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十二月 2021

股市隨筆

        「內房股在舒困」

        雖然年近歲尾,但看起來相關部門幫地產發展商舒困還是很忙的。恒大本已是「躺平」等執笠的了,忽然又還掉了兩筆美元債的利息,共二億多美元,又宣佈在全國各地的在建項目全面復工,現在復工率已達97%,11月份要交樓3.9萬套,沒有結清一部份欠建築商工資及材料供應商的欠款絕對是開不了工的,所以恒大又似乎「翻生」有望,如果恒大都能「翻生」,其它發展商應該問題也不大。現在傳聞,踩着三條紅線的發展商,商業銀行是可以繼續貸款的,銀行對買樓按揭申請大大加快,證監會又優化企業境內外發債的程序,以前是每一筆逐筆批,現在是給一額度,在額度之內各企業可自行決定何時發多少債,總之發展商又有「活」路了。跟上海來的朋友談及,據朋友說現在出問題的發展商多是廣東的,上海,江蘇,浙江一帶發展商情況要好很多,所以內房困局可能也不像相像那樣嚴重。近年尾了,央行淨發放出7000億,維穩還是重要的,也看實際措施在實行。

        中國經濟真要保持活力,國進民退是不行的,國營企業體制中的固疾「吃大鍋飯」和「多做多錯不做不錯」是不可能改的,真要發展經濟,應讓國企增加自主經營權,引入私有化成份,並讓現在私企有更大自主空間,樣樣要管控又不劃清管控的權限,會極大地傷害經濟。

        經濟問題應信任專家交給經濟專家來管,如能做到這兩點,經濟才能重拾升軌高速發展。

雜談

        「聯儲局收水」

        由於通脹極高,美聯儲改了口,認為通脹不一定如預期明年會回落,決定提早收水,原訂的每月減買債150億美元改成每月減300億,這樣明年三月底結束買債,市場估計結束買債後立即加息,明年加息兩次。

        我是有點疑惑,本來美國的財赤已每年超一萬億,成為常態,拜登上台以後搞「重建美國」,提出驚人預算,赤字更不知有多少?本來政府發債每年兩、三千億,美國本土的銀行保險公司都會買,也就是說情形是可以持續的,美國的經濟體系有能力承擔那種水平的赤字,但是赤字狂升,近兩年都是靠美聯署做QE在買進,美聯署停止買債,但財政部不會停止發債,這麼大的赤字誰來填補?外國政府買入美債現在越來越少,會不會一邊加息一邊恢復買債?這兩個做法看起來矛盾的,但什麼事都可以發生!

        美國雖有加息預期,但大行繼續唱好美股,但股市不可能祇升不跌的,投資者還是小心一點好。

        中國說是明年重心是經濟發展,但政治正確是不會放棄的,經濟困難很多,但中國經濟體量很大,也不一定很差,前景難料,投資策略謹慎為上。

雜談

        「再談疫症」

        新冠病毒已經施虐兩年,至今仍沒有減退的跡象,變異出來的新病毒,用希臘字母來表示,差不多希臘字母都要用完了。最新變種Omicron由於每天出現在新聞頭條,相信大家都已知道這個名字。

        兩年前新冠病毒出現,專家門都在研究討論它是怎麼傳播的?研究飛沬可能會飄得多遠?病毒存活的時間等等,而現在Omicron傳播的速度大概比原始的Covid-19病毒更快十倍,傳播途徑當然還是經飛沬,但是它更容易「上身」,萬一沾上了,它會更容易進入人的身體。

        新冠病毒也像歷史上出現的病毒一樣,它的演變是傳染力變強,致病力變弱。Omicron在南非出現以後,衛生當局早期的數字是入院率僅1.3%,打過兩針的人的死亡率為零。英國確診人數大增,但政府表示聖誕前不會有隔離新措施。而美國昨天剛取消對南部非洲國家頒的禁止入境命令,現在實行「與病毒共存」政策的國家,即使收緊隔離措施,目的也祇是希望減慢感染速度,等醫療系統可以負荷。

        更有一種樂觀的理論,Omicron是來終結這場新冠病毒災難的,它的傳播速度比打針還快,就是最貧窮最落後的地區,人人都被Omicron感染過,都有了抗體,這場疫症就會慢慢停下來,這個理論可能太樂觀,基本方向可能是對的。現在有專家預測新冠疫情明年中會結束,專家們都沒有說理由,當然他們不會瞎猜,可能Omicron的出現就是理由,新冠正變成像流感差不多的病毒。

        大陸和香港實行「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成本非常高,但有成效。香港也漸漸適應這個新常態,沒有遊客,日子也可以過,對於年紀大和體弱的人保護得很好。問題是大家都沒有得過這病,僅僅靠疫苗靠得住嗎?會不會到最終都還是控制不住,社會要補補課?這祇有天知道了。

        最重要的還是要打防疫針,打足三針!保護好自己,人人都負責地打三針,情形不會太慘。

雜談

        「中國經濟面臨困難?」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樓繼偉都相繼發表了看法,中國經濟面臨困難,下行風險很大。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後定稿的文件上,提到了二十五處「穩定」,就是說中央擔心經濟不穩。

        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比很大,而且現在居民財產的大頭都在房地產。最近的調查居民財產的70%是擁有的住房,另外30%是現金儲蓄或其它,當樓價一跌,人人覺得自己窮了,財富效應影響消費,影響投資。

        發展商財困,當然沒資金買地,繼續完成在建項目都有困難,地方財政沒有賣地收益,無以為繼,大批工人失業。

        取消輔教行業,大約有十萬人失業,資產損失上萬億,反壟斷又讓行業增加了不確定性,科技股跌去市值以十萬億計,整個行業人心惶惶。

        中央已提出明年工作以經濟工作為中心,不但要維穩,還要穩中有進,中央當然做得到,不知各部門能否合作通力配合?

股市隨筆

        「內房股財困繼續?」

        最近又傳融創和佳兆業財困難解,股價又跌,這兩家都是私企發展商的龍頭股,政府如真有扶住這些房企的意圖,不妨高調發佈一些消息,例如它們已獲銀行新的貸款,或它們申請發債獲准,有這樣消息市場一定會有積極反應,增加對發展商穩定經營的信心,但似乎完全看不到這方面消息,祇有一條消息,說廣東省政府有關部門正組織財務穩健的發展商跟財困的發展商洽談,由後者轉移資產給前者,而這些併購資金可以由銀行提供,民企被逼要賤賣資產。

        報上新聞,河北省泰州 (市還是縣不清楚),由於地方財政困難,今年以來已多次向企業強徵非稅務交費,總額有七億多人民幣已查處,一些地方財政緊拙可能是真實存在,像泰州可能還向上級隱瞞此事,自己解決,如果向上級單位如實報告,幹部烏紗帽保得住嗎?上級會撥錢幫助解決財困嗎?好像可以聯想到的問題很多。

股市隨筆

        「明年穩中有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議決,明年經濟要穩中有進,習主席在會上發表了談話明年政府工作重點是發展經濟。

        如果邏輯正確的話,最緊急的是解決房地產企業的財困,如果再拖下去,市場對發展商失去信心,要救都難了。方法是放寬它們發債,新債換舊債,如公司業務正常,債權人多是會答應的。其次是放寬買樓限制,取消政府參考售樓價那一套做法,賣得出樓發展商才能活下去。

        假定真的很多發展商倒下,骨牌效應是難以想像的。發展商高負債高槓桿經營是中國的歷史條件造成的,要扶住它們慢慢減槓桿。

        另一要扶的行業是網絡股,整個市場一聲監管,消失的市值恐怕以十萬億計,政府要監管當然是應該的,但也應該尊重企業的經營自主,要管什麼,目標要清晰,步驟要清晰,達到目的就要宣佈,不能人為地製造很多不明朗因素傷害市場,實際也傷害了國家,如果房地產跌,股市跌,全社會都變窮了,怎麼提高消費?中央已經將發展經濟看做重點,且看發出什麼新政策?

雜談

        「國企私企」

        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成熟的經濟體,很少很少國有企業的。有些時候出於特殊理由,政府接管了企業,甚至整個行業,在情況回復正常時也會將持有的企業再私有化賣掉,政府不會來經營實體的一家工廠或銀行,因為太多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政府經營的公司企業都是效率低下的。在美,英,德,法,日這些國家,甚至軍工企業,擁有最尖端軍事科技的公司,都是私營的。

        國營企業有兩個顯著的體制缺陷,一個是大鍋飯制度,憑着行業壟斷或國家資本,人人都不思進取,能偷懶就偷懶,「做不做36」就是這個意思。而企業高福利高津貼,甚至長年虧蝕都無所謂,企業中充斥冗員是普遍現象。國企另一個體制缺陷是企業領導不必進取,除非接到上司指示,否則企業領導不需思考如何擴張業務,如何提高效益,所謂「不做不錯,多做多錯」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由於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轉制而來,所以國企特別多。朱鎔基做總理時將省級以下國企都私有了,以後的三十年中國經濟因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私有化以後企業管理者成了老闆,他的生活,吃粥吃飯就要看他是否能將企業經營好,中國經濟運轉的效力大大提高,創造了世界奇跡,許多原本僵硬虧本的國企,發展成了國際大公司。

        朱鎔基年代國企普遍虧蝕,向銀行借債發工資,彼此之間也互相拖欠,形成「三角債」,私有化以後這些問題迎刃而解。

        有一種說法,中國的體制可以窮一國之力,辦成大事,如是發展導彈,製造航母,這需要國家體制,不計成本,網羅人才,祇求達到目標,但日常的經營就不是這麼一會事。

        所以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思路還是要鼓勵私企,鼓勵個人創業致富。

股市隨筆

        「又是一個入市時機」

        12月9日我在網誌上提及政府放寬監管,中資的優質股會出現價值修復,總之又開始一個入市的市機。今天的新聞,習主席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提出明年的政府工作,要以經濟發展作為重心,以前經常聽到這一句話,近幾年已經很久沒聽到這樣提法了,今天港股大幅反彈,可能也是受消息刺激。

        習主席還特別說明了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義,先要做大經濟這個餅 (發展經濟,先富起來),然後通過國家的兩次分配達到這個目標,還特別提到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我們現在知道政府不喜歡青少年沉迷電子遊戲,我們也知道國家不喜歡形成行業壟斷,不喜歡資本無序擴張。

        國務院又明確表示,不喜歡外資過多介入中國的科技行業。

        騰訊,阿里巴巴外資都佔股比例很大,賺走了很多錢,而且大的科技公司可能握有關係國家安全或高科技的商業秘密。

        現在仍有不少等着上市的獨角獸公司,譬如螞蟻金服,字節跳動……,它們幾輪集資外資參與的不少,現在都不能上市,也許如何處理外資的投入,也是一個難題,這必需在上市前完成,具體會用什麼方法,我們不知道了,港資也是外資,今後避免介入就是了。

        當前要搞好經濟,立竿見影的工作就是允許房企發債,新債換舊債,債權人絕大多數不希望還本,祇希望能穩定收息,放寬購樓管控,地產舒困,很多行業都會跟着復甦。

        其次應宣示階段性的反壟斷已達目標,去掉監控陰霾。網絡大股會回彈,財富效應會出現,放鬆監控各行各業才有活力釋放。

生活情趣

第二茬苦瓜,左邊是雄花,右邊是雌花

雜談

        「再談疫症」

        新變種Omicron的出現曾引發全球恐慌,它的傳染力比原始病毒以及其它多種病毒要高好多倍,但隨着對病毒認識的深入,發現此病毒致病力很低,確診的感染者大多數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很少個案須要入院,而據說發現Omicron至今,並沒有因Omicron感染而死亡的紀錄。

        甚至有一種樂觀的說法,認為Omicron的病經過兩年傳播變種,已經成為像普通感冒那樣的疾病了。而由於Omicron的高傳染性,它很快會壓倒原始病株及各種變種,取代它們成為主要的致病源,也就是說即使確診Omicron也不可怕了,它反而提高了受感染人的免疫力。

        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至少都帶有一、兩種無害的病毒,有的人身上甚至有五、六種,都是不知甚麼年代曾經施虐人間的病毒,經過長期演變,變成可以跟人體無害共存。

        是有這樣的理論,歷史上也有這樣的經驗,但Omicron畢竟很新,還需多點了解它,據說打三針復必泰是足夠防範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