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七月 2018
「全球暖化,氣候變化」
最近跟朋友餐聚,席間有天文台的專家,大家不免都向他請教。他說全球正在暖化,這是確定的了。南極,北極跟格菱蘭的冰層都在溶化,高山冰川也在減少,確實令人憂慮。
但是據專家說,由於氣候變暖,所以海洋的蒸發也強,全球空氣中的濕度也在增加,降雨多了,所以冰川減少,不等於將來河流斷流,無須擔心。
他又說了一些我們港人可能關心的氣候變化。首先氣候暖化,形成颱風的中心,比以前的緯度要高。以前颱風多是在呂宋島東南形成,吹向香港,廣東,台灣,現在颱風多在呂宋島東北形成,緯度高了,吹向江蘇,浙江,山東,甚至日本,東北今年日本就已經多次被颱風蹂躪。
而且,現在降雨已跟以前不同。以前中國的華北,西北是十分乾旱的,北京還考慮過是否要遷都?又搞南水北調,現在北京常下大雨,水庫滿盈,西北也常大雨。
專家又說,通常我們將某地大雨死了人,講成是雨災。其實不是禍是福,多少水降下來,是寶貴資產!
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圈的冰開始溶化,現在夏天沿西伯利亞北岸,已祇有極小浮冰,暢通無阻,將來歐美之間貨運可經北極,路程縮短很多。聽專家之言,似乎氣候變暖好處甚多,我們也不必太操心。
「中美貿易戰」
特朗普提出對中國進口貨開徵關稅,初初大家都以為是特朗普的魯莽舉動,要得到一些貿易上的利益,如達目的他就收兵了。現在看來市場人士錯估了,這個舉動有政治目的,就是打壓中國,這是共和黨人的既定政策,民主黨人也對中美貿易失衡不滿,表示要對此「做些事」,至少沒有對此反對,貿易戰前景如何?沒有人說得清楚。
中國近年來經濟迅速擴張,國際影響力日增,美國看着是不順眼的,而中國宣傳自己的經濟發展模式更是令美國不舒服,看看美國在世貿組織的發言,可以清楚看到美國的立場。
中國可能在對外的姿態上收歛一些,譬如「中國製造2025」已經很少提,但中國的模式是不會變的,美國的打壓在短期內也不會停。
對美出口,佔中國GDP的總比例,這30年來大大縮小,而美國徵稅以後,進口及出口商都有應變的措施。例如將產品的最後一道工序移去東盟國家,包裝成中國以外製造,出口商還可以減價,留住美國市場,所以不會失去所有對美出口,實際對中國經濟影響不會太大,人民幣略微貶值 (出口商品可減價),增加基建,都可補償對美貿易的損失。
祇是從此中美拉破了臉,將來的衝突可能會更多。
以後北韓問題,伊朗問題,中國還會聽美國那支笛嗎?中俄會走得更近,中國會拉攏歐盟,日本,東南亞,中美對抗開始成型。
「央行QE可以走得多遠?」
昨天寫到日本央行做QE,為了向經濟體系注資,央行買了40%的市場上的國債,買了40%市場上的股票,央行買入的債券中甚至有一部份是評級一般的企業債,拼命抬高資產價格,想讓經濟活起來,結果也不如理想。當然,人口老化,社會富裕,以後年青人缺乏吃苦奮鬥精神都是原因,這是鈔票解決不了的。
再看看美國,08年金融海嘯,大概價值六萬億美元的次按相關債券的價值,突然「融化」掉了,在金融體系中消失了 (沒人敢買),資金流轉出事,影響到整個經濟體系,大量企業倒閉,幾百萬人失業。聯儲局開始做QE,幾期QE做下來 (主要是08,09兩年),聯儲局資產負債表擁有三萬多億美元,也就是聯儲局用票據 (相等於現金) 換回國債,三萬億美元相當於人民幣21萬多億,溫總理的四萬億是小兒科了。奧巴馬剛上台,美國經濟一片蕭條,政府收稅減少,赤字狂升,如果沒有聯儲局在買國債,國債利息要漲到天上去,經濟要崩潰。
最終美國經濟也安渡難關,就業人數每月增加,留給特朗普的是活力十足的經濟。現在聯儲局在談利率正常化,資產負債表正常化,今年聯儲局資產減少了1千億美元,它並沒有在市場上沽,而是將手上到期債券註銷。
所以央行玩「財技」幾乎是沒有底線的,前提是經濟體系不能崩潰。
香港一九九七金融危機時,情勢也是很緊張的,樓價從高峰跌去近70%,要知道許許多多小企業的資本,是業主抵押自己的物業而來的,資產不值錢,銀行就要追按揭。那些小生意的小老闆如果要賣資產,也就是他的一盤小生意來還債,香港整體經濟就要崩潰,所以政府千方百計救市,停賣地,停售居屋,都是有原因的。後來經濟好了,又有大量北水湧入買樓,是政府始料不及的。
總之今天所謂自由經濟體系中,一隻有形的手一直存在的,而且力量越來越大。
我們不必輕言中國債務如何如何,似乎危機迫在眉睫,其實相比之下,中國政府是財力最厚,權力最大,最不會發生結構性危機的國家。
昨天港股大升,中央一開水喉市場立竿見影!巧合的是日本央行表示微調以往寬鬆的貨幣政策,十年期國債息率從0.04厘單日升上0.09厘。看看日本的情況是很有趣的,央行的QE政策可以走到多遠呢?
日本十年前開始學美國做QE,安倍上台以後,準備大做QE,前央行行長不願配合,被安倍炒魷魚,換了現任的黑田,為將息率推至零以及托高資產價格。現在日本政府國債在市場流通的,已有40%在央行手中,日本3000家上市的大企業中,央行都是重要股東,持有大約40%的股份。安倍另一支箭是將日元迅速貶值,幾天內貶值30%,我們可以看到央行可以走得多遠?
希臘債務危機,當時人心惶惶,甚至傳出歐盟要向中國貸款,結果呢?歐洲央行大做QE,大量買入歐豬債,現在似乎什麼問題都沒有。
比較起來中國的央行真是「小國央行的思維」(中國財政部批評央行的說法),中國央行仍在很謹慎地降存款準備金率,解凍已有銀行體系中的資金,跟日本歐盟的大膽QE根本沒法比,央行如真要放水,手段及空間還很大很大。
當年美、日、歐全球做QE,市場擔心通脹重臨,結果也不是那麼悲觀。
所以,從宏觀角度看,祇要維持經濟體系的正常運作,財富產出正常,根本就無須擔憂,古典的經濟學派的思維可以要改一改了。
政府發行的本幣國債,根本不用擔心還不起,央行可以印鈔給國家,買回債券,欠債根本不是問題!正常的經濟運轉的秩序,整個經濟體的產出能力以及競爭力,才是最重要的!
昨天新聞,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說,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積極,適度的貨幣政策要視形勢,應緊就緊,應鬆就鬆。
這跟前幾天提到的中國正在醞釀相當規模的刺激經濟政策是一致的。
昨天央行發出5020億中期信貸便利,規模超大,貨幣緊縮及去槓桿不再提及,下半年有政府「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放水大搞基建,又有寬鬆的貨幣政策,中美貿易戰不一定令中國經濟下滑。
在貿易戰方面中國政府至少釋放了兩個信息,一是將來會歧視美國公司,但向其它國家開放市場。二是政府會扶持出口企業,雖有財政部發言人出來講,政府可以以退稅方式幫助出口廠商保住美國市場,但具體不知怎麼做?做得太明顯又給美國不公平貿易的藉口。
想想美國即使對五千億中國商品徵稅,總額也才五百億,以今天中國的經濟規模來說不算大數目,真正影響要等徵稅正式開始才知道。
生產力是四個要素構成的。第一,勞動力;第二,資本;第三,技術;第四,擴及世界的進出口網絡。改革開放前,中國一窮二白,除了廉價勞動力,什麼都沒有。今天,資本,技術,對接全球的網絡都有了,祇要社會穩定,鼓勵人民創富的政策不變,中國的前途光明,事後回頭特朗普可能祇是一個小丑,表演四年,得罪所有的人,黯然下台。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雜談 ( 1 及 2 )」。
近日天天聽到特朗普這三個字,他跟普京密談兩小時,內容沒有向國務院和情報部門彙報。他是一個非常出格的總統,又批評油價太貴,又批評聯儲局加息,管出界了。
中美貿易戰難免要開打了,誰也估不到,最終結果如何,中國政府已透露會用減出口稅的方法,幫助中國生產商,不放棄美國市場,世界產業鏈,物流鏈勢必調整,但中國可能依然發揮重要作用。
貿易戰對股市的影響漸消退,但也不是說從此進入坦途,前景變數太多。
上週五單日人民幣由大跌倒升,人民幣應不會用來做貿易戰工具,中國要維護人民幣的信用也很重要。
「治國要用貪官?」
最近朋友發來一篇奇文,歷史出典並未查核,不過讀來有趣,跟各位分享:
北周開國皇帝宇文泰跟蘇綽的對話。
宇文泰問:如何治理國家?
蘇答 :用官。
宇問 :如何用?
蘇答 :用貪官,棄貪官。
宇覺奇怪,又問:怎能用貪官?
蘇答 :作為帝王,大臣的忠心是第一位的。想人死心塌地
跟隨你,必須給人家好處。官多錢少怎麼辦?給他
權,以權謀私,權是你給的,貪官當然擁戴你。
宇問 :既用貪官為何又反貪官?
蘇答 :必用貪官,又必反貪官,這是權術的奧妙所在。
怕他不忠,以反貪之名除去棄已,內可安枕,
外可得民心,何樂不為。其二,官員祇要貪,把柄
就在你手裡,貪官越怕就越忠心,所以反貪是馭官
之道,如果國家是清一色清官,國君就危險了。
宇問 :用清官為何國君危險?
蘇答 :清官自持清廉,不聽話,君主怎麼罷免他?棄清官
人民必怨,國家危矣。
宇問 :如果所用貪官激起民憤怎麼辦?
蘇答 :為君者要打出反貪旗號,令百姓知道君主英明,如
有大貪,則抄其家,沒其財,民怒消,財入國庫。
總之,用貪官換忠心,反貪官,除異已,殺大貪平
民憤,沒貪官之財充實國庫,此乃千古帝皇之術。
以上這篇東西,我不大信是真的,但寫的有趣跟大家分享。
昨天的新聞,中國財政部跟央行利用傳媒隔空辯論,互數不是,央行認為中國的國債對GDP處於很低水平,赤字佔財政總收入也比例很小,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空間很大。而財政部認為央行的政策行為,像一個小國央行,意思大概是縮手縮腳,不敢放鬆銀根。
溫家寶年代政府幾乎是每天都有新政策刺激經濟,兩、三年前習、李之間有過L形及S形經濟增長曲線之爭,習還表示經濟不可能刺激到天上去。近兩、三年來,政府很少干預經濟,出台什麼政策。
但近半年來,去信貸槓桿,收緊銀根,經濟有放慢之嫌,又加上美國的貿易戰。
看央行及財政部的爭論,甚大規模的刺激經濟措施正在醞釀中,拭目以待吧。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雜談」及「生活情趣」。
「UBER」不合法
昨天新聞,法院判27名UBER司機罪行成立,理據是他們用的車沒有出租車牌照,不可以營業收費。
政府不是不知道有UBER這麼一間公司存在,但一直不採取行動。這一次算是在處理此問題了,法官的判例清楚說明UBER的經營是不合法的。
在香港出租車的牌費是非常貴的,如果不領牌而可以做出租服務,對出租車行業很不公平。如果要將網召的士合法化,一是所有用作UBER的車輛都要申請牌照,付出一筆不小的購牌照費,這似乎是不可能的。另一辦法是政府出錢收回現有所有的士牌,然後讓所有用作UBER的車免費發牌,政府似乎處於兩難。
UBER現在的經營模式是有問題的,我試過兩次叫車成功,車還沒到,已收到銀行信用卡過數的通知,最後不知什麼原因,車沒有到,消費者毫無保障。你不會為30,50元去打官司吧?且看政府如何處理,UBER理論上應立即停業。
我很喜歡看國家地理雜誌,野生動物頻道這一類節目,認識大自然,看到,聽到,我們平常生活中不可能看到聽到的事物,學過達爾文的進化論,再看這些節目,更加有趣。
有一次節目介紹狼群是如何生活的,雖然有一頭領頭雄狼,但牠並不壟斷跟雌性的交配權。狼群中異性是可以自由擇偶的,在一個繁殖季節裡一對配偶的關係是固定的,絕不會濫交,然後到雌狼懷孕之後,她的雄性伴侶會百般關愛,捉到了小野獸會拖回來跟雌狼分享,等雌狼生出了Baby後,雌狼和新生的Baby躲在地洞裡。狼的乳汁非常稀薄,雌狼整天都在喂奶,不可能出洞打獵,那隻雄狼伴侶會忠實地努力捕殺小動物,然後送到雌狼哺育幼狼的洞穴口,等雌狼出來取食,這樣的行為會繼續六個月,一天也不會多,但也一天也不會少,然後雄狼就不管這一窩母子了,而雌狼此時亦已能帶着小狼自己出來覓食,幼狼成長的生命週期開始了。
第二年雄狼和雌狼又各自找新的伴侶。
一切都是本能,而唯有演化出這一套本能,包括群居,自由擇偶,雄性照顧雌性,雌性餵哺幼狼長大,狼群才能在自然界中生存。
大自然無形的手,在管治着整個宇宙,每一物種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中必需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適應環境的本領,才能繼續下去。
我們人發展出了獨立的智慧,脫離了動物界,掙脫了很多自然的束縛,但心理科學家告訴我們,人的行為有超過90%,還是出於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