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一月 2021

股市隨筆

        美股前晚大跌,昨晚已企穩。港股昨天也大跌,執筆時上午十一時開市升幅已幾乎消失。

        港股去年底至今個月升幅相當大,股市回調可以看作是正常的獲利回吐。美國在歷史高位徘徊,近期大公司業績宣佈,大體都不錯,但也難以推動股市再向上,股市也不會長期牛皮的,如不能向上就會向下調整。美國新政府已上台,正為1.9萬億新刺激方案做準備,這需要一段時間,政府沒有刺激方案,這一段時間正好給股市調整空間。

        中國央行近日也在收緊銀根,說法是讓貨幣供應正常化,但春節在前,央行又不得不大量放水。

        英國已宣佈三月底之前完成全民接種疫苗,美國也宣佈每天注射一百五十萬份,加上已確診過的,到四月底也能達到全民免疫的目標。

        現在疫苗是有錢都買不到,英美都要先照顧本國的人,中國兩隻疫苗都沒有第三期數據,相信也都快了吧?

        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相信今年年中前都能完成疫苗注射,經濟可能以驚人速度恢復。

        所以股市大前景應該好,眼前要小心些。

        現在股市的節奏很快,我一月十六日提及股市可能調整,高位鎖定利潤,手中有錢才能低位買入,沒想到來得這麼快。

雜談

        「中國農村巨變」

        最近有機會跟幾位熟悉中國農村情況的記者朋友茶敘,了解一些中國農村巨變的情形,不是親身調查,所知可能也是很表面的現象。

        舊中國的農業是小農經濟,一家農戶如果有一頭牛就是富戶了,沒有力量修水利,沒有力量研究新的種籽,生產力非常低,而農村人口龐大,就是風調雨順的年代,能夠糊口就已經不錯了。當時就算是一個有百畝土地的小地主,家中也是很窮的,整個農村處於赤貧狀態。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搞土改,分田給貧農,但基本的生產條件不變,農業沒有大的進步,然後是搞集體化,公社化,造成了1959-1962的大飢荒。

        改革開放以後,土地承包到戶,各家自種自收,生產積極性高了,但小農經濟的根本缺陷沒有改變。

        但是近四十年來,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效率大大提高,變化的動力來自兩方面,一方面隨着中國加工工業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的剩餘勞動力轉入到城市中,留下的農民有了更多的土地可以耕作。其次農民的土地租賃權可以轉讓,土地就集中到有能力懂經營的人手中,國家還停徵農業稅,甚至給農地耕作補貼,這些懂經營的人,往往以合作社形式出現,讓有地的農民以租讓權入股,收成以後可以分紅,而經營者購置農業機器,興修水利,採用新的農業科技。據說現在農村擁有幾千畝地的種植戶或養殖戶很多很多,他們中的很多人,成了一方領袖,成了百萬,千萬,甚至億萬富翁。

        這也是一條中國獨特的農村發展模式,政府的目標是保住17億畝耕地,保證大米小麥產量自給。而善於經營的農業大戶就用溫室,暖棚,精細耕作來提高收穫,滿足全社會需要。現在大量進口玉米,大豆,每年超過一億噸,主要是作飼料,發展養殖業,提供動物蛋白。

        經過四十年努力,中國農村也在富起來。

雜談

        「電動車及清潔能源」

        電動車的製造不難,但要達到高續航力 (每次充電可行400公里以上),快速充電,以及舒適駕駛就很難。電動車上需要一馬達,一電池,一逆變器,將直流電轉換成交流電,還需一變頻器,調整交流電的頻率,以此控制馬達轉速,而且車上馬達倒轉時成為發電機,將車子的動能和勢能轉化成電力儲入電池,要讓這幾樣電子部件都控制在最佳運作狀態,需要一套軟件,在這方面Tesla遙遙領先。

        而且電動車要跟燃油車競爭,一定要在成本上不能落後,這方面由於鋰電池技術進步,好的電動車已可跟燃油車競爭了,將來也許十五、二十年後,燃油車會被純電動車淘汰。

        清潔能源現在是指太陽能發電及風力發電,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特別是鋰電池的成功,現在兩者在發電成本都可以跟燃煤發電競爭,在歐盟與美國,2020年數據發電廠的清潔能源發出電力已跟生物燃料發電的電力相等,將來前景光明。

        網友有沒有注意到未來清潔能源的關鍵是「鋰電池」!

股市隨筆

        股市中有一事件很有趣,就是恒大汽車 (708) 宣佈集資後今天股價大漲,供股折讓價8.7%,通常公司宣佈供股集資股價都是會跌的,這一次不但不跌,股價反而升了15元/股 (執筆時),股價升幅51%。

        恒大汽車是跟恒大物業同一系的,恒大汽車的前身是恒大健康,不知是做什麼生意的,但現在本業不做了,來湊熱鬧生產電動汽車。內地有財經報刊質疑恒大是借新能源車來圈地圈錢的,因為它的工程進度緩慢,何時可以投產都不知道,現在的市值卻已經是4000億人民幣。這一次定向配售,有六位基礎投資者,每位都出資幾十億,當然是信任大股東,不知大股東有沒有什麼特別承諾,我們外人不得而知了,但供股以後當天股價暴漲是很特別的,可以猜測有兩種可能。

        一種可能是有某外界大戶,認為此公司股價太高,一定大跌,做了一個不小的沽空期權,現在被人挾倉,要高價平倉。另一種可能是炒高股價向銀行抵押借貸。

        股市中這種技術性的操作是經常發生的,散戶千萬不要見高追貨。

        純電動車造出來很容易,但要達至Tesla的水平就很難。現在市場上冒出了不少小規模的電動車廠,不能說它們都不能成功,但我看大部份會失敗的。純電動車的技術難度是很高的,看比亞廸汽車做了那麼多年純電動車,業務都沒有生氣,走回頭路去生產燃油車。Tesla來中國之後它才成功升級,性能改善,不知是否學到一些技術?

        現在全世界的大車廠都在研發電動車,它們有長期造車經驗,有大資本,有望在將來純電汽車市場佔一席之地。

        其它新冒出來的小車廠很難進入此市場,大部份都會被淘汰的。

雜談

        「中美貿易關係將會回暖」

        就在拜登上任前一天,美國二百家商會和大企業跟英國牛津大學經濟研究院合作發表了一篇論文,是談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徵稅對美國的影響。這篇報告說現在美國對中國三千億商品徵稅,平均稅率19% (根據WTO規則雙方對等祇應徵3%),假定這一稅率減至12%,平均每個美國家庭一年可省450美元,美國可以增加15萬個就業職位。

        美國商界肯出重金請出這麼一個經濟學權威出來說兩句話,當然不是無的放矢的。美國商界不滿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藉此發表自己的看法並為拜登政府的政策轉向舖路,重新塑造民意。

        特朗普向中國展開了激烈的貿易戰,不惜自己經濟受損,它的出發點絕對不是要為國庫增加一點收入。特朗普跟他的一班共和黨謀士,是希望借此打垮中國經濟,中國出口大幅下滑,外資大舉撤出中國,中國失業狂飈,甚至造成社會不穩。但兩年貿易戰打下來,中國並沒有被打垮,在百年未見的疫情下,反而成了全球唯一一個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大國。

        美國商界利益受損,時間一長一定會發聲的。拜登政府不但不能再有令本國商界受損的政策出台,反要為特朗普留下的舊政解套。

        美國經濟需要中國這樣一個大市場,壓不垮中國,祇能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中國對美不挑釁,不對抗,兩國關係沒有進一步惡化的理由。

        我反覆提及,現代世界力量的體現,是技術,資本和人力,中國十四億人受過良好教育,高度組織起來,政府有效率,最後形成的力量是勢不可擋的。

        鄧小平的教導:「中國永不稱霸」是完全正確的,稱霸也是要付出代價的,跟世界和平相處,共同繁榮才是唯一出路。

雜談 ( 1 )

        今天共有兩篇雜談。

        「歐洲議會譴責中國」

        歐洲議會以大比數通過譴責中國在香港打壓人權,歐洲議會中都是社會民主黨人,重視人權平等這些價值。但歐洲議會的譴責沒有法律效力,祇是說說而已,沒有實質的影響。

        美國民主黨上台,也是重視這些所謂的普世價值的,在沒有其它手段打壓中國時,就會用這些題目給中國製造麻煩,在國際上敗壞中國的形象,但對中國起不到什麼作用。中國可以用脫貧,全民小康這些事實來反擊,祇是國際輿論掌握在西方手裡,中國的正面聲音外界聽不到。

        拜登開始執政,一口氣簽了十七條行政命令,糾正特朗普的政策。但他的大方針,例如1.9萬億舒困方案,2萬億新能源及改造基建計劃,在國會中必遭共和黨阻撓,七折八扣之後能做到多少是未知數。

        美國經濟要走出困境,很需要中國合作,貿易上買美國貨,外交上很多議題需要中國支持,而特朗普打痛中國,但令美國公司很痛的政策,也需要改變,但抗中是主調一邊唱抗中,一邊恢復跟中國接觸,增加互惠合作,大概是今後美中關係主軸。

雜談 ( 2 )

        「阿里巴巴的網購業務,不是反壟斷的對象」

        昨天有一條對金融界很重要的消息,中國銀監會的新聞發佈會上發言人說:「反壟斷不是針對民企的,也不是針對特定的某一家企業,銀監會希望企業的運營能順暢進行。」

        這話說得明明白白,市場上有人憂慮反壟斷是針對阿里巴巴的,銀監會正式出來辟謠,馬雲也在電視上現身,馬雲被軟禁的謠言也應澄清了,我們不知道近三個月裡馬雲身上有沒有發生什麼事?但至少現在是沒事了。

        網上有各種各樣業務,但就是金融這一塊以後要監管,不但是存貸業務,網上保險看來也要受監管,還有非銀行的電子支付,政府也要管,怎麼管?政府仍無確定的政策,要諮詢市場。

        螞蟻的信貸業務和支付寶,本就是要獨立上市的,阿里巴巴估值的基本部份,沒有受到影響,就是有影響應該也不是直接的,螞蟻最後仍是會上市的,即使少了70%估值,也還是很值錢的,所以澄清了馬雲沒事,天貓淘寶沒事,阿里巴巴受到的政策壓制的疑慮應可解除。

雜談

        「拜登新政府上台」

        令人討厭的特朗普終於走了,參議院進行了聽證會,未來財長耶倫,未來國務卿布林肯都接受質詢。

        耶倫講美國經濟極需大力刺激,又鼓吹趁現在低息大量發債,顯然是在為新政府的龐大舒困計劃開路,做好輿論準備。拜登的一個計劃是1.9萬億派錢,第二個計劃是二萬億重建美國的基建設施,政府財赤高築,根本沒有錢,就靠再發債。

        布林肯談到中國,說中國是美國目前最大的競爭者,都對美國構成威脅。這是目前的美國政界的共識,中國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以及由此帶來國際影響力的增加,令美國不安,但他沒有用「敵人」來形容中國,政治家常常說的跟做的不同,拜登上台實質的對華政策,具體政策祇能拭目以待。

股市隨筆

        昨天恒指升了779點,收市報29642。1月12日我博文提到「港股來到28000點,很高了嗎?也不見得」,雖是看好也沒想到升勢那麼勁!

        在1月12日的博文中提到港股受到一些因素影響,估值是嚴重偏低的。我還提到現在 (1月12日) 投資者不能手中沒有貨,過了一個星期,恒指升了1600點,需要在審視一下。

        有些股票,像移動通訊股,像港交所,一些券商股,晶片股,像騰訊,像一些車股,手機生產鏈股,股價都升幅很大,似乎已不是高價追貨的時候,如手中有貨的應適度減持,手中增加現金比例,如股價再升就再沽,高位沽出低位才有資金吸入。

        現在港股升增加了兩個推動力,一是港元貶值,港股顯得便宜。另一推動因素就是很多兩邊上市的A,H股,A股對H股都有高溢價,水向低處流,這個溢價在漸漸縮小,這就是近日北水大舉南下的真正原因,但此因素是會變的,溢價縮小了,北水就會減少,投資者高興的時候要心存謹慎。

雜談

        「史記美化了中國遠古歷史?」

        史記上記載遠古時堯禪讓王位給舜,因為舜有大德而又能幹,後來大禹治水有功,舜又讓位給禹。禹死以後他的兒子啟才繼承皇位,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朝「夏」。這個美好和諧的故事,大家都相信,而且入了歷史教科書。但在戰國時魏襄王的墓裡發現大量竹簡,是魏的史官寫的紀年歷史事件,描述的事實卻是另一種面貌。每一次帝位的更替都是宮庭政變,而且從很多古籍的零星記載都可以旁証這一點,魏襄王墓中的竹簡後來編成書,書名叫「竹書紀年」。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在You Tube上點擊:老梁驚世駭俗的「竹簡紀年」觀看。

        人性是自私的,而且遠古時並無禮儀廉恥這些規範,人的行為可能更殘暴兇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