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13 五月, 2021
「通漲會重臨嗎?」
美國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一遇危機就印鈔票,祇顧自己並利用美元是環球通用貨幣地位,將自己的危機轉到全世界,極度不負責任。
自從COVID流行以後,美國僅僅國會通過的撥款已有四萬多億,還不算每月QE 1500億買債。
實際上是財政部發債,聯儲局買債,憑空發出海量美元,而世界其它大經濟,例如中國對美國有巨額出超,出口商收到美元,要兌換成人民幣,最後是央行印錢出來,向商業銀行收美元,被迫印鈔,其它發達經濟體都一樣,擔心美元下跌,本幣匯率太高,削弱國際競爭力,被迫也要增加貨幣供應,壓低本國幣值。而歐盟,英國,日本出於本國經濟需要,都在做「量化寬鬆」都在印錢,因此有專家提出通漲迫在眉睫。
通漲真的會來嗎?日本做了二十多年QE,通漲沒有來,美國08年至今,QE不斷,通漲也沒有來。
現在大宗商品,銅,鋁,鐵,煤,還有農產品大豆,玉米都在大幅漲價,似乎最終一定會引發消費者商品指數上升,也就是我們說的通漲,但亦非必然。
譬如玉米價大幅上漲,玉米主要作飼料,養豬養雞,但豬肉跟雞肉生產鏈很長,管理飼養場的土地,人工,能源,運輸,倉庫,屠宰,冷凍到最後產品上超市貨架,玉米的價格可能祇佔總成本的極小部份,對形成最後的上市價格可能影響極微。
就是說超市中豬肉的價格跟玉米價格關連可能極少,假定消費不增加 (人口老化,消費不增反減),豬肉雞肉就不會因玉米漲價而漲價。
其次,現代科技力量強,任何一種商品短缺,引起價格上漲,就是說該種商品的經營利潤會上升,必然會有新的投入。譬如玉米這一季大漲,下一季種玉米的耕地面積就會增加,供應多了價格會下降。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通漲已經長期沒有出現。
日本上任首相曾一次過讓日元貶值30%,希望通漲出現,結果也失敗了。
退一步說溫和通漲也是有利經濟的。
通漲祇有在革命,戰爭,一些非常情況下出現,因為生產鏈斷裂了,生產停頓,商品短缺,那就是惡性通漲。
正常情形下,有溫和通漲,通常央行會加息抑制消費,通漲也會退去。
但各國大印鈔票,不是沒有結果的,通漲不來但資產價格大漲,房地產,股票都會漲,但房價漲,租金不一定漲,不一定等比例漲,所以資產價格上漲,通常不反映在消費物價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