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一月 2023

雜談

      「中國經濟奇迹四十年背後的深層原因」(之五)

        中國需要外國的資本,技術及企業管理的經驗,要引進這些東西,當然要跟發達國家搞好關係,鄧小平當時留下了一些指示。

1)    外交上最重要的是對美關係,一定要跟美國搞好關係。

2)    外交上中國不再爭取做「頭」,這個「頭」指的是做第三世界的領袖,想做第三世界的頭就很可能跟美國發生衝突,而且做「頭」是要付出重大代價的,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這一條後來就被濃縮成「韜光養晦」,在當時絕對是正確的外交路線。

        今天的中國外交被人稱為「戰狼外交」,國際形勢不一樣了,中國國力不一樣了,我不敢批評今天中國的外交政策,但確實跟鄧的遺訓不同了。

3)     鄧的遺訓提到台灣問題,他說在他的一生中看不到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性了,留給後代。他說時間在中國大陸這一邊,他又再三提到台灣問題要用和平方式解決,關於這一點沒有正式的官方的記載,留在這裡供網友參考。

        鄧以至後來江,胡時代都遵循這一外交路線,保障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保障了中國進入WTO,中國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成了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

        近年我們曾高調地發佈「千人計劃」,要從海外招聘第一流的華裔科學家,結果是招來外國的疑慮,對這些科學家的處境造成困惑。

        我們又高調宣佈「中國製造2025」,似乎我們中國的製造業和工業要獨步世界,結果招來了西方的科技封鎖。我們又高唱中華民族的復興,身為中國人可能有小小振奮,但看在外國人的眼裡就有點狹隘的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的日本和德國都宣揚過民族的優越感,換來的是什麼?

        外交必需務實,一切舉措不圖虛名,要看是否符合國家利益,低調默默地幹,少得罪人,少充大頭才是正確。

        正確的外交政策,讓世界認識到一個和平的,友好的,沒有野心的,理性的中國,廣泛結交朋友,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經驗獲得奇迹般的進步的保障。

雜談

        「中國經濟奇迹四十年背後的深層原因」(之四)

        七十年代末,鄧小平重出掌權,當時中國的農業由於多年的集體化運動,令本已落後,貧困的農村經濟崩潰,發生了大飢荒,農村的很多地方陷入了赤貧狀態,在上一篇中已經提及。

        當時的工業也是同樣的陷入了絕境,所有企業都是國家的,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做不做三十六」是當時最流行的一句話,努力工作或偷懶,工資都是三十六元,工廠企業還有利潤的。譬如一些公用事業,發電廠,自來水公司,盈利都以福利獎金的形式私分了,而絕大多數企業都是虧本經營向銀行借錢發工資,企業跟企業之間互相拖欠,形成所謂「三角債」,由於生產沒有發展,每年新增勞動力就硬攤派到每們企業中。到文革期間年青人已沒有城市的工作崗位,就把他們塞到農村中去,就是所謂的「上山下鄉」,而農村並不需要他們,產生了骨肉分離的很多悲劇。

        鄧小平上台以後,原來的集體化農業和計劃經濟已經走進死胡同,因此提出了「改革開放」走一條新的路,雖然外資已經開始進入,但當時中國仍是沒有私有經濟的,但一千多萬上山下鄉的青年如何安置成了頭痛的事,必需要讓他回城,但城裡沒有工作崗位,於是中央決定讓他們回城並「自找出路」,許多回城青年開始擺攤經商開始做經紀,把鄉下的農業產品販運到城市裡,這是1953年以後又首次出現的「私營經濟」!

        鄧小平說「改革開放」是「摸着石頭過河」,他也不知道如何由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其間引發了高通漲,引發了群眾不滿,引發了天安門事件。

        天安門事件後由江澤民接棒,江引荐了朱熔基,朱先做五年副總理,接着做了五年總理,在江朱執政的十年裡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朱將省級以下的國有企業全部私有化,大多數情形是由當時的管理層接下,管理層搖身一變,從國企高管變成私企大老闆,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立即得到發揮。記得有一家我很熟悉的國企,國家投資了二十億,建成後運作正常,但年年虧蝕,十六年沒有交過一分錢稅,私有化第二年該廠繳稅了,亂發獎金,亂發福利,領導小金庫這些問題自動消失了,國企無效率,互欠「三角債」,這些問題都解決了。

        朱熔基總理任內更賦與農民農地租用權,租用權可繼承可轉讓,農地有了市場價值,農民得到一筆財富,土地可以轉讓,這一政策為中國今天農業的現代化創造了條件。

        接着,批准外資可以100%擁有企業,又允許私人創業,朱總理在任內,利用赤字財政,國家開始建高速公路網,電訊網,完善鐵路網,那是「改革開放」的黃金十年,才有了今天中國GDP世界第二的成就,人民生活也迅速改善,朱總理功不可沒。

        但是黨內保守派批評「改革開放」從未停止,認為這樣繼續下去中國將走向資本主義,而中國的政治體制也沒有變,政府要掌控一切的努力也從未停止。

生活情趣

今年買到一盆堪稱超級水仙,至今天拍照開花十一天了

雜談

        「中國經濟奇迹四十年背後的深層原因」(之三)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農村的情形是十分悽慘的。

        當時中國的農村人口大約有十億,但中國已開墾的可耕地大約祇有15億畝,也就是每個農民可耕作的土地祇有很小一塊。在福建浙江這些人口密集的省份,每個農民能耕作的土地不到一畝。

        1949年建國初期實行土地改革,均分了農村土地,但當時沒有明確法律說土地所有權是屬於農民的。至50年代中政府發佈了法令,全國土地,包括農地全歸國家所有,所以農民是一無所有,多年來的集體化,還破壞了農村的生產力,工作的時候大家都偷懶,不種地,自己何必出力?別人會把工作做好的!更進一步,作物長在地裡是集體的,還不知能分到多少?偷回家去才是自己的,所以未成熟的作物,每天都被偷走一些,到收成的時候田地裡哪有作物可供收割?這種情形到「人民公社」的時候達到巔峰,未實行「人民公社」時農民還有一小塊自留地,那是精耕細作,還能收成一些東西,「人民公社」自留地也歸公,大家吃大鍋飯,但很快就沒飯吃了,造成了大飢荒,壞的政策教壞了人,損害了生產。

        總之在改革開放前夕,中國農村陷入了赤貧狀態,當年流傳「家中有三個大姑娘,但祇有一條褲子」的故事描述了當年農村的貧窮。

        集體化,公社化這條路實在走不下去了,早在四人幫倒台前,早在鄧小平復出前,趙紫陽,宋平等主政的一些省里已經同意更改制度,不搞集體化了,「搞包產到戶」重新分田,各家種各家的,中國農村才有起色,也祇不過是吃得飽飯而已。

        自從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祇要能改善人民生活,能提高生產力就是好政策,也就是所謂白貓,黑貓能逮住老鼠就是好貓,農村經濟才開始發生深刻改變。

        首先加工業在中國蓬勃發展,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這立即減輕了土地上的人口壓力。從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大約有兩億多農村人口移出,成了工廠工人,他們還將收入寄回農村,農村的經濟狀況大幅改善。

        其次,江澤民和朱熔基政府作出一重要政策決定,農地雖屬於國家,但國家賦與在耕作的農民土地租賃權,這個租賃權可以繼承,傳給下一代,也可以有價轉讓。

        本來農民困在土地上,而土地沒有市場價值,租賃權可轉讓,農地有價有市,就是一筆巨大財富,離鄉到城裡務工的農民就將土地使用權轉讓給留在村裡有經營能力的同鄉,甚至有城市裡的大公司出了資本來農村承包大片土地,形成新的農業合作社,由內行的人領導,懂農村,懂經營,他們引進機械平整土地,引進新品種,搞高收益種植,搞精細農業,搞飼養業。

        一畝地如果蓋起暖棚,種植瓜果蔬菜,收益可以比種一般作物高出幾十倍。

        一畝地如果用來養豬,養雞,飼料進口收益則更高。

        有些合作社在專家能人的帶領下,他們可以用抵押租賃權集資,購入機械設備,在湖裡養魚,淺水處養珍珠蚌,甚至在沿海適宜地區圍網養魚,規模之大已令世界側目。衛星圖片上可以看到遼寧,福建外海規模龐大的飼養場,可以稱作海上牧場。

        正確的政策,可以鼓勵人民致富。

        雖然中國可耕地有限,但現代技術,祇要有陽光和水和肥料,什麼奇迹都可以創造出來。

雜談

        「中國經濟奇迹四十年背後的深層原因」(之二)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新中國經歷了很多次政治運動後,到1958年更是大搞「三面紅旗」,農村裡的「集體化」運動嚴重傷害了農民勞動的積極性,農村經濟已是凋敝,但領袖得到的可能是不同的信息,他推動體化更進一步,大辦人民公社,農民手中小小的一塊「自留地」都要交出來,結果是農業失收,飢荒蔓延。59,60年代餓死了四千萬人,報紙上還在吹噓畝產糧食十幾萬斤!

        休養生息了幾年,1964年領袖又漸漸站到台前,並在1966年以非常規的手段發動「文化大革命」重奪大權,接着的十年,就是「階級鬥爭為綱」,不停地鬥來鬥去,幹部鬥幹部,群眾鬥群眾,打倒這個又打倒那個,全國陷入一片混亂。到七十年代末鄧小平復出,中國經濟一片斷垣殘壁,人民生活困苦。

        鄧小平提出發展經濟是硬道理,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中國迫切需要資本,技術和管理,但中國開放,並不等於外資就會進入,中國資源貧乏,沒有高品位的鐵礦,石油蘊藏量很小,自己用都不夠,森林耗盡,中國社會貧窮,也沒有消費市場,唯一優勢是人口眾多,勞動力廉價。

        八十年代初中國工人的收入是美國工人收入的3%,是香港工人收入的十分之一,當時開始發展「來料加工」。

        當時政府總理趙紫陽很清楚這個現實,他提出的口號是「經濟兩頭在外,立足中國」,兩頭在外就是原材料從外國來,產品外銷去外國。

        各種各樣加工廠如雨後春筍在中國建起來,最早進入中國的是香港的紡織製衣業,外資的一切投入包括機器設備,土地租金等等,全部用加工費抵銷。

        隨着香港商人投資的成功,台灣資本,華僑資本,日本資本,歐美資本相繼進入中國,中國迎來了經濟起飛,每年GDP增幅都在10%以上。

        外資到中國來,不但帶來了資本,技術,管理方法,還帶來了外國的市場。譬如一家美國的自行車生產商,本來工廠在美國,銷售的市場也在美國,現在閉掉了在美國的工廠,遷來中國,產品依然是銷去美國的。

        而聰明的中國人在那家美國工廠工作的,很快就學會了相關的技術,也掌握了美國市場的買家,而這個聰明人就自己開一家一模一樣的廠,成本更低,產品款式轉換更快,最後可能將那家美國工廠擠出了市場,中國開始積累自己的資本和技術。

雜談

        「中國經濟奇迹四十年背後的深層原因」(之一) – 集裝箱運輸

        有網友對我貼出的「中國經濟奇迹四十年背後的深層原因」很有興趣,但覺得敘述太簡單,看不太懂。

        幾天的長假期中,讓我慢慢來解釋。

        上了年紀的朋友一定記得,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是看不到今天我們的習慣見到的集裝箱,當時的運貨卡車,車頭後面就是裝貨的平台,三邊有鐵的圍板圍住,貨物打包吊上平台之後還要設法綁紮固定,如果下雨還要用油布遮起來。1960年在美國加州有一家大的運輸公司,有上千輛卡車,從事在美國西岸由南面聖地牙哥到北部俄勒岡州的運輸,老闆每天都在想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他第一個念頭就是將裝貨四週的平台用安裝波紋鋼板並裝一個頂,本身就是一個結實的防雨的結實的箱子,貨從後門裝卸,裝完以後鎖上後門就可以走了,省卻很多固定包紮等工作,卡車的裝貨平台長度是標準的,二十呎,圍板的高度是八英呎,後門的寬度是八英呎,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貨櫃的前身。

        這個老闆又想到整個運輸路線都是沿着大西洋海岸的,何不用一艘船裝着貨車航行到目的地碼頭讓貨車從船上開走,省掉幾千輛行南北來回跑的柴油,這個構思也得到很大的成功,他的運輸公司成本比別人低很多。

        過了一年,這老闆又想到將卡車拖頭開上船是多餘的,祇有一箱貨下面有一個車架就可以了,到了碼頭從當地開一架拖車頭上船將箱和車架拖下來就可以了。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想到箱下面的那個有輪的貨架也是多餘的,到了目的地將裝貨物的箱從船上吊下來放在來接貨的拖車上不就行了?這樣就成了今天我們隨處可見的集裝箱了!

        隨後全世界的運輸都向這個方向發展,今天最大的集裝箱船可載8000個20呎標準箱,到了碼頭由計算計控制的吊車一小時可以吊下50個貨櫃,下面拖車等着,直接送去客戶門口,現在更在發展無人的碼頭,一切都自動化操作。

        有很多很多統計數字,運輸從散裝到貨櫃化,成本降低了95%!

        正因為運輸成本的降低,在生產成本中勞力成本及其它成本,例如土地租金,變得比重大增,工廠開始由高生產成本向低成本生產地區轉,其中最大的得益者是中國,發達國家也得益不少,從上世紀80年代迄今,四十多年全世界通脹極低,背後最重要一個因素是中國的平價勞動力進入世界的工業產業鏈!其它的因素下次再談!

回應網友

2023年兔年大吉

生活情趣

水仙在案側,花香撲鼻

回應網友 – Arhonlam

        Arhonlam:謝謝你17日的留言。

        政府派一個代表進入私人企業,想上去那家企業是相當有規模,有相當重要性和影響力的。

        如果沒有相當細緻和詳盡的法律條文,介定那位「代表」的身份,工作範圍,責任範圍,那政麼代表跟董事局其它成員真不知道如何「磨合」?

        以常識來判斷可能出現三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有很大機會這位代表被私企的老板收買,一切操作都在很深的水底下運作。

        第二種情形,代表和私企老闆不能融洽相處,不斷「暗鬥」,甚至發展到「明鬥」,劇情可以千變萬化。

        第三種情形,代表是廉潔自愛明哲保身的人,也不受賄賂,也不認真做事混混過日子。

        總之在一個利益圈子裡突然多了一個有影響力的外來的人,彼此提防,彼此算計是難免了。

                                                         祝

                                                    好

                                                   DPZ

雜談

        「中國經濟奇迹四十年背後的深層原因」

        最近讀到一篇兩年前某外國經濟學家寫的論文,感覺非常貼地,內容深刻,文章太長,簡介一些主要內容:

1)    集裝箱運輸技術到七十年代未趨向成熟,跟傳統的散裝運輸比,成本節約了95%,這令到工業由發達國家遷移到不發達國家成為可能,由於運輸成本低,消費地和生產地區離遠近影響極小。

2)     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政策,中國有大量低成本勞動力,80年代初中國勞工的平均收入祇有美國同等工作的工人的3%。

        政府就外來投資實行優惠,便宜的勞動力,便宜的土地使用費,優惠的稅制吸引大批工廠遷入中國。

        事實證明中國工人心靈手巧,刻苦耐勞,遵守紀律,是全世界難找的勞動力市場。

3)    中國政府外交政策的配合,低調,同美日歐等發展友好關係,他特別提及,當年鄧小平要訪日,改善兩國關係,吸引日本資本來華投資,當時日本政府提出了釣魚島主權問題,中國讓了一步,在堅持擁有釣魚台島主權的同時,承認該島主權是跟日本有爭議的,這樣才順利地訪問了日本,改善了中日關係。

4)    香港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是香港的企業家率先將工廠遷入中國,起了一個示範作用,中國改革開放早期進入中國的所謂「外資」主要都是香港資本,遷入中國的港企全都獲得了豐富的回報,美、歐、日的資本才相繼投入中國,並大部份都很成功,直到今天.。

5)    中國內部,政府放棄了計劃經濟,在90年代政府將大批國企 (省級以下的) 私有化,激活了中國內部經濟。

6)     政府將農地的租賃權賦與農民,而且允許租賃權可以有價轉讓,不僅釋放出大量財富,而且令土地向最有能力經營的人集中,奠定了今日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基礎。

7)     原來城市中政府擁有的房產,價值雖然龐大,但祇能收到少量租金,像農村土地一樣,政府將租賃權賦與當時租住的人,而且允許租賃權轉讓,又釋放出巨量的資本。

        這樣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眼光開闊不少,跟各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