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如何舒緩貧富差距?」星期六的冥想
貧富差距年復一年,不斷在加大,全世界的財富越來越集中到更少數的人手中。根據非常權威的分析,這個過程祇有在1937年至1945年逆轉過,那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是窮人變富有了,而是戰爭催毀了很多大財團,催毀了許多old money!而二次大戰後這個財富向富人集中的趨勢更加加速。
所謂富人就是持有土地,房產,工廠,礦山的人,技術進步,生產效率提升,得益的是富人,經濟水平提高,資產價格上升,得益的是富人,全球經濟一體化,生產向低成本地區轉移,得益的是富人,所以祇要有資產,就可以坐享其成,水漲船高,而僅靠工資生活的人,工作辛勞,但沒有大幅增加收入的機會。
財富每年增長的幅度,有研究報告指出,大約在6-8%之間,而工資的增長幅度?在日本,大約20年中零增長,歐洲也差不多,美國香港可能略好一些,每年實質工資增長也許祇在1-2%之間。
理論上政府如向富人徵稅,徵財產稅,稅率如達6-8%,富人財產就難以增加,這筆錢如用來以福利形式分派給全民,則可以遏止貧富差距惡化的問題。
但實際執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西方國家已有累進的所得稅制,收入越高,納稅越多,但收入高的打工者,並不是我們說的「富人」的概念。另外有國家徵資本稅,有的國家有遺產稅,有的國家徵股息分紅稅,都是想通過國家再分配拉近貧富差距,但很多稅種都是有漏洞的,甚至股息稅也有漏洞——公司不分紅,可分配盈利用來回購本身股票,股東靠股價上升賺錢,而真正的財產稅沒可能開徵,因為國家保護私有財產,不能無端地去調查私人的財富。
所以說到底,全世界的貧富差距恐怕祇會更嚴重,財富流入已經擁有財富的人!這是一個無解的結。
在網上看到一編有關社運的文章有點意思,但學生沒能力分析,節錄一段如下:
當你的歷史讀得多了,就會發現,所有現時發生的事件,都不過是過去事件的重覆,例如說,1830年和1848年的歐洲多國同時發生革命,我認為真正的原因,除了是因為民族主義初興之外,還因為報紙的銷量大升,這也是因為工業化急速帶動了城市化。
上世紀60至70年代,不流血政變的流行,一來是因為第三世界國家獨立運動的蓬勃,二來是電視機的普及化,令到佔領電視台成為了政變成功的關鍵點。
這就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每逢新的傳播媒介的出現,便會造成了新一波的政治不穩定。今日全世界的政治不穩定,有人歸咎於互聯網,其實,這是從古以來,已經出現過很多次同類的事件,只是人們不讀歷史,才會認為這是新鮮事。
http://waitbull3.blogspot.com/2019/10/20191024_63.html
張先生
這番分析難得,很少富裕階層肯説這種直話。
林先生對政治和經濟都有深刻的見解。
林少陽:特朗普大選前攞彩 港股漸入佳境
「攬炒」港股 力有不逮
愈近大選死線 達貿易協議誘因愈大
https://news.mingpao.com/pns/%e7%b6%93%e6%bf%9f/article/20191028/s00004/1572200465685/%e6%9e%97%e5%b0%91%e9%99%bd-%e7%89%b9%e6%9c%97%e6%99%ae%e5%a4%a7%e9%81%b8%e5%89%8d%e6%94%9e%e5%bd%a9-%e6%b8%af%e8%82%a1%e6%bc%b8%e5%85%a5%e4%bd%b3%e5%a2%83
……過去幾個月,本港經歷了1967年暴動以來最大的社會及政府管治危機。我身邊很多的朋友,即使平日是如何的理性冷靜,過去幾個月亦被社會的氣氛感染,終日寢食難安。然而,很多港人大概已忘記了一個大家不太願意面對的真相,就是無論本港經濟搞到幾差都好,我們都沒有資格與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經濟「攬炒」,更遑論我們有能力影響全球的經濟及資金流向。即使我們每日掛在嘴邊的港股,本港經濟佔港股的比重,亦不過是兩成上下的水平,即使本港經濟再差,勇武派示威者其實連跟港股「攬炒」的能力,恐怕也力有不逮。……
區區所謂的香港民主鬥士將鬥贏中國大陸? 真是開玩笑, 甚至美國也做不到。
蔡金強:物管=空間服務=發展藍海
https://news.mingpao.com/pns/%e7%b6%93%e6%bf%9f/article/20191028/s00004/1572200461879/%e8%94%a1%e9%87%91%e5%bc%b7-%e7%89%a9%e7%ae%a1-%e7%a9%ba%e9%96%93%e6%9c%8d%e5%8b%99-%e7%99%bc%e5%b1%95%e8%97%8d%e6%b5%b7
【明報專訊】最近小金人到歐洲出差,順便也在瑞士休息一下,遠離香港「戰區」,戰區現在已經演變成恐怖社會,不同政見很容易輕則被威嚇、被搞,重則一頓痛揍打砸。衛道士吭都不敢吭一聲,比如一直以「剛正博學」的香江健筆,經常撰寫長文攻擊政府,捍衛暴行,可對運動重重暴行視若無睹,對現在的「言論恐怖主義」避而不談,身為知識分子,難道不知道言論自由何等可貴,難道他們號稱的不就是為自由而鬥爭。所以,一切只是借口,一切都是雙重標準,別鬼扯你等是民主鬥士,真惡心。
每次來瑞士小金人都特別羨慕和佩服瑞士人,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個國家,富裕寧靜,風景如畫,沒有敵人……可反過來,大家要佩服瑞士人,瑞士是一個高山多山國家,三四百年前還是一窮二白,以前瑞士人就是靠當僱傭兵出名,勇敢盡責不要命,何等悲悽,可人家硬生生把一個山國建設成一個金融、機械、醫藥、工程和旅遊大國,善用每一份資源,瑞士也不過800萬人口,香港人老說自己人少,不也有700多萬人嗎?推三推四,不肯務實求進,最後還「信賴」,硬把一手好牌打成敗局,可悲可憐!……
######
未來幾年, 中國肯定會浮現若干千億市值的物管公司, 物管股會升上天!? 哈哈
萬科管理「一個澳洲人口」
未來幾年將現千億市值物管公司
合起來,這就是一個一年兩萬億人民幣的市場,而且未來四五年的複合增長肯定能接近20%,住宅未來幾年是交付高峰期,而且都是些高品質,品牌商的樓盤,物管費也高得多,欠費也少的多,因為房子是業主最主要資產,物管質量也嚴重影響房子價值。所以一二線城市,大品牌商的房子,欠費現在不多。這行業在2023年整體行業規模將達到4萬億人民幣。這個規模在中國算巨無霸行業,房地產銷售1年也就十五六萬億人民幣。而且,現在物管行業集中度還很低,空間很大。未來幾年,中國肯定會浮現若干千億市值的物管公司,看看今天這些百億市值不到的物管龍頭,真是有趣!
輕資產高回報 低政策風險
不同於地產本業,高投入,永遠需要更多資金,高負債,高周轉,政策風險偏高,還老被政府搞,物管這行業是輕資產,事實上以服務和管理為主,固定資產投入低,最大的開銷就是人工和互聯網系統而已,所以你看幾乎所有的物管公司都是淨現金,鮮有負債,物管公司的ROE都是20%以上。龍頭物管公司一方面未來三四年能保持盈利增長30%以上,另一方面還能保持資產負債表健康,接近淨現金,還分點股息,這在新經濟行業是無法想像的,正常新經濟行業應該是虧損或者薄利,像醫藥公司,互聯網公司,你看看它的帳,你就是賭!可物管公司一方面完全以消費服務為本,另一方面有這樣的增長和資產負債表,你還想幹嘛?說到政策風險,物管也幾乎沒有,它承接了政府管理和就業的訴求,政府愛它還來不及。
物管股PB和PE真的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