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19 十月, 2020

雜談 ( 1 )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雜談 ( 1 ) 及 ( 2 ) 」。

        「生產鏈全球化不會改變」

        美國政府比較高調,日本政府比較低調,都在鼓勵本國企業撤出中國,最好撤回本國,就有評論家說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終結了,這種觀點應該是錯的。

        我們先要弄清楚大規模的生產鏈從發達國家遷至欠發達國家,即生產鏈全球化這個過程的背景。我們都知道,歐、美、日是發達國家,欠發達國家有土地,有勞動力,有可用的資源,但沒有技術,沒有資本,本國貧窮,也沒有市場,這種情形維持了一百多年,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大規模的生產線向欠發達國家的轉移發生了,最深層的原因是出現了集裝箱運輸技術,令運輸成本大幅降低,因此便宜的土地租金,便宜的勞工令到欠發達國家設廠生產再運回歐美日,比在歐美日生產成本更低,在國際資本的推動下,這過程在三十年中完成了,中國在這個過程中受惠。

        便宜的土地,便宜的勞動力,有時加上寬鬆的環境保護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資來設廠,它們帶來資本,技術,生產設備,還有外國的市場。

        這個過程是互利的,國際資本獲利最大,美國人控制了資本,控制了技術,高高站在生產鏈的頂端,但這是指掌握資本和技術的富有的美國人,許多中下層的美國人,工廠搬去外國,他們就失業了,自己的技藝和工作經驗沒有用了,祇好另謀工作,可能在服務業找到低薪的工作。中國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現在也擁有了很大的資本,也擁有了技術,也擁有了開拓市場的經驗和人才。中國資本會加入國際資本,它們的目標是一樣的——尋求最佳的資源配置,最有效的生產效率,最低的生產成本。

        所以整個「一體化」的過程並非某一國家的政策造成的,是一種歷史潮流。今天日、美政府希望工業回流,一些敏感行業,一些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可能會遷回母國,多一點政治安定的保障,但絕大多數產業都要看成本效益比,政治空洞的喊話是沒有用的。

        特朗普不懂經濟,也許他懂,但他在蒙騙普通老百姓,喊一些口號,拜登政府上台以後,可能會更顧全大局,不喊空洞口號,各國大規模貿易戰應會停止,代之以互利的貿易協議。

        所以生產鏈全球化的過程不會停止,但中國資本和中國技術也將在經濟鏈的頂層分享利益。

雜談 ( 2 )

        「香港在國家發展策略中的地位下降」

        這次習主席南巡廣東深圳,提出發展大灣區經濟,以前大灣區發展香港似乎有領頭羊的地位,這次大灣區發展的引擎祇提到了深圳,香港政府的領導人和商界領袖似乎有一種失落感。

        回頭看看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大政策,在此之前,中國在階級鬥爭的意識形態主導下,閉關鎖國近三十年。改革開放初期,國內的企業事業領導人,對於外國的情形可以說所知極少,港人在當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個是港人直接向國內投資,香港的加工工業向國內轉移,享受到很多優惠待遇,香港發揮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成為中國引進外資,或同中國進行貿易的中介人,不少港人從中獲取巨大利益。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自己積累了龐大資本,對香港資金的需求不再迫切,換一個角度看港人去國內設廠,要跟內地的本地人競爭,通常港人沒有優勢,港人向國內投資的重要性大減。

        另一方面,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外國的情況,外國企業的運作模式,國內的人都已熟悉,加上資訊流傳快速,國內的企業跟外國公司打交道,根本不需要香港人做中介,所以香港在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局中重要性大減。

        香港今天仍有優勢的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人民幣一天不能自由兌換,香港就仍有此一優勢,國內企業來港上市,吸引國際資本,國內市場通過與香港市場的連接,例如「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渠道吸收外資。另外香港還發展成亞洲重要的財富管理中心,大量資金屯留在香港,香港從中獲益。

        港人要清醒地意識到,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局中的地位正在下降,如果港人還有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固步自封,香港的優勢還會進一步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