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股市隨筆」及「回應網友 – Ken」。
中美貿易戰開展以來,山東一家民營企業叫晨曦農產的宣告破產,報章將此渲染成貿易戰第一滴血,晨曦據說是中國最大的美國大豆進口商,佔全部進口量10%。
照常情推測,做大豆進口的,在這一非常時刻,如果它手中有徵稅前已入口的儲貨,不但不應破產,還應該賺到大錢。現在破產,我們猜測一下,它應該是做大手的期貨買賣,而且很可能是老本行,大豆期貨,它自己落了大量買入訂單,以為期豆應該漲,卻不巧碰上貿易戰,期豆大跌 (14%),不得不宣佈破產。
再想深一層,它的對手,也就是買空的伙伴,當然應該賺一大筆,但是如果該公司將預期的收益,投入其它的投機生意,例如再做另一筆更大的期豆交易,晨曦破產,它就收不到預想中的資金,它可能會付不出下一單生意的保證金,因而違約,引起市場更大震盪。
市場就是這樣,所謂蝴蝶效應,由於市場牽連很廣,一件看起來的小事,可以越滾越大,風高浪急就應該小心些。
Ken:謝謝你8月1日留言,到今天才覆,遲了一些,抱歉。
自從柏林圍牆倒下,前蘇聯崩潰,美國成了世界一哥,但中國的迅速崛起迅速改變了世界力量對比的格局。中國的汽車、鋼鐵、造船、紡織品、家用電器,甚至通訊設備,產量都是世界第一。中國在技術,生產規模上迅速追趕美國,中國有十四億人口的龐大優勢,GDP超越美國是遲早的事,無論在非洲、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白人在撤走或西方國家無興趣去投資的地方,中國人蜂擁而入,中國憑着經濟實力 (原材料進口,製成品出口),正在滲透全世界,看在美國和其它一些西方大國的眼中,是另有一種滋味。
美國想藉它仍有優勢的情形下遏制一下,這是美國長期以來的對華策略。還記不記得遠的是20多年前美國要大幅減少對中國的紡織品配額,近的是溫家寶做總理時,大約是2010或2011年間,美國要人民幣大幅升值,結果是在三年內人民幣升值了20%,這些都是貿易戰,最終以中國妥協收場。
但歷史證明,這些都壓不住中國經濟力量的增加。這次,美國上下反華的聲浪很強,「要做點事來遏制中國」,結果就出來了特朗普的貿易戰。
對美國方面來說,關稅可能略為帶來一些通脹,它承擔得起。對中國方面來說,出口前景變得不明朗,引發憂慮,很可能此一憂慮被放大了,造成悲觀情緒。實際情形,我看美國也很痛,特朗普也很憂慮。通用汽車及波音飛機都已表示鋼鋁價格因關稅上漲,已大幅增加它們的成本。美國汽車業競爭力,飛機製造業競爭力不如外國同業,美國200家大企業圓桌會議,已明確向白宮提出,反對以削減中美貿易戰赤字做政策目標,促請政府敦促中國市場更開放,更市場化,減少政府干預,停止以貿易換取技術的條款。
美國的進口商,分銷商,農場主利益受損的很多,反對聲浪正在升溫,大企業不但擔心今天的貿易戰影響,還擔心將來進不了中國這一大市場,所以特朗普政府是受到很大壓力的。
美國歷史上,不算戰爭時期,從來沒有奉行過一種改策,自己痛,但要對方更痛,但受痛的美國人是會罵政府的,不知特朗普能頂多久。
祝
好!
DP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