有理論能解釋今天的經濟現狀,沒有理論能指出未來的變化方向,陷阱處處要提高警覺。

        附帶提一句,幾十年都沒有高通脹,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幾億廉價勞動力進入全球生產鏈,八十年代初中國工人的工資祇有香港工人的十分之一,美國工人工資的三十分之一,大量中國廉價勞工生產效率都非常高,令所有製成品的成本大降,全世界才享受到幾十年的低通脹。時至今日,中國的勞工成本仍是遠低於歐美日發達國家的,中國仍有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