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股不同權之<金股>」- 星期六的冥想
上週五香港各大報都用頭版頭條的形式報導了一條新聞:中國政府的一個部門已經入股了騰訊旗下的兩家子公司以及阿里巴巴旗下的兩家子公司1%的股權。這個1%的國家的股權稱作「金股」,持有人可進入董事局並有權否決他認為不適當的任何董事會決定。
不知道中國的公司法裡面有沒有這麼一條條款?但沒關係,必要時叫全國人大通過一條法律就行了。
什麼公司?在什麼情況下國家可以來入股?這些細節新聞報導裡都沒有,但可能出現這種入股的情形,加強國家對私企的管控市場上早已流傳了幾年了,現在果然出現。
記得上世紀1949年,新政府在沒收了前國民黨政府的資產以後,又沒收了「官僚資本」的財產,即是前國民黨政府有關的高官大家族的資產,但當時仍有私人企業,即所謂「民族資本家」及小資產階級,前者是略有規模的工商業家,後者則是開一家夫妻老婆店的小商家之類。到1953年,政府發動了一場「三反五反運動」,清查這些私企的經營賬簿。隨着運動結束,這些私企的老闆或因為偷稅,或因為賄賂官員,而欠下國家大筆稅款或罰金,這些私企老闆都無力繳納,所以1956年國家實行「公私合營」,將所有私企收歸國有,那些小老闆都是敲鑼打鼓衷心歡迎的,因為欠國家的稅款罰款也一風吹了。
眼下雖然國家在全力救經濟,但加強對私企的管控,這個大政策不知會以什麼形式出現?會走多遠?私企老闆的耳朵都豎起來了,不知等待着他們的未來會是什麼樣?
記得當年上海街頭巷尾有不少夫妻老婆店,像現在的7-11一樣,從早開到很晚,賣香煙,肥皂,草紙,「公私合營」以後改成八小時上班,老闆成了國企員工,都沒有那麼勤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