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十二月 2020
「馬雲又說錯話?」
上一次螞蟻金服上市,買家都已經付了錢了,在最後一分鐘煞停,坊間傳言,是馬雲見上市已成定局,在一個論壇上說了一些相當「狂」的話,得罪銀監高官,驚動中央,遭到懲罰,不准螞蟻金服上市。
昨天新聞,馬雲最近又被監管部門約談,馬雲表示可以將任何螞蟻金服的業務上交給中央。
當然祇是傳言,未經證實。
如果事情這樣,馬雲似乎又講錯話,他似乎滿腹牢騷,心中不服。
在權力無限大的官府面前,保身家,保命的正確做法,是態度極度卑微,自己認錯,表示聽話,但有人順風順水了很多年,也曾有不少低級的官巴結他,忘乎所以,一時改不過來。
「富不與官鬥」中國古老的生存哲理,今天依然存在?
「拜登將調整對華政策」
拜登的團隊陸續釋出一些信息,新政府應會調整對中國的經濟政策。
一個是對中國的貿易戰,新團隊認為貿易戰未能達到遏制中國成長的目標,反而增加了美國進口的成本,對美國經濟不利。二是:特朗普濫用美元霸權,制裁其它國家,結果是其它國家尋求非美元結算,反而削弱了美元霸權。
三是:特朗普政府傾向不讓中企在美國上市,甚至趕走已上市中企,出發點是不讓中企利用美國的資本發展,但同時損害了美企及美國人從投資中企獲利,百度,阿里巴巴等中企帶給美國投資者巨大利益,假定以後中企都不去美國上市,紐約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會下降。
拜登新政府上場,先要應付國內疫症,應付地方財政困難以及國內舒困的問題,外交議題並不急迫,所以已有的,特朗普政府留下的對華關稅,對華制裁大概暫時都會保留,待權力交接完成,新班子啟動後才會來處理對華關係這些事,應該會採取務實的政策,傾聽國內商界的聲音,美中在意識形態上的對立,美中爭奪世界影響力的鬥爭不會停下來,但接受中國崛起的現實,在兩國有共同利益的範疇,特別是經濟領域裡的互補合作,可能會得到重視,不會用粗暴手段令兩國關係更惡化。
最近留意觀察一隻股票,中國海外石油 (883),它是中國三大石油公司之一,全中國的海上石油勘探開採,它是國家給予專利的,它在三桶油中,更着重石油產業的上游,勘察及開發,比較少石油加工的環節,開採出油賣給國內的煉油廠,它雖然有海外投資但整體來說不重要,佔它營業的百分比很少。
從上月底到昨天,它的股價從9.40元/股左右直插到昨天7.00元/股左右,原因是受到美國政府制裁,由於它產油也在國內,客戶也在國內,不知美國的制裁對它有什麼實質的影響?也未見公司出來解釋,美國制裁有什麼影響?如何影響?從常識上推斷它的鑽井及開採技術,都是自主的,產地及市場都在中國國內,看不出美國制裁有什麼作用?但對股價打擊很大,近三週跌了大約30%,因為如果美資投資在中海外,受到政府制裁的影響,就必需拋出持股,據說美資持股量大約16%,有大沽盤市場當然跌定先,等買便宜貨。
從三桶油的股價走勢看,中石油 (857),中石化 (386) 都沒有中海外 (883) 近兩週那麼陡峭的下跌線。
我相信中海外的業務應該受影響很小,下跌純是技術因素,而跌至7元開始見到買盤,大約也離底不遠,可能是一個吸入的好時機。
這看法是相當主觀的,僅供朋友們參考。
「網絡巨企開始遇到麻煩」
最近美國42州聯合告Face book壟斷市場,在此之前美國國會已出一份報告,指網絡巨企,包括Google,Amazon,Face book等,可能形成市場壟斷。
最近美國的資訊監管當局又去信這些巨企,要它們書面解釋它們是如何取得儲存,並應用來自客戶的大數據。
有一些評論說政府拿這些巨企沒有辦法,也很難證明它們犯了什麼條例,以往的反壟斷法難用在現今的環境下,我覺得不能低估政府的決心,政府當然是清楚知道它們怎麼獲得巨量信息,又是怎麼運用這些訊息為自己公司獲利,要它們解釋祇是行動的第一步。政府是法規的制定者,舊法規不適用,很容易整一套新規則,政府是擔心這些巨企導致不公平競爭,扼殺太多中小企,也最終損害消費者利益,政府一定會做一些事,而且不會手軟,歷史上都見過。
最近歐盟也發表了政策聲明,要規管巨型網企,包括社交網絡和網上購物,針對的也是Face book和Amazon。歐洲政府的出發點有點跟美國政府不一樣,明顯的是歐洲想幫助本土的網站搶佔本土的市場,看看美國公司佔領市場,那麼大的一塊肥肉怎麼甘心呢?而且有網絡安全問題,一定要幫助本土公司搶回市場。
中國早就這麼做了,如果中國政府早年不封鎖Google,Amazon,Face book,也就沒有今天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
當年還有香港的所謂「民主派」批評中國政府沒有言論自由,不開放市場,今天應該明白中國政府做得對,巧合的是中國政府也在開始規管互聯網巨企,七、八年前提倡「互聯網十」,似乎能解決一切問題,現在提出的是反壟斷,反無序擴張。
國內有網企搞「社區團購」,以巨額資金補貼,消費者買一棵菜都可以,買得比街市菜檔還便宜,跟街市攤檔搶生意,一旦攤檔執笠,它就要加價了,最終還是消費者吃虧。內地監管當局已規定,售貨價不可低於成本,也是很新鮮的事,以前沒聽說過,總之針對互聯網巨企全世界都在出手監管,它們以後業務如何增長蒙上了陰影。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雜談 ( 1 及 2 )」。
「世界生產鏈的合作」
大如中國,製造業佔了全球一半,製造業門類最齊全,但我們也有短板,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晶片,現在美國還用這個技術卡我們脖子。
昨天看到一則新聞,中國一年大約製造8000萬輛自行車,出口大約6000萬台,今年數量減少了大約1000萬輛,原因是變速器短缺!
自行車變速器應該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東西,但兩家工廠,一家美國的,一家日本的,控制了全球90%的生產。中國的自行車廠要向它們買,供貨不足,中國人祇能少生產一些自行車。原來自行車變速器,從材料到設計有2700種專利,都是這兩家工廠壟斷了,不太可能做出跟它們產品結構全不一樣,材料全不一樣的新產品。此外,這兩家廠也沒有追求高利潤,可能因為彼此競爭的關係,產品的毛利也不高,這樣就沒有人願意大力投資,毛利不高,生產難度很高的產品,有現成的買來不是更好嗎?
美國和日本,大概沒有人力,成本效益也不成比例,所以他們不搞幾千萬輛自行車的組裝,就生產有利可圖的變速器就滿足了。
這種情形其實普遍存在的,中國大量生產汽車,建築機械,但加工金屬的精密機床大多來自日本和德國。
提升技術,補足短板,抓住附加值最大的生產環節,大概正是我們刻不容緩要去做的。
「英國會無協議脫歐嗎?」
英國本是歐盟成員國,跟歐盟之間,關於關稅,捕漁權等等問題由歐盟規則作準。現在要脫歐了,當然就產生了獨立權國家之間邊界,關稅,捕漁權等等的問題。最近又不斷有消息傳出來,雙方談不攏,英國不斷放出風聲不惜硬脫歐,也不願讓步。
實際上英國和歐盟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金額龐大的雙邊貿易,有巨大的共同利益,現在在爭的都是一些不那麼重要的分歧。從博奕的角度看雙方最終一定會達成協議的,祇是在談判的死線之前雙方都要做出爭取自身權益的姿態,在最後時刻雙方一定會達成協議。
近一年裡歐元轉強,但英鎊反而相對歐元下跌,如達成脫歐協議,英鎊應轉強。近一週已出現這樣趨勢,但英鎊距1.40美元仍有很大距離,脫歐協議最後一定達成,英鎊似乎仍有上升空間。
「保護地球——我們的家園」星期六的冥想。
根據我們現有的知識,宇宙大約已存在了140億年,太陽系和地球存在了大約40億年,而與宇宙相比,太陽系祇是一粒細砂粒。
地球本來也是沒有生命的,大約在5億年前,在海洋裡開始出現了生命,在陸地上開始長出草跟樹,遠古的草跟樹也不是今天我們看見的樣子。然後在400萬年前,非洲的一支古猿因為種種環境變遷,機緣巧合,進化成了今天的人類,而人類開始創造文明,從懂天象塵埃,知季節,而學會農耕,到了今天5G通話,大約花了一萬年,跟宇宙170億年的歷史相比,地球文明祇是一瞬間的事。我們要明白,在浩翰的宇宙裡,大概祇有地球有人類的文明社會,地球有一個適合我們生存的生態圈,而這個生態圈是十分脆弱的,如果我們不好好保護自己的家園,人類就會走上自毀的不歸路。
今天人類的生產活動規模非常大,足以影響整個地球的環境,所以我們要警惕,要合作,不要破壞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圈。
大家還記不記得上世紀北極和南極的大氣電離層出現了兩個大的破洞,那是保護過度的紫外光射入大氣層我們賴以生存的重要保障,後來科學家發現那是當時全球普遍採用的一種致冷劑氯氟烴造成的。氯氟烴是人造化合物,在冷氣機中作為熱量轉化的物質,它的結構太穩定了,釋出到環境中不分解,上升並漂浮到南北極大氣層頂端的位置,破壞了那裡的電離層,後來全球禁用這種化合物,南北極的電離層漸漸恢復正常。
還有,地球歷史上至少有四次,地球被小行星撞擊,其中一次是撞掉了一大塊地球,形成了現在的月亮,那時地球還沒有生物,可以想像當時地球的震盪嗎?6500萬年前的一次撞擊,則造成火山灰圍繞地球幾年,恐龍跟大部份大型生物滅絕。1936年西伯利亞通古斯的奇特爆炸,現在的理論是有一顆小行星跟地球擦肩而過,打水漂彈走了,假如撞上,等如幾千顆原子彈爆炸,地球也要嚴重受傷,這樣的事以後可能仍會發生,所以應該有個國際組織監視危險的宇宙飛行體,威脅到地球時射出氫彈去擊毀它!這件事美國在做,其實各國都應參予。
再其次,廢塑料的處理,塑料物件是人造的,分解很慢,燃燒則會產生有毒氣體,如何循環使用?如何處理廢棄塑料都要全球合作,否則未分解的塑料,微麈滲入環境,後果不堪想像。
相同的有廢棄重金屬的處置問題,那些金屬本來安靜地躺在礦裡,現在被人開採出來,鍋,鎳,還有現在大量應用的鋰,要怎麼處置?如果不能有效回收處理,我們很快處在一個有毒環境中。
最後,當然是氣候暖化問題。二氧化碳在空氣中本有一個正常的濃度,碳在地球生態圈也應有一個平衡的轉移過程,但現在人為介入,開採大量煤,油,靠它們燃燒產生動力,就破壞了二氧化碳自然的生態平衡,不管二氧化碳是否氣候暖化元兇,但人類有責任保護環境中二氧化碳平衡。地球生態圈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綠洲,環境破壞了,我們子孫後代住到哪裡去?
保護地球,是全人類的責任,不分國界,不分種族,我們在提高生活水平同時,要保護好環境。
文明很脆弱,也不是必然會延續的,就要看我們人類夠不夠聰明?還是要到末日才會醒過來!這個可能性也很大!
「世界真要上演合縱連橫的戲嗎?」
美國經濟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聯儲局大做QE,一方面是放水救經濟,另一方面政府赤字太高,正常情形下政府發債,靠銀行,保險公司的資金挹注,但這個坑太深,不得不由聯儲出面買債,這種情形照傳統經濟學的理論是不正常的,不可持續的。到2018年美國經濟似乎好轉,聯儲局提出減少資產負債表,要讓財政回到正常,結果遭特朗普痛罵,而特朗普政府更是不顧政府債台高築,不顧赤字高企,實行大規模減稅,財政赤字更是不可收拾。接着爆發了COVID-19,今年美國政府財赤4萬億,還不計聯儲局新增資產3萬億,總之美國政府已窮到極致。
拜登上台,揚言要聯合西方盟友共同對付中國威脅,美國已感到以它一家之力,已無能遏止中國,聯合各國,共抗一個強權,就像古代中國戰國時期蘇秦倡議,六國合縱,共抗強秦,而秦國則用張儀的策略「連橫」,遠交近攻,最後擊破六國,統一中國,當然,當代的競爭排除了軍事手段。
以美國為首西方結盟共抗中國,一定是做不到的。中國並沒有軍事威脅,任何一個國家,反倒是很多國家的重要貿易伙伴,所以一方面感受不到威脅,另一方面有切實的經濟利益,所謂美國的西方盟友,沒有可能站在同一立場孤立中國。
最有趣的實例是美國本身,政府本身似乎兇巴巴的欺凌中國,但它的大公司大基金卻都在增加對中國的投資。拜登政府更明言他不贊同同中國的貿易戰,自己受傷的政策遭商界反對,拜登政府也不敢做。
最後所謂「合縱應付中國威脅」可能祇是一句空話,今天的世界,國與國關係以經濟利益主導,中國發展好自己經濟,對外笑臉相向,沒有力量能阻止中國的發展步伐的。
「美元還會再跌嗎!」
美國新救助方案出台了,財長姆欣向眾議院提出一份9160億美元方案,似乎雙方也談了很久,民主黨會接受。
這個舒困方案期待已久,美國各個州平時財政都是緊緊的,入不敷出,現在加上了疫症,州的抗疫開支大增,但經濟低迷,收不上稅,所以財政問題嚴重,各州都在等聯邦政府印鈔解救,終於有了點希望。
市場也在等,緊密注視舒困方案會怎麼樣?美元指數近日也天天下跌一些,跌破了91,但這個新方案可能有點令市場失望,不像期望的那麼大,所以美元是否再跌?誰也說不准了,可能會小幅反彈一下。
但這個方案未能解決的問題仍太多,可能要等拜登新政府上台,才能再出台大規模的舒困措施,拜登組班,疫情緩和,要振興經濟,大規模更新美國的基本設施,可能又要一、二萬億,所以明年美國的赤字不會少,長遠來看美元還要跌,但看短線則未必,炒美元跌的人要小心了。
「再談疫症」
這一次的COVID-19大流行,真是百年都未見的麻煩的病,我想說的第一點,就是政府的限聚措施,看起來會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不是幾天,不是幾個星期,可能會是幾個月。
十月底十一月初曾有一段日子見過零確診,政府也算謹慎,逐漸放開限聚令,公務員恢復正常返工,學校開課,娛樂場所恢復營業……,但好景不長,突然就爆發了眼前的第四波疫情,不幸中的大幸是政府制訂了強制檢疫的政策,跳舞群組爆發初期就隔離拴查了許多人,結果驗出600多人陽性,如果不是及時隔離了這些帶病毒的人,現在香港可能防疫失控,如果每天確診過千,無源頭個案過千,就是疫症失控了,現在總算及時地阻止了大擴散。假定像眼前這樣,每天確診百來人,加上人人戴口罩,嚴格限制群聚,相信確診個案會減少,但有了這一波的教訓,政府還敢放鬆群聚令嗎?
這個病輕症的人很多,但重症死亡的也有,而且現在的宣傳即使康復的人,後遺症也很嚴重,加重了普通人的心理負擔。
外國有傳媒報導,現在有過度憂慮症的人數激增,我相信人的身體有自我修復的功能,太誇大後遺症沒什麼好處,但想扮專家的人很多,也沒法封住他們的口。
好消息是疫苗已經上市,我相信總有人有辦法弄到一些,所以最早12月底,晚一些明年一月,香港應有貴價疫苗可以注射,我是相信疫苗的,但要等60%的人都注射到疫苗,至少要半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