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30 一月, 2023

雜談

        「中國經濟奇迹四十年背後的深層原因」(之四)

        七十年代末,鄧小平重出掌權,當時中國的農業由於多年的集體化運動,令本已落後,貧困的農村經濟崩潰,發生了大飢荒,農村的很多地方陷入了赤貧狀態,在上一篇中已經提及。

        當時的工業也是同樣的陷入了絕境,所有企業都是國家的,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做不做三十六」是當時最流行的一句話,努力工作或偷懶,工資都是三十六元,工廠企業還有利潤的。譬如一些公用事業,發電廠,自來水公司,盈利都以福利獎金的形式私分了,而絕大多數企業都是虧本經營向銀行借錢發工資,企業跟企業之間互相拖欠,形成所謂「三角債」,由於生產沒有發展,每年新增勞動力就硬攤派到每們企業中。到文革期間年青人已沒有城市的工作崗位,就把他們塞到農村中去,就是所謂的「上山下鄉」,而農村並不需要他們,產生了骨肉分離的很多悲劇。

        鄧小平上台以後,原來的集體化農業和計劃經濟已經走進死胡同,因此提出了「改革開放」走一條新的路,雖然外資已經開始進入,但當時中國仍是沒有私有經濟的,但一千多萬上山下鄉的青年如何安置成了頭痛的事,必需要讓他回城,但城裡沒有工作崗位,於是中央決定讓他們回城並「自找出路」,許多回城青年開始擺攤經商開始做經紀,把鄉下的農業產品販運到城市裡,這是1953年以後又首次出現的「私營經濟」!

        鄧小平說「改革開放」是「摸着石頭過河」,他也不知道如何由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其間引發了高通漲,引發了群眾不滿,引發了天安門事件。

        天安門事件後由江澤民接棒,江引荐了朱熔基,朱先做五年副總理,接着做了五年總理,在江朱執政的十年裡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朱將省級以下的國有企業全部私有化,大多數情形是由當時的管理層接下,管理層搖身一變,從國企高管變成私企大老闆,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立即得到發揮。記得有一家我很熟悉的國企,國家投資了二十億,建成後運作正常,但年年虧蝕,十六年沒有交過一分錢稅,私有化第二年該廠繳稅了,亂發獎金,亂發福利,領導小金庫這些問題自動消失了,國企無效率,互欠「三角債」,這些問題都解決了。

        朱熔基總理任內更賦與農民農地租用權,租用權可繼承可轉讓,農地有了市場價值,農民得到一筆財富,土地可以轉讓,這一政策為中國今天農業的現代化創造了條件。

        接着,批准外資可以100%擁有企業,又允許私人創業,朱總理在任內,利用赤字財政,國家開始建高速公路網,電訊網,完善鐵路網,那是「改革開放」的黃金十年,才有了今天中國GDP世界第二的成就,人民生活也迅速改善,朱總理功不可沒。

        但是黨內保守派批評「改革開放」從未停止,認為這樣繼續下去中國將走向資本主義,而中國的政治體制也沒有變,政府要掌控一切的努力也從未停止。

生活情趣

今年買到一盆堪稱超級水仙,至今天拍照開花十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