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進步的動力」
社會的進步是社會內部的動力驅動的,最主要的動力來自生產技術,生產方式的進步,而每一次重大變革可能是出現了一個偉大人物,適逢其時,完成了一種制度的大變革,一切看似偶然,其實是有其必然性的,先舉一個普通的例子,女權問題。
歷史上有不少女權份子,今天的社會上也有不少的女權份子,她們認為女性地位的提高是她們奮鬥爭取而來的,事實不是這樣。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年代,全世界的女性都是沒有地位的,受男性支配的,道理很簡單,狩獵和耕地這樣笨重艱苦的工作,女人是比不過男人的,而且女人一到出嫁的年齡馬上要出嫁,成親以後又是不斷生孩子,女性體力產,要照顧孩子,所以是沒有生產力的,要靠男人養活。其次,古代教育的成本是很高的,就是有錢人家貴族請了一個老師也祇是教兒子不會教女兒的,所以女性沒有生產力,女性沒有機會受教育,地位當然低下,受男性支配。
自從工業革命以後,機械化,電氣化漸普及,體力工作變成低下的工作,而教育開始普及,女孩也有上學的機會,女孩的成績不比男孩差,女人參加很多管理工作,像教師,會計,律師等等,知識不比男性差,工資也不比男性低,女性的地位當然大大提高,跟男性平等了。直至避孕技術發明,可以控制懷孕或不懷孕,女性就從被綁在孩子身上而變成完全解放束縛,女性的地位在發達國家地區,像香港,已是相當平等的了,這是一個可以清晰觀察到的變化,,由於生產技術的進步,引起了社會的明顯變化。
再舉一個例子,中國的改革開放,經過文化革命的折騰,中國由落後再後退了幾十年,極端貧困,出現大饑荒,但也讓當時有遠見的政治家看到必需變革,不能關了門搞大鍊鋼鐵這樣愚蠢的事,於是出現了改革開放。
適逢六十年代開始發展的大規模集裝箱運輸,大大地降低了運輸成本,令發達國家將生產線轉移到低生產成本地區成為可能。中國當地工資祇及美國工人的三十分之一,土地價格便宜,正好受惠於這一波的全球化的工業轉移,當年外資來設廠,不但帶來資金技術,最重要的是帶來了外國的市場,例如一家美國公司本來工廠在美國,產品銷在美國,那工廠遷來中國,產品仍銷往美國,中國人獲得了就業的機會,學到了相應的技術。
這個過程很順利,令到中國在四十年裡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大國,當然也有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國的勞工勤勞,守紀律,又聰明,中國就是在這兩個要素的基礎上崛起。中國在崛起的道路上,一直奉行鄧小平的韜光養晦的政策,態度歉卑,中國實力的增強不太受人注意。此時幸運的事又發生了,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有一個軟肋是石油蘊藏不足,經濟崛起,需要大量能源,中國開始向中東油國買油,當年中東油最大買家是美國及日本 (日本自己幾乎一點油都沒有),正在此時,美洲的墨西哥與巴西,先後發現石油,於是美國的採購轉向美洲,中東本來賣給美國的油,順理成章賣給中國,一點沒有困難,假定當年美國阻撓我們從中東買油,結果會是如何?當然,我們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委內瑞拉甚至非洲的蘇丹都買油,但供應量都有限。
現在中國已成一個巨人,美國才突然醒覺,中國已經不受制衡了,如果兩、三年後中國成為美國商品最大出口國,美國還有什麼手段制衡中國?
今天,我們改變一下韜光養晦政策也是對的,我們已是世界石油最大進口國,為什麼在石油訂價上我們毫無話語權?南海諸島是地球上最後一塊大家要爭申索權的領土,中國有歷史淵源,為什麼不拿下來?為我們子孫後代爭一片更大的生存空間!祇是在國際關係中我們要衡量是爭奪還是退讓,最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
我更想說的是在改革開放四十年裡,中國孕育了一個強大的中產階級,這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未曾有過的。中產階級有知識,有財富,他們要求法治社會,令他們的財產有保障。中產階級要爭取政治上的話語權,令國家政策符合他們的利益,這種作用的力量是無時無刻,無遠弗屆的在發揮作用的。社會的結構變了,生產方式變了,必會在社會的政治生活中反映出來。變化和改革可能是漸進的,也可能有一天會發生什麼事,一切過程激烈地進行,我們現在都不知道,但變是在進行中的,方向是走向分權和人民享有更多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