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一月 2022
「烏克蘭局勢很緊張嗎?」
烏克蘭局勢緊張已經吵吵嚷嚷近一個月了,現代戰爭的精髓是制敵於不備閃電戰,如果俄羅斯真要打烏克蘭佔領基輔會用這種拖拖拉拉的戰法嗎?俄羅斯在大白天毫無掩飾大鑼大鼓調動軍隊都有意讓美國看到哪裡是真心想打?祇是製造一種聲勢逼迫美國,北約跟它談判,俄羅斯宣稱它的目標最主要是要北約承諾,不會接受烏克蘭成為成員國,北約以美國為首不肯白紙黑字同意這一點,實際上談判中我們不知道的秘密交易可能會有很多,現在看來雙方已談得差不多了,都在找下台階,大仗是肯定不會打了。
烏克蘭有四千多萬人口,它的工業,科技在原蘇聯版圖內是非常強的,烏克蘭從俄羅斯控制下分裂出去,獨立了,而且立場親西方,對俄羅斯打擊非常大,俄羅斯從此在世界上成了一個二流甚至三流國家,它的GDP祇跟南韓差不多,而且其中大量依靠原油,天然氣及木材等天然資源出口,經濟是很薄弱的,它的軍艦,飛機也都老舊了,打仗可能也力不從心,而且世界民族主義已經覺醒,再想去征服並統治烏克蘭是自找麻煩,以美國之強之富,小小的阿富汗都壓不住,何況俄羅斯對烏克蘭?所以所謂俄烏緊張祇是鬧劇,俄羅斯也肯定得到好處,西方可能有默契解除對俄某些制裁,細節我們可能不得而知。
昨天上證指數跌91點,2.5%,上證指數從去年12月初3691高點下跌,一個月內差不多跌了9%。
去年港股大跌,但一些大的網絡股及一些大型民企發展商都沒有在A股上市,所以A股指數不受這些公司股票下跌影響。所謂2022年經濟面臨重大下行壓力,在A股並沒有反映出來,直至最近一個月A股才出現非常明顯的下跌,科網股萎縮,民企發展商萎縮所引發的種種經濟放慢的影響,大概開始在經濟面上浮現出來。
外圍通漲嚴重,美國西歐都要盡快結束QE並盡快加息,無可避免的會影響到A股。
所以如以經濟發展為重,政府應該盡快推出刺激經濟,刺激內需的新政策,現在是很關鍵的時刻,如果經濟減速的大勢形成,美國又真的開始加息,再來做減息,降准就會失去最好時機,現在問題是說是說將發展經濟發展放在首位,但做的時候政府似乎有兩隻手互相矛盾的做事,又在談論「防止資本無序發展」,維護營商環境還平等,種種政策不明朗又再浮現,常規的經濟分析與預測都很難做了。
「疫症近況」
英國一天二十萬人確診,但政府不斷在放開旅遊的防疫措施,各地航班都開放了,甚至不要求國民戴口罩。美國一天一百萬人確診,但並沒有進一步收緊防疫措施,其它實行與病毒共存的政策的國家也是差不多情形。
歐美有親戚朋友的,大概不斷聽到傳回來的消息,有相識朋友得了病了,但兩、三天家中隔離已都痊癒了。
現在最流行的病毒株Omicron,已有醫學研究,證實不進入到肺中,祇感染上呼吸道,症狀輕微了很多,大概受到感染的人,40%是毫無徵狀的,百分之58.7的人有徵狀,但很輕微,祇有1.3%的受感染者需住院,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是沒打過針的,或年紀大有其它疾病在身的人。
如果打過三針,身體健康的人,受到威脅不是太大。Covid 19剛出現時,傳播率大約是3,後來變形到Delta,據說傳染力增加了幾倍,那就是6-9之間。Omicron又比Delta傳染率增加3倍,那就是傳染力在18-27之間,這就是空氣傳播了,醫學上也弄不明白病毒是怎麼可以飛越空間的?
香港新聞,葵涌出現大規模爆發,這個病有潛伏期7-14天,也就是說昨天驗出的人,已經帶毒四、五天了,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已帶毒去過不少地方,見過不少人了。而社會上還有隱形的帶毒者,上次一位去醫院檢查腸鏡的人,在入院常規檢測中驗出陽性,他染病的源頭完全不明。
假定口罩都擋不住病毒傳播,確診大增是可以預期的。
但病情不重,加速打針是最後的屏障,打過三針也無需太擔心吧?
「加密貨幣投資風險太大」
加密貨幣沒有相應的確實的資產來擔保它的價值,隨時可以跌到一錢不值,也已經發生過某一種加密貨幣被炒高,但突然一夜之間平台網站消失了,投資者無從追討。
由於它的發行流通是一種所謂「去中心區塊鏈技術」,沒有人為它的流通或價值負任何責任。
也不會有任何一個重要經濟體的央行會給予加密貨幣合法的流通貨幣的地位,這不符合央行的利益。
加密貨幣以比特幣比較出名,自比特幣以後各種各樣加密貨幣湧現市場,至今至少已超過1000種,所以「供應有限」,祇是一個神話。
最近俄羅斯禁止國內加密幣的買賣,也禁止加密幣的所謂「挖礦」活動,新加報則禁止在市場上推銷加密幣,但加密幣為什麼有一段時間炒得很熱呢?可能跟加密貨幣可以用來洗錢有關。加密幣的唯一功能就是將資產即某種真實流通的貨幣,從A地轉移至B地,它的興起可能就是跟可以洗錢有關的。
它價格暴起暴落,也沒有任何可供分析的可追索的基本因素。
隨着各國政府加強監管,加強反洗錢的調查,加密幣的買賣可能變得疏落,假如它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全球性的有規模的買賣網絡,它的洗錢的功能也會失效,最終變成一場鬧劇,無疾而終。
將來加密幣可能用於虛擬世界的NFT交易中,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股市氣氛轉好」
昨天恒指漲了800多點,成交1800億,是在意料之中的。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結束時,決議提到2022年的工作重點是發展經濟。
在取消教輔行業,反壟斷,內房債務陷入困境,境內消費放緩一系列壞消息和政策不明朗衝擊下,市場上一片壞消息,但這情形到去年底時已見轉機。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我網誌上寫到「內房股在舒困」,政府不斷在釋出新政策放鬆對內房的資金管控,甚至財困最嚴重的恒大,釋出的消息不再是違約,而是每月交了多少套房。
今年一月七日貼出一篇「網絡股調控在低調進行中」,似乎中央政府已有一套成熟的政策在有條理地執行中,昨天恒指的漲幅主要來自所謂科技股,也就是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美團那些網絡大股,主要原因可能不是央行調低10點子利率,而是中央網信辦發佈了一份網絡整改的政策文件,消除了不少不明朗的疑慮。
中國的經濟體量非常大,中央掌握住巨大的財力,又有效率,非常高的行政系統,祇要是將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經濟一定會好,這種向好的勢頭將保持一段時間,直到中央認為某個地方,或某個方向出現了偏差,再來糾偏,這種政治介入我們可能是不懂的,眼下是可以樂觀的。
Derek: 謝謝你今天的留言。
我將你的留言也貼出來給網友閱讀。
祝
好!
DPZ
網友Derek的回應:
韋伯太空望遠鏡巳接近目標。這獨特的位置叫 L-2。在這一點,衞星和地球及太陽永遠連成直線,不過衞星比地球更遠離太陽,距地球約一百萬公里,是月球距離的四倍。望遠鏡背靠地球及太陽,向着更遠的太空遙望。目前衛星背後的擋光膜及16塊六角形組成的望遠鏡已經成功組合,測示器需要的超低溫(40 Kelvin) 也巳達到。希望二月底有第一次的實驗結果。這次發射很準確,不需太多軌道改正,衞星上用來調節軌道的燃料基本全部保留。本來剩下的燃料可以用10年來維持位置,現在已延長到20年。等待結果了。宇宙還在擴充,到某個程度會否開始收縮呢?這個題目相對論及量子物理有不同的結果。韋伯望遠鏡可以證實那個理論是準確的。
「反貪腐」
最近北京中央電視台播出了二十幾位落馬的高官他們的劣跡及事後的懺悔,情節是相當震撼的,有多位是從基層升上的,可能也做出了工作成績,有過貢獻,但位高權重之後一步步走向貪腐,最後身敗名裂,身陷囹圄。
反貪腐,這裡主要針對的政府官員,有反貪腐的機制不斷發現貪腐的人,維護法制,震攝貪腐當然比不做好,但為什麼幾十年了,反貪腐不斷在講,貪腐卻不能杜絕呢?
西方發達國家高官貪腐下馬是很少聽到的,官場相對廉潔,就是香港,官場也是基本廉潔的,多年來都沒有高官貪腐的新聞,是怎麼做到的呢?首先是全社會的法治精神普及,小孩子從小就被教育做人要誠實,不可取不義之財,這是一種社會共識,約束着正做官的每一個人。其次有一個強大的自由的輿論監督網,高官如果行差踏錯,很容易被媒體曝光。再其次,有合理的報酬機制,所謂「高薪養廉」,也不一定高成怎麼樣,但溫飽舒適是一定有的,不需要不合法地撈取好處,這三種因素共同起作用,官場的貪腐是可以防止的。
但如缺失了適當的教育,社會有「近水樓台先得月」,將權力化成利益合理化,先天就有了貪腐的溫床,在權力集中,輿論不自由的情況下,媒體不敢揭露不當行為,害怕遭到打擊,貪腐的官就會更加大膽。如果不從根本上做起,普及法治思想,允許一個自由的言論,那反貪反腐就很難杜絕,許多貪官還是政法系統,甚至是紀檢系統的,不正說明這個問題嗎?
「太空望遠鏡 ( 3 )」
哈勃望遠鏡是非常了不起的,它大概是人類歷史上獲取科學數據最多的一架儀器。但是它有兩個弱點:一是太空穿梭機已停飛,以後不可能有太空人上去維修,它最終會停止運作。其二是它的紅外線觀察能力有限,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距太陽太近,太陽的紅外線非常強力,我們平時曬到太陽感到溫暖,就是我們接收到太陽光中紅外線的能量,這樣近這樣強的紅外線對哈勃望遠鏡觀察遙遠星系的紅外線造成干擾,而宇宙中離我們遙遠的星系經過幾十億甚至百億年的星系運動,古老的光線因紅移的關係,到達地球可能已是很弱的遠紅外線。
韋伯望遠鏡希望可以看到微弱的長波紅外線,看到宇宙最原始階段發出的光,所以按裝了特殊的遮陽罩,韋伯望遠鏡的姿態是背着太陽望向外太空,在它背後和周圍被一塊遮陽板遮住,這塊遮陽板是高技術產品,展開以後有幾個足球場那麼大,由多層纖薄纖維組成,幾乎可以擋住99%的陽光幅射,韋伯又有特別的制冷設計,讓鏡片在冷下200多度操作。
韋伯望遠鏡的鏡面有6.5公尺直徑,它的靈敏度是哈勃的一百倍,從發射展開到進入正確工作狀態,它要經過二百個步驟,每個步驟都不能錯,祝願它一切順利吧!
「太空望遠鏡 ( 2 )」
上星期寫到哈勃太空望遠鏡,再想想相關的有趣的故事還有很多,可以跟朋友們分享。我不是工程專家,祇是據我所知據我理解說出來,可能有不實之處請見諒。先說哈勃望遠鏡的建造和維修,鏡頭的核心是一塊聚焦鏡,哈勃的聚焦鏡直徑有2.4米,光學玻璃用特別純淨的料做成,為了讓玻璃鏡體的結晶沒有瑕疵,冷卻的速度要非常之慢,完全控制好,從澆鑄到完全冷卻,時間以年為單位計,又要有精準的加工打磨的過程,打磨所需時間也以年計。哈勃經過千難萬險,發射升空以後,發現傳回圖像不清晰,原來還是鏡面打磨出錯,多磨掉了兩微米 (百萬分之二毫米),結果要動用穿梭機升空,泊在望遠鏡旁邊,由太空人攀上望遠鏡裝儀器糾正,哈勃使用到今天,曾有四次太空人上去維修,真是非常神奇!
再說哈勃看到了什麼呢?哈勃看到的宇宙最深處離開我們136億光年,哈勃的視線所及,宇宙中像我們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大約有五千億個!而我們生存在其中的太陽系,在銀河系裡祇是一粒沙子而已,可以想像地球是那麼渺小,我們人類是多麼渺小。
哈勃還看到了超新星爆炸,看到了黑洞,看到了「暗物質」,這是天文學家的認知,事實上什麼是「暗物質」,沒有人說得清,甚麼假設性的,理論性的猜想也沒有。
現在宇宙的起源出於霍金的思想,他認為大約160億年前,大約在空間的某一個「奇點」上發生了一次大爆炸,所有今天可見的物質和能量都是在那一瞬間產生出來的,如果大爆炸之前空無一物,那麼一定有跟我們看到的有形物質的「反物質」存在,兩者合併一切又歸零,這是符合邏輯的,猜想中的「反物質」就是今天說的暗物質,現在有科學家說宇宙中的「暗物質」佔到宇宙體量的80%,那就有問題了,在我們看得到的宇宙之外,另有三個跟我們一樣大的宇宙?「大爆炸」形成宇宙有一個理據是宇宙正在膨脹,理論上星球星系都是物質,受重力影響星系應該互相靠近,但就是天文學家哈勃觀察到了星系間正在互相飛離,是一種什麼力量在起作用?現在並沒有理論解釋。
凡人肯定是弄不懂了,新的韋伯太空望遠鏡也許能幫我們解開更多宇宙奧秘。
人真的很渺小,爭來鬥去所為何來?全球的軍備競賽如果能由各國合作追求知識,改善環境不是更好?但這些大道理是白講的,現實中爭鬥永不會停止。
「太空望遠鏡」
哈勃太空望遠鏡在1990年發射升空 (Hubble Space Telescope),由於它在地球大氣層外運作,避開了大氣層的阻隔和干擾,從紅外線到紫外光可見光譜非常寬,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它捕捉到了超新星爆炸,捕捉到了「黑洞」,我們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大大提升,特別有趣的是它三十多年來不間斷的觀察,發現最遠的抵達地球的光,大概距地球136億光年,136億光年以外就是一片黑暗,是否136億光年就是宇宙的盡頭呢?136億光年如果換算成公司,差不多就是無限大了,但並非無限大,那宇宙外面還有什麼呢?
去年十月,美國用歐洲的阿利安5號火箭,將一顆新的太空望遠鏡,韋伯望遠鏡發射升空,耗資將近100億美元。韋伯的觀察能力比哈勃要強百倍,而且它不像哈勃在近地球軌道飛行,它將繞太陽運行,成為太陽系中一粒人造的星球,科學家們期待可以通過韋伯觀望到宇宙形成的初期,物質是如何形成星體?星系如何產生?絕對是微妙的事。中國古代小說裡寫到天地初開一片混沌,輕者上浮,重者下沉,形成天地初開,倒也不是亂說的,在太空觀察上無人及得上美國,雖然它宣稱這些科學資料將無償公開,全球科學家都可以用,不知道會不會仍留一手特密的資料?看看太空望遠鏡就知道美國科技還是非常領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