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六月 2021
「英艦在黑海被逐」
北約海軍將在黑海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英艦已到了烏克蘭海軍基地,一艘英國驅逐艦直闖克里米亞12海浬水域,俄艦尾隨,警告驅離,英艦不走,說是「無害通行」,俄艦發射三枚砲彈警告,英艦才離開俄羅斯水域,事後俄方公開了事件,英方還否認俄艦開火。第二天俄羅斯公佈更多視頻,原來還有兩架俄戰機跟在英艦後,當時在英艦前進水域上投下四枚炸彈,俄方並用無線電警告,再留在俄羅斯海域,就將擊沉該艦,英艦最後急急地溜走了。
俄羅斯事後召見了英駐俄大使,提出嚴重抗議,並指出這次事件是有預謀的,對俄羅斯的軍事挑釁,如果再有英艦進入俄領海會擊沉它。
俄方聲音很大,但英方聲音很小,很想淡化此事,現在的世界東西方沒有打仗的意圖,英方錯判了俄方的決心,也已經試出了雙方的底線,我認為不會再有西方戰艦飛機蓄意闖入俄方領土領海的事,此事對南海,台灣海峽的雙方對峙也有啟發,美軍船艦如果進入中國領海12海浬,大約也會受到嚴厲警告,如果在公海上走,派船跟著就是。
西方已經無力壓迫東方,戰爭如果不是選項,雙方祇能彼此尊重,尋求合作共存,這是世界的大趨勢。
「鴻蒙操作系統」
這一次中國空間站的發射及連接,總指揮部的發言人特別強調,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完全用的是鴻蒙操作系統。
電腦的操作系統現在廣泛運用的有微軟的Window,谷歌的安卓以及蘋果電腦,全部都是美國的。
操作系統是電腦運行的基本的原碼,所有電腦的應用程式都要建立在操作系統這一基礎上,這一次的發射強調用的是華為發展的鴻蒙系統,雖然原碼可能也非中國研發的,但它是完全開放,不受任何公司操控或有擁有權,現在則完全發展成了華為發展的,中國獨立的系統。
在太空發射和建造空間站這樣重要而敏感的項目中,我相信為了不受任何外國干擾,可能鴻蒙系統也不是第一次在用,祇不過是這一次發射特別宣佈而已。
可以預見將來會有很多中國公司開始應用鴻蒙系統,並據此開發新的應用程式APP,事實上已有的不論哪一種操作程式上的APP要改為鴻蒙系統可能都不難,祇是用家要改變一下習慣,這個過程已經開始,將來在中國應用的程式會越來越多,在中國影響下,世界很多其它地方鴻蒙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多。
中國在擺脫外國專利控制,科技獨立的路上正不斷努力。
外國的技術封鎖不可能擋住中國的發展步伐,下一步要看晶片技術了。
其實5奈米或3奈米晶片並沒有突破性的性能,如果能在7奈米以上有很好的良品率,已可滿足90%的晶片性能需求,中國已能做到。
我在技術方面不是專家,如有錯誤理解希望朋友指正。
「可能回炒新經濟股」
網絡股巨無霸因為「反壟斷」調查都已大幅回落,經過了幾個月時間似乎也找到了「底」,不肯再回落。外媒有報導,反壟斷調查可能已近尾聲,有兩、三間大行估這些網絡巨無霸股價可能在八九月間回升,帶動恒指升上31000點。為什麼是八九月間?可能是估計第二季業績發佈後業績不錯,股價當然有機會重新估值。中央反壟斷,具體什麼內容我們當然不清,報導出來的反對「二選一」的壟斷行為,相信是小事,亦已罰款,政府真正關心的事不妨來估一下:
首先是大數據在民企手中,會令政府不安,所謂大數據中可能有許多重要而敏感的資料,政府會要求所有擁有大數據的私企,交出大數據的擁有權,要經過政府相關部門過濾之後,才允許企業使用它們擁有的大數據,並要向政府相關部門報告,它們如何使用大數據,這一方面私企是不可能拒絕的,但如何執行可能費時商討。
政府關心的另一件事,是網絡金融,特別是小額私人貸款。譬如螞蟻金服,通過網絡平台「借」唄「花唄」,借錢給普通消費者,螞蟻金服用支付寶餘額的利息吸引存款,用存戶存款放貸,貸出以後將貸出款項的應收賬打包,作為抵押向銀行借錢,所以螞蟻金服基本上用別人的錢經營高利借貸的生意,賺到盤滿缽滿,搶走銀行生意,將來全中國的人都成了馬雲的債仔怎麼辦?當然這是最極端的說法,如果政府不管也真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形,政府怎能容忍!
這個問題也不難解決,最好的辦法是成立獨立的公司,跟支付寶,支付寶餘額切斷關係,新公司讓國有銀行參股,並可能揸控制權,利用現在的平台,也留一點好處給本來螞蟻金服的投資者,這塊餅太大了,總是能各方滿意的。
以上兩點跟現有的電商或各種網上的經營都沒有關係,網上銷售,網上遊戲都不受影響,所以等塵埃落定,網商經營不受影響,網絡股又會翻生。
6月15日我看到中央電視製作了一套馬雲特輯,談到阿里巴巴的成功史,對馬雲是高度讚揚的。政府這樣整頓也是可以理解有必要的。
「中美關係會向互利合作的方向發展」
我在6月12日貼了一篇「中美關係」,我認為中美關係正處於微妙的轉變中,表面依然緊張,但實質關係在改善中。
拜登上台已經四個月,見過幾乎世界上所有重要國家的領袖,就是不見習主席。最近美國方面放出風聲,可能在最近的未來,可能是二十國集團峰會上會安排與習主席會面。外媒報導中國反應冷淡,似乎美中關係很差,但中美經濟貿易方面的高層最近頻頻通話,而且都表示溝通有積極性。
中美2020年,雙邊貿易額是6000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比2019年升50%,中國貿易順差增加了15%。特朗普的關稅戰完全失敗,美國企業在中國有重大投資,有重大商業利益。在特朗普關稅戰最瘋狂的時候,中國也沒有做任何事懲罰在華的美國企業,美國是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商界的利益就是國家的利益,拜登就是為了民主黨的利益,為了選票也不能得罪商界,所以在經貿問題上不可能跟中國切割,反而需要中國更多購買美國商品和服務,需要中國對美國更開放市場和投資,雙方有共同的重大利益。
由於特朗普的關稅戰在中美之間築起一道關稅高牆,但仍擋不住中國商品進入美國。由於中方也對美國商品築起關稅高牆,影響美國貨輸入中國,雙方同步互相減免進口商品關稅,應該是可以預見的。現在美國通漲已現苗頭,如果減免中國貨進口美國關稅,是可以立竿見影減低通漲。
高科技禁運這種可以拖慢中國發展而美國自身不痛的政策將會繼續,借各種題目抹黑中國也會繼續做,但雙方博奕中經貿的共同利益會漸佔上風,祇要中國繼續採取不對抗,不衝突,不爭做老大的政策,兩國關係中的實質經貿合作的利益格局會佔上風。
「氣候暖化與可再生能源」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科學家就開始呼籲,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引起了地球氣溫的上升,當時的預言一一兌現。過去100年,地球氣溫升高了1℃,過去30年地球氣溫大約升高了0.5℃,不要小看這1℃的升溫,高山冰川和南北極冰層在加速融化,風暴更猛烈,洪水更多,照現在這樣速度,2050年地球氣溫可能再升1.5℃,氣候如何變遷現在無法預測,科學家最擔心的是環球氣溫上升會不會觸及一個臨界點?到時候北極凍土帶解凍會有大量鎖在地下的甲烷氣體逸出,而甲烷比CO2的溫室效應要強20倍,到時候地表溫度失控,可能現存的生態鏈遭到破壞,人類生存環境大幅惡化,說得難聽一點,可能是世界末日。
積極的信息是溫室氣體減排,今天已成世界各國的共識,而清潔能源 (無CO2) 排放的能源在技術上亦已成熟,而且成本可以同傳統的化石能源相競爭。
主要的是太陽能及風能。
我做了一些資料收集,發現新能源發電的公司,業績都不太好,以前靠國家補貼,而補貼政策經常改變。而今年,中國國家對光伏行業的補貼將完全取消,風電也是差不多處境,風電公司也賺不到錢。
但是我發現為清潔能源提供設備的公司都是賺大錢的,就是生產太陽能板或薄膜的公司,以及大能量儲電設備的公司,也就是生產鋰電池的行業也是賺大錢。
這兩個行業中的領頭公司,有點像20年前網絡新經濟開始發展的大網絡公司,未來20年將有高速增長。
太陽能發電設備最有代表性的是信義光能 (968),鋰電池行業最有代表性的是寧德時代 (A股上市) 及贛鋒鋰業 (1772),現在去投資可能已是晚了一些,它們股價去年都漲了幾倍,但長遠來看現在僅是它們行業起飛的階段,後面好日子至少還有二十年。
「中國建自己的太空站」
執筆的時候中國三位太空人正搭火箭飛往已在軌道運行的「天和」號太空艙,並將在裡面停留三個月,而再有一系列發射計劃,將各部組件送往「天和號」,連接在一起就是一座太空站,完全是中國獨立發展和建造的。現在在天上的國際空間站是美俄為主,另有很多國家參加組建的,但獨獨排斥了中國,當年美國國會通過一個法案不允許美國接受中國參預太空合作,主要原因是怕有火箭技術洩漏給中國,今天中國可以獨立建一個空間站。
空間站是一個很燒錢的項目,美國的太空穿梭機就是為這計劃配套的,太花錢了,美國也花不起,停飛了一段時間,靠俄羅斯的火箭供給太空站,現在靠私人公司SpaceX發射火箭供應太空站,由於美國太空計劃削經費,很多科學家去了SpaceX這家私人公司。
空間站至少運行到今天,發現它的作用很有限,所謂外太空的科學實驗沒有重要的發現,宇宙觀察就根本不需要這麼大陣仗,所以預定兩年以後就要關閉了。
中國為什麼要搞空間站呢?樹立一種國際形象可能是有用的,但中國現強了,世界也是知道的。另一個目的,可能是借這樣的項目來給自己的火箭發展,設定很多目標,推動火箭特別是遙控技術的進步。
這次北約會議,提及北約要捍衛太空,任何一北約成員國遭到太空攻擊,北約就會回擊,大約美國已有太空戰能力,中,俄也在展現這種能力。大國之間更不能打仗,各方都全方位的確保能催毀對方,結果是大家都嗚呼哀哉,希望永遠不再有大戰。
美股在高位徘徊了很長時間,常常創出新高。歐洲經濟長期在負利率和央行實行量寬下運行,但也不見明顯的向好,但昨天泛歐指數創下歷史新高,疫情放緩,經濟復甦都已反映在股市的利好預期中。
而通脹有重來的可能,市場在談論聯儲局可能在八月份開始討論縮小買債規模,銀根還是會很鬆,但不像眼下這麼鬆了,市場如何反應不是預見得到的,所以樂觀中要帶一分小心,增加投資屬穩健股票,沽出一些升幅已大獲利不錯的股票,小心駛得萬年船。
雖然疫症橫行一年多,但股市和樓市的升幅很大。看看美國,英國的樓市指數,近幾個月樓價有兩位數的升幅,就是香港,聽聽市場中資深房地產經紀的說法,近幾個月成交暢旺,樓價升幅也很顯著。
港股現在緊跟A股,A股不斷受到政策調控的影響,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暫時應忍一下手,調整一下投資組合,保守一點為好。
「七國集團批評中國」
七大工業國領袖在倫敦開會,會後發表一個公報,正式點名批評了中國,這是很罕見的,當然是美國牽頭,美國主導的,美國依然是西方國家的老大。
但公報並沒有制裁中國,也沒有要求中國從南海人工島撤離這樣的措詞,祇是口頭說說而已。中國在外交上低調地反駁也是必要和適當的,但中國也應該反思,這麼多重要國家都提出批評,今後應如何化解?
中國自我宣傳大國崛起,在國內說給本國百姓聽聽可以理解,但盡量不要向國外放大喇叭,你崛起別人是看到的,已經心生恐懼,再大聲宣傳,更會引起別國反感,援助落後國家,當然是好事,但也不要說成好像中國是在施捨,援外項目中國真的沒有私利嗎?自己的制度優越,就繼續做下去好了,盡量少向外宣傳為好,各國有各國的制度,可能都認為自己制度很好,你向它宣傳中國制度的優越,別人不一定接受,韜光養晦可能難以做到了,因為中國實力已經大至別人不能忽視了,但低調謙遜應該是做得到的。
重要的是中國要表現出沒有擴張野心,沒有侵略性,不對它國構成威脅,盡量用妥協和和解化解紛爭,在世界上樹立自己和平友善的形象。
總之,中國現在實力已經強大,外國也知道中國強大,我們就不必處處示強。舉個例,譬如釣魚台島,如果我們是每天派船去巡視,是否可減少為兩天一次,將來再減為一星期一次?如果我們每次派六艘船去,可否減少為四艘,將來再改為兩艘?這一類事雙方都在比併的,你巡航多,日本人也被逼要增加,你船多了,對方也要增加船,形勢日益緊張,假定我們並沒有計劃要佔領該島,讓形勢緊張沒有必要,祇有讓美國得益。
「人口老化危機」
中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實行一孩政策,搬出了馬爾薩斯人口論。馬爾薩斯在1798年發表了人口增長的理論,他認為人口以幾何級數增加,而農業產量以算術級數增長,所以如不控制生育,會產生大飢荒。
馬爾薩斯的理論建立於當時的生產方式及技術水平,當時也沒有避孕技術,祇能說在那個年代,這理論是有道理的,後來人類發明了避孕技術,生產水平也大大提高,這個理論顯然過時了。
今天人類面臨的問題不是人口過剩,而是人口萎縮和老化。剛看到一個日本的數字,有調查發現日本女性有大約20%選擇不結婚,結婚的女性中有40%選擇不生孩子,也就是說日本有一半女性是選擇不生孩子的。同樣情形也在南韓,現在可能加進了中國,香港不知有沒有這樣數據?可能也差不多。生活壓力大,養大孩子開支太大,可能是原因之一。我覺得最大原因可能是女性跟男性一樣接受良好教育,有工作能力,有自己事業和興趣,不願在家生孩子帶孩子,香港容易請到家庭傭工,也許情形還好一些,日本,南韓家務都是要兩夫婦自己做的,不願生孩子很自然。
西歐,美國這種情形似乎比日本好一些,可能同宗教有關。有些宗教的教規是不准墮胎的,雖然現已不是那麼嚴緊,但傳統上女性應該生育觀念可能比較強些。非洲,拉美,生育率很高,除了宗教以外,可能避孕的知識及藥物不普及,那些地區生育率高,死亡率也高,但人口還是在增加的。
日本現在開始輸入外勞,外國到日本受到良好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入籍也很寬鬆,用這樣的方法補充勞動力。
世界是不停在變,而且似乎越變越快,農業社會三千年中社會變化很小,很慢,工業化以後社會變化很快。
現代科技更發達,新技術,新的模式快速出現,社會也跟着變化,變得更快,是不是一定越變越好?就見仁見智了。
「中美關係」
特朗普下台以後,似乎聳動的突發新聞少了,特朗普還在不斷對中國攻擊。最近的新說法是要中國為新冠病爆發賠償全世界78萬億美元,祇不過他現在一介平民,上不了報紙頭條了。
拜登延續美國打壓中國的政策,但是投鼠忌器,所有政策要最少限度傷害美國自身經濟利益。
現在中美之間有十分巨大的共同的經濟利益,雙邊的貨物貿易量去年大約達到7000億美元,利益有關的商家和個人難以計量。而美國企業在中國有龐大投資,而且從中取得重大利益,美國政府是不敢也不能阻礙本國企業和中國企業的關聯業務的。雖然中美關係看起來很糟糕,但美國貿易代表和商務部長都跟中國的相同等級官員視像對話,而事後都表示溝通有益有效。非常明顯,美國政府處理對華關係時政治和經濟是分開的,政治上拉攏盟國抹黑中國,中國則表示要以親善形象展開外交。
美國已經沒有手段實質傷害到中國,區區5年中撥款2000億,跟中國競爭高科技,撥款1.8萬億搞美國國內基建,都跟中國利益沒有直接關係,中國可能還可以做多一點生意,戰爭已經不再是大國擴張勢力的手段,就是利用台灣問題為中國製造麻煩,美國政府同時也在說要保持台海和平。
所以現在的中美關係正處於微妙轉變中,表面似乎事事針對中國,實質都是不痛不癢的話題,中美關係表面緊張,實質關係在緩和中。
中國依然是保持不對抗,不衝突的立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通過教育的普及及提升,中國人的素質在提高,中國人大概是今天世界上最勤力,最想發財致富追求成功的一群人,所代表的力量和創造性是無可匹敵的,經濟繼續高速發展十年是可以期望的,待整個的社會富裕走來,再下一代是否仍是這麼刻苦,勤奮,要將來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