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27 八月, 2018

雜談 ( 1 )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雜談 ( 1 及 2 )」。

        「香港土地政策大辯論」

        香港地少人多,隨着國內經濟的崛起,香港作為連結中國及世界的世界級金融中心,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大量湧入,樓價飛漲,土地供應緊張,政府推動展開一個所謂土地政策的大辯論,原意當然是想凝聚共識,讓政府覓地建樓減少一些阻力。但是,新界有地的農地主,盯住的是自己的利益,地區人士都希望自己住的地方密度低一些,幾乎反對一切在當地建樓的建議,環保人士依然堅持他們心目中神聖的環保目標,幾乎反對任何新的開發土地的建議,所謂大辯論變成各方人士堅持私利的示威平台。

        有些建議是很可笑的,譬如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土地建樓,填平萬宜水庫建樓,或在貨櫃碼頭上蓋起屋,香港雖然土地短缺,但決不至於到如此地步。

        新界大量農地已在發展商手中的,盡量讓發展商補地價建樓。新界原居民地主的土地,也可以補地價起樓,政府介入讓地主及發展商去談條件,談得攏的就可以雙贏發展,談不攏的就保持現狀,也無害處。

        覓地最簡單易行的應是大規模填海,特別是在大嶼山與港島之間的內海,大規模填海根據水文資料 (海床深度,海流方向),決定填海的區域,將來填海土地甚至可以跟大嶼山或港島陸地相接,或通過橋隧相接,填出來的都是貴價土地,何樂而不為?

        郊野公園的邊陲地帶也可發展,但有環保人士法律阻擾就難搞了。

        現在不少人責怪曾蔭權做特首任內沒有開發土地,可是要記得97年的八萬五令香港樓價大跌,為了救市,政府停止賣地,停售居屋,當時形勢下政府怎麼可能想到去開發土地?

        這次大辯論有一個結論,大概是政府必須大規模填海,而這一結論是人人皆知,人人皆懂的。大辯論其實是虛耗了時間,現在就開始填海,也要幾年後才可用,先將農地「活化」起來吧。新界地主得益,發展商得益,他們也都是香港經濟的一部份,可以說香港經濟也得益。

雜談 ( 2 )

        「美國霸權正在加速衰退」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雖說是冷戰時期,兩強:美國和前蘇聯對峙,但從經濟實力的對比,兩強是絕不對稱的。柏林牆倒下,前蘇聯瓦解,俄羅斯失去東歐,中亞很多附屬國,它除了擁有核武,出口能源,經濟很弱,影響力大不如前,人口和地域也大減,世界祇剩一強,就是美國。美國的霸權地位是如何建立的呢?

        先說硬實力,它的核武裝是全球最強的,它的軍事科技是全球最先進的,它在世界很多地方駐軍,譬如日本、南韓、德國、中東油國,它的軍事霸權短期內是難以取代的。但說到底,強大的核武裝,其實是沒什麼用的,原子彈可以丟到哪裡去呢?

        硬實力的另一面是美國強大的經濟,GDP19萬億美元,世界很多國家的經濟要依賴與美國的生意,30年前的中國也是這樣。其次美國的高科技領先,這方面的優勢隨着西歐 (德國) 及日本的崛起,已在漸漸消失,特別中國崛起以後,美國在世界GDP以及世界貿易總量中的比例每年在縮小,中國從東南亞、澳洲、中東的進口,遠超美國對這些地區的進口,地域國家經濟上受誰的影響更大呢?經濟上的考量會影響相關國家外交和政治上的考量。

        美國霸權的硬實力還體現在美元霸權,美元現在是全球貿易貨幣,全球貿易有70%是以美元結算的,最後結算都要通過在紐約的美國銀行,許許多多國家 (也許也包括中國) 的中產都將儲蓄存入美元,所以美國祇要印鈔票就可以換回大量的外國資產和服務。隨着特朗普上台,濫用美元霸權制裁其它國家,大國之間越來越多訂立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並彼此以本幣交易,美元霸權會漸漸淡化,這個過程可以是相當快的,讓我們拭目以待。

        美國霸權還包括它的軟實力,二次大戰,美國參戰,並成為主力打敗了德國、日本,很多國家從被佔領解放出來,包括我們中國。即使德國、日本,美國戰勝後並沒有要求賠償,更沒有掠奪它們的資源,反而通過馬歇爾計劃,幫助兩國復興。西方世界的戰後尊美國為首是心服口服的,美國又通過北約,日美安保條約,以西方世界保護者的身份出現,它的道義力量,在西方的號召力是非常強的。

        我們不能小看這個軟實力。

        但是特朗普愚蠢的美國第一政策,正在自我損毀美國這一軟實力。

        這一次中美貿易戰是兩大國一次角力,如果最後美國政府在政治上頂不住國內反對的聲音,而中國經濟安然渡過,在美國撤銷中國貨進口關稅的那一刻,可能會是一個歷史上的里程碑,這個世界美國獨霸結束了,可能是兩強共存,兩強共存未必是對抗的,可以是合作中有對抗,對抗中有合作,世界變得更複雜,但更富裕,更美好,前提是中國內部不能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