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奇迹四十年背後的深層原因」(之三)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農村的情形是十分悽慘的。
當時中國的農村人口大約有十億,但中國已開墾的可耕地大約祇有15億畝,也就是每個農民可耕作的土地祇有很小一塊。在福建浙江這些人口密集的省份,每個農民能耕作的土地不到一畝。
1949年建國初期實行土地改革,均分了農村土地,但當時沒有明確法律說土地所有權是屬於農民的。至50年代中政府發佈了法令,全國土地,包括農地全歸國家所有,所以農民是一無所有,多年來的集體化,還破壞了農村的生產力,工作的時候大家都偷懶,不種地,自己何必出力?別人會把工作做好的!更進一步,作物長在地裡是集體的,還不知能分到多少?偷回家去才是自己的,所以未成熟的作物,每天都被偷走一些,到收成的時候田地裡哪有作物可供收割?這種情形到「人民公社」的時候達到巔峰,未實行「人民公社」時農民還有一小塊自留地,那是精耕細作,還能收成一些東西,「人民公社」自留地也歸公,大家吃大鍋飯,但很快就沒飯吃了,造成了大飢荒,壞的政策教壞了人,損害了生產。
總之在改革開放前夕,中國農村陷入了赤貧狀態,當年流傳「家中有三個大姑娘,但祇有一條褲子」的故事描述了當年農村的貧窮。
集體化,公社化這條路實在走不下去了,早在四人幫倒台前,早在鄧小平復出前,趙紫陽,宋平等主政的一些省里已經同意更改制度,不搞集體化了,「搞包產到戶」重新分田,各家種各家的,中國農村才有起色,也祇不過是吃得飽飯而已。
自從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祇要能改善人民生活,能提高生產力就是好政策,也就是所謂白貓,黑貓能逮住老鼠就是好貓,農村經濟才開始發生深刻改變。
首先加工業在中國蓬勃發展,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這立即減輕了土地上的人口壓力。從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大約有兩億多農村人口移出,成了工廠工人,他們還將收入寄回農村,農村的經濟狀況大幅改善。
其次,江澤民和朱熔基政府作出一重要政策決定,農地雖屬於國家,但國家賦與在耕作的農民土地租賃權,這個租賃權可以繼承,傳給下一代,也可以有價轉讓。
本來農民困在土地上,而土地沒有市場價值,租賃權可轉讓,農地有價有市,就是一筆巨大財富,離鄉到城裡務工的農民就將土地使用權轉讓給留在村裡有經營能力的同鄉,甚至有城市裡的大公司出了資本來農村承包大片土地,形成新的農業合作社,由內行的人領導,懂農村,懂經營,他們引進機械平整土地,引進新品種,搞高收益種植,搞精細農業,搞飼養業。
一畝地如果蓋起暖棚,種植瓜果蔬菜,收益可以比種一般作物高出幾十倍。
一畝地如果用來養豬,養雞,飼料進口收益則更高。
有些合作社在專家能人的帶領下,他們可以用抵押租賃權集資,購入機械設備,在湖裡養魚,淺水處養珍珠蚌,甚至在沿海適宜地區圍網養魚,規模之大已令世界側目。衛星圖片上可以看到遼寧,福建外海規模龐大的飼養場,可以稱作海上牧場。
正確的政策,可以鼓勵人民致富。
雖然中國可耕地有限,但現代技術,祇要有陽光和水和肥料,什麼奇迹都可以創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