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十月 2021
「政府管控房地產業」
中國經濟自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政策以後,老百姓的創業活力釋放出來,經過八十年代初的經濟恢復階段以後,就以驚人速度快速發展。九十年代初開始房地產業,隨着農村和城市經濟發展也快速發展起來,當年地價每年以倍數上升,夠膽高價搶地的發展商後來不少成了大公司。但自從提出「樓住不炒」的政策以後,政府的政策就轉向遏制樓價,出來很多限購令,限貸令。今年深圳廣州等大城市,市政府更發出了「參考樓價價單」,比市場價要低20-30%,樓市即時冰封,業主不賣,准買家也不買。今年中央又出了針對發展商的「三條紅線」政策,商業銀行以為對踩了紅線的發展商不能增加放貸,中國的發展商因為歷史原因,大多是高負債的,樓市冰封新樓賣不出去,銀行又貸不到款,就將這些公司向死路上逼,財困的公司就要虧本賣樓套現,應付資金流轉,結果是樓市下跌,更多發展商陷入財困。
希望樓價不漲甚至下調,讓百姓都能買得起,當然意願是好的,但地價那麼高,建築材料,工資年年漲,樓價不能漲,甚至還要下調,就逼死了發展商。
最近開始注意到這一問題了,發展商還借了不少美元債,如果違約,中國借貸人的信譽受損,以後再向外舉債就很難了,更進一步,發展商減少買地減少建樓 (蝕本生意沒人做),拖累整體經濟下滑,影響地方政府財政收入。
最近中央多位高官出來說放寬對地產商貸款,將放寬對買樓的消費者低押信貸,這一切似乎都來得遲了一些,發展商已經受傷很重了。
最近新聞,有關部門要求恒大老闆拿出私房錢救公司,這消息不知道真假,如果屬實,恒大老闆不是要負上無限責任嗎?即使他拿出幾十億,甚至幾百億,是不是相信他已盡力呢?已全部拿出來了呢?
市場太複雜,管理的官員以為調控得非常好,事實可能不是這樣,想要管到市場理想化地發展,結果可能是傷害了市場。
「美國經濟亂糟糟」
新聞報導,昨天美國財長跟中國副總理劉鶴有視像會議,雙方都說談得很好,要重整兩國經貿關係,很明顯地雙方都有共同利益。早些天另有消息,美國商務部批准美國公司向中芯,華為出售價值1000億美元貨物,中美關係漸見改善。
美國國內則亂成一團,上個月通脹升至5.7%,財長出來派定心丸,說明年下半年通脹會回落,但前財長薩默斯則出來說美國通脹有失控危險,下個月聯儲局減少買債大概會實行的了。鮑威爾將可能加息的時間表從2023年提前了一年,說明年可能加息,各種說法滿天飛。
美國的基建預算,本來以為民主黨在議會中是多數,可以順利通過,結果不然,民主黨內分成兩派,至今仍在談判,可能要大削規模。
民主黨在眾議院又放出風聲,要向超級富豪開刀,構思是徵「未變現資產增值稅」,這種想法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但由於難以有效執行擱置了多次,基本上就是富人稅,要向特別富有的人徵特別的稅,議員們還在絞盡腦汁,要保護私隱,又要尊重私人產權,這稅怎麼徵法還真不容易,不過早晚會有人想出辦法的,美國式的共同富裕。有的研究說如能向富人徵6%的資產稅,富人不能靠財產增值而更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趨勢可能減緩。
Arhon Lam:謝謝你10月25日留言。
1811中廣核新能源及916龍源我沒有研究,你提及以後去看了一下它們的表現及公司介紹,股價升幅已相當大,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兩家新能源發電公司股價升這麼多?
我以前從不投資電力股,事實上一些上市多年的國企大電力股股價表現也似乎一直令人失望,而且,電的定價權在政府手中,發電廠沒有定價權,而最近大陸限電,原因就是煤價漲,但電價不能漲,電廠都虧本經營,沒有多發電的積極性。
最近允許電價上漲,電力股日子可能會好過一些。現在有一個新的因素,碳排放配額可能可以賣錢了,新能源企業可能都可以出售碳排放指標,但究竟如何估值?市場未到成熟階段。
我偏好投資提供清潔能源的設備股,似乎還有一段頗長的好日子。
意見僅供參考。
祝
好!
DPZ
「李雲廸嫖娼」
香港的報紙上有半版的篇幅赫然報導這段新聞,北京的中央電視台率先報導了此事,港報是轉載的。
看到鋪天蓋地地報導這則新聞,心中不太舒服。李雲廸還年輕,參加世界鋼琴表演的頂級比賽,蕭邦鋼琴賽,並獲得了冠軍,表現非常傑出,為中國人贏得榮譽。此後他成為一位非常成功的鋼琴表演家,來過香港幾次,我很喜歡他的表演,每次有機會都會去欣賞他的表演。
嫖娼大概是事實,當然不是好事,不應該,但也不是嚴重罪行,沒有特別傷害到什麼人,現在把他說成一個品行不端的壞人,特別是所謂鋼琴家表演協會發佈聲明,以後不會讓他參加任何表演或比賽,這已經超出了批評的範圍,形同一種處罰,是一種行政力量在逼迫他。
感覺上這一切都過份了一些,因為這一點小過錯就否定他的天份,才華,努力和貢獻?藝人也是人,有七情六慾,有種種缺點,不能因為一點不完美就把人打死,批評他的人都是聖人嗎?社會的真實就是許多人都是有缺點的,能要求人人都是高上大嗎?結果就是人人試圖將別人認為不好的表現隱藏起來,人人做假,不以真性情示人。社會是不是應該對犯錯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多一點寬容?給他們更生的機會?吸過毒,嫖一次娼就永世不得翻身,不是愛惜之道。
我不是為李雲廸辯護,我認為為這樣的小過錯上鋼上線,並以行政手段加以懲罰一個有才華有貢獻的人是太過份了,結果並不是提高了全民素質,結果是造成了人人作假,虛偽流行!
新聞報導副總理劉鶴說:「房產發展商正在得到它們合理的信貸要求。」
大概商業銀行已獲中央指示向發展商放貸了,不用問阿貴,這一次的放貸條件將特別寬鬆。假如中央繼續以前的打壓發展商的政策,房地產業崩盤不是不可能的,現在負債幾千億,市值才幾百億的房地產公司比比皆是,當然市值不反應它們資產淨值,但差距很大,說明市場對這些公司信心薄弱。
恒大地產上月物業銷售暴跌97%,一點不奇怪,明知它可能破產,可能無力建成新樓,誰會去買它的樓?如果這一現象蔓延到其它公司,市場就非常危險了。
現在有人撈負債高的內房股,在我看來風險還是太大,如真敢博何不買跌幅已大的債券?可能價格彈升的速度更快,當然我無意推介,這都是高風險投資,不適合我的性格。
「內房股有望舒困」
我在十月九日的博文中寫到政府干預房地產業,一系列的限購令還不算,還出了賣樓的「指導價」,比現樓低20-30%,樓價應聲大跌,成交大減,踩了紅線的房企銀行還停止貸款,又限止發債,這樣做法無疑是將發展商逼到絕路上去,小的發展商倒閉無數,大的發展商也開始出現資金鏈斷裂,還不出到期債息。最新消息,央行指示銀行,放寬對買樓的抵押貸款,也放寬對發展商的貸款,央行說是商業銀行曲解了政策的原意,踩着紅線的企業並非銀行不能放貸,怎麼可能是商業銀行曲解?是政府政策講得不夠清晰吧?想想有些已倒閉的發展商可能是很冤枉的,如能撐到今天可能可以渡過難關。
總之內房股的大股大概不會出現倒閉潮,現在它們已發不了債,信用受市場質疑,發太高利息的債也等於飲鴆止渴,唯一出路是國家商業銀行貸款給它們,很快能感受到對內房政策的放鬆,無疑是好消息。
「習主席談共同富裕」
習主席在中央的喉舌「求是」雜誌上發表了談共同富裕的文章,星島日報有一篇摘要的報導,影了相附上。
習主席在建黨百週年的大會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但沒有詳細說明,引起市場一陣熱議。最極端的說法,有人認為又要「鬥地主,分田地」了,也有人煞有其事的談起「第三次社會財富分配」,習主席這篇文章大概就是針對這些曲解發表的。
首先,習主席強調要鼓勵勤勞創新致富,暢通向上流通渠道,給更多人創富致富機會,重點鼓勵辛勤勞動合法經營,敢於創富的致富帶頭人,這跟鄧小平的「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的說法是一致的,並不是搞平均主義,不讓人富。
其次,習主席強調,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堅持循序而進,也就是說沒有劫富濟貧,拉近貧富的想法。
習的想法是通過人人勤勞創富,讓社會更富,在這個基礎上,通過稅收,反壟斷,打擊不合法的經營活動,讓收入更公平,這一套想法都是正理,同時習主席還指出我們跟發達國家的富裕程度還有很大差別。中國雖然已是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們人口眾多,人均GDP落在很多國家後面,要達到真正富裕,還需要繼續努力。
習主席的這篇文章很重要,闡述了最高領導人對共同富裕的真正說法。
順便提一句,前一階段有人熱議的,如何做到共同富裕的所謂第三次分配論,也就是有錢人向社會的捐贈,是一種杜撰的理論。成功的人回饋社會當然是應該的,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將這種行為看成是財富再分配的理所當然的規則,則不符法律精神,捐贈是一種自願性質的,不受法律約束,不能用行政手段逼人捐贈。
「中美關係改善」
最近有一系列中美間互動,都是向着減低對抗衝突的方向移動。中美領袖通電話,中國承諾不再境外建煤發電廠 (應美方要求),加拿大又釋放孟晚舟,楊潔箎飛瑞士與沙利文會見,敲定雙方領袖今年底前視像會談。為什麼要拖這麼久?大概有不少雙方關切的事要做,要落實,我相信已談妥,祇等執行了。而最新的美方貿易談判代表戴琪表示很滿意跟劉鶴的視像會談。
中美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有全球老大之爭,有科技戰,有軍事博奕,但雙方有共同的非常巨大的經貿利益。說得極端一點,美國若沒有中國製造的各種各樣價廉物美的生活用品進口並沒有替代的來源,自己又不生產,民生將大受影響,所以美國正在轉變對華政策,一邊圍堵中國,派軍艦在南海騷擾,一邊打台灣牌,給中國製造壓力,中國則說你不要同時要從中國得益又打壓我們,現在就是這種局面,我覺得美國的反華會適度收歛而追求實際經濟利益。
很難想像一邊追求跟中國交往的經貿利益,一邊又不斷在政治,軍事上挑釁,中美爭端本質上不會放緩,但不會那麼露骨。
今年五月種南瓜失敗後補種了苦瓜,居然結了一個,很高興
市場現在非常關注聯儲局的事態,似乎減少買債是近期內必行的了。市場內有一種猜測,十一月開始減每月買債,2023年開始加息,這樣遙遠的預測也是靠不住的。我的看法聯儲局別的債可以不買,但買入國債會長期化,聯儲局也會保持美元市場流動性寬鬆。
但美股在高位橫行很久,不進則退,市場不會長期牛皮的。最近的跌幅才3-5%,算不上調整,我的美股有不錯盈利,都已沽出,觀望一下,可能一個月,可能三個月,調整始終會出現。
今年初銅鋁漲價,還以為不會引發通漲,但近期疫症依然嚴重,全球生產鏈紊亂,石油,天然氣都漲價,消費品價格難免不上漲,市場利率會抽升,美國十年期國債利息如突破2厘會引起連鎖反應,聯儲局也不能輕易控制長債息,總之市場有些問題,有些不明朗,小心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