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七月 2021

雜談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雜談」及「回應網友 – 杰克」。

        「再談整頓調控」

        有消息說前晚 (7月28日) 方星海約談了國際大的投行,向它們表示整頓祇針對不合規的教育輔導機構,不及其於,今天港股就反彈了700點,可能中央主管金融投資的領導人,也明白近期的粗暴方式進行的整頓嚇怕了外資,其實也嚇怕了中資,哪有一個成熟的大國這麼管理市場的?看看美國聯儲局,對市場預期的管理多麼小心?每個字都仔細斟酌,等市場明白,有準備了才採取行動。事實上美英歐日的政府,祇管經濟的大政策,關心的是就業,通漲,貨幣供應,極少介入個別行業的經濟活動。中國政府則不是,時時有新規,樣樣要管,而且不計後果,自以為是就是!

        最近滴滴租車美國上市,監管部門勃然大怒,立刻開刀立威。事實上滴滴赴美上市也有政府部門同意的,不能怪滴滴全錯,而粗暴的方式引至上市後股價大跌幾十個百分點,結果是中國公司赴納斯達克上市的信用受到很大打擊,假如小心一點,祇懲罰公司主管的某幾個人,譬如吊銷他們的專業牌照,事情影響不至這麼大,現在美國相關部門抓住這一機會提出「外國公司赴納斯達克上市申報準則」,又通過了「外國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必需披露本國監管的風險」。

        外資不敢再買納斯達克上市的中資股,中資股也不敢去,這是一條重要的獲得資本的大水喉,現在斷掉了,監管的人不考慮這後果的嗎?不能用其它方式處理嗎?

        至於說國家安全,情報洩漏,我想像不出滴滴掌握多少重要資訊?現在又不是戰爭狀態,滴滴有美國情報,部門不知道的重要資訊嗎?

        對科網股反壟斷調查也許是必要的,但應說明什麼目的?針對什麼問題?何時解決?何時停止?市場害怕不明朗,政府部份人隨性做事,自以為是,事情不交待清楚,引起市場恐慌。

        如果政府樣樣管,又是以這麼粗暴,不計後果的方式管,中國經濟發展將嚴重受損。

  

回應網友 – 杰克

        杰克:謝謝你7月29日的留言。

        我將你的留言也貼出來。

        我們辯論的問題是無解的,可能大家都對了一半,都有道理,但完美社會是不存的,完全公平的社會也是不存在的,絕對權力的領導人的人以大眾名義想去實踐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歷史上都是以悲劇告終。

                                                        祝

                                好!

                                                        DPZ

 

網友杰克的回應

老師:
我有另一個看法。暫且不論中央管東管西對不對。我只提一個過去的例子。當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嚴守市場經濟原則(入市救市除外),任由樓價下跌,任由銀行收回供款人的抵押單位,結果,香港內傷了七年。新加坡面對同樣情況,但新加坡要求銀行向業主提供再融資,延長還款期,和供款人共渡時艱。結果,新加坡受的傷害遠比香港少,而其經濟復甦的步伐亦較香港快數年。
至於社會底層勞工,在議價實力不對等的情況下,被大機構剝削,也不是簡單的東家不打打西家的情況。香港未有最低工資時,一般侍應的時薪只是15至20元。這種情況在香港已發生多年,只是社會上層人士習以為常,不多理會。
治大國如烹小鮮,聽國內朋友所述,政府已向多間大機構商討家庭友善安排,以上下班時間和學校或托兒所時間對接,方便上班人士照顧子女。這樣細心的政府,不是香港政府可以比較的。我們香港中產家庭,每天就為子女照料而煩腦,沒家傭的就更大問題,所以新一代連生孩子也放棄了!
我再舉一例,就是股票交收安排。根據國際標準,T+1或T+2是常態,而且錢貨是交易後才安排的,其間為了管理交收風險,十分複雜的按金計算方式應運而生,而背後由結算所到經紀,再由經紀到其客戶,一層一層,千絲萬縷,極其繁瑣,一有什麼大事,交收風險極大。不過,中國是以一戶一碼,結算所直接有投資者的資料,交收以前端監控,即有錢才可買,有貨才可賣,交收風險近乎零。這一個設計,是在朱鎔基年代已經有初形,而且成功發展至今天的模樣。這個曾經被歐美批評有違國際標準的交收制度,經過多年的驗證,不但證明是成功的,而且省時省力。
總結一句,中國政府有時做事,其政策目標是很遠的,一般人未必看很清楚。有時,我們只能”信”。

雜談

        「全民富裕」

        再過14年,也就是2035年,或者再推遲十年,要達到「全民富裕」這樣一願景,在中央領導人講話及一些文件中已見提及,當然願望是好的,不知具體有什麼政策?

        「美團」送貨員工資太低,福利太差,缺乏保障 (保險不足?) 是政府正式提出批評,「美團」已表示會跟進,這樣的事政府也要管,不知是否跟「全民富裕」的願景有關?這種事祇是一家公司內部的勞資問題,送貨員不滿意自己會離職,離職的人太多,「美團」自然要加工資,加福利,不需政府管。我早前Blog中專門提及「美團」,送餐成本高昂,能否盈利成疑,政府還介入,要求提高送貨員福利,如果美團做不下去,關門了事,那麼多送貨員豈不是要失業?愛他變成害他。

        政府不應管太多事,看到私營企業壯大也不應緊張地去管控,這些私企它要遵守法律,出發點祇是為了利潤,不會造成政治問題,過份監管影響了它們再投資的積極性,經營的積極性。

        也不是說政府部門不能管,但在出招之前要做好諮詢,讓市場有準備,能不管的就不管,要讓中國有真正的市場經濟,祇有經濟發達了,整體富裕了,自然也就成了富裕社會,太多政策祇會扭曲市場。

雜談

        「中央監管風險」

        昨天恒指跌去1100點,主因是中央加強監管各類教育股及網絡股。

        關於教育,中央指示要減少中小學生課外作業,要減少中小學生校外補習。據說資本,包括外國資本光是去年一年投入中國課外培訓機構的資金就達一千億元。中央的意圖很清晰,學生的輔導培訓不能當作一門牟利的生意來做,而且學生學習負擔太重,影響他們身心健康,快樂童年都失去了。我不知道課外培訓究竟是哪一程度最好?將來課外的興趣班,音樂,跳舞,繪畫,遊戲大概還是允許的,但語文,數學一類的補習將受很大限制,中央管的非常多,外國也有教育機構上市,甚至打正大學旗號,但市場規律在起作用,質素差的自然少人去讀,政府不用管太多。

        至於網絡股,中央網絡辦出台政策,要網絡公司自查數據安全,公平競爭,不損害消費者利益,不知結果如何?自查的話就是要寫一份報告,自我拴討一下過去的不足,現在已經改進,可能要幾個月時間,但電商的運作基本上不會築新的壁壘,電商現在對中國經濟太重要了,但政府動不動就出台嚴厲政策,禁止房地產加價,禁止這樣,禁止那樣,出發點可能是好的,要建立一個理想社會,但政府干預經濟過份,總是不對的。國企已經是效率低下,沒有活力,現在要把民企也綁起來,管這管那,對發展經濟是很不利的,希望主政的人尊重市場,不要將自已理想化的觀念強加於市場。

回應網友 – Brian Yeung

        Brian Yeung:謝謝你7月24日留言。

        我去年12月跟今年初,介紹過中鋁跟江西銅,當時因COVID影響全球經濟下滑,鋁,銅價格下滑,但美元走低,疫情出現疫苗有了轉機,結果兩公司都成倍上漲,但這是週期股,不宜長揸,有滿意利潤就應該離場,這是一種投資的方法。

        二月份我又介紹中海油,中海油股價在9元徘徊,但突然美國政府宣佈將它列入制裁黑名單,大概有三百多億美元美國資本必需沽出,市價跌至略低於7元/股,但中海油並不依靠美國技術,它的生產銷售也不在美國,美國制裁對它業務沒有影響,7元左右買入,9元沽出,賺得也很好。市場上常有這樣的情形,出現突發一個事件令股價大跌,該股如果有規模的好公司,不妨分析一下令它下跌的理由,如果確信祇是暫時的,可以買入,更多的情形是要看清大方向。譬如清潔能源,電動汽車是經濟發展的新方向,我認為不應去投資新能源發電股,電價的定價權不在它們手上,發電股祇能有微利,應投資生產清潔能源的設備股,譬如信義光能 (968) 及贛鋒鋰業 (1772),清潔能源的儲電要用到大功率鋰電池,電動汽車是未來迅速發展的行業,但我的意見不要去投新成立的電動車公司,應投資在鋰業以及鋰電池。電動汽車製造競爭太厲害,而傳統車廠加入競爭,許多新公司是要被淘汰的,傳統車廠有造車經驗,有一切資源,最後,最關鍵的是它們有品牌。

        像信義光能,贛鋒鋰對,它們行業的長期前景看好,至少看五年吧?所以應該長揸,逢低就吸入,祇會買貴,不會買錯,假以時日賺錢的機會很大。

        還有一類股票是值得投資的,例如手袋名牌L.V.,它不單是賣手袋,它是奢侈品中最大品牌,還有酒,珠寶,化妝品,許多知名的品牌都在它的旗下。巴黎,倫敦交易所都有上市,編號LVMH,去看看它的走勢圖,似乎是祇升不跌的,很有趣的。世界越來越富裕,有錢人越來越多,奢侈品生意怎能不旺?

        嚕嚕嗦嗦講了一點,這祇是我的看法,跟各位分享。

                                                祝好!

                                                DP ZHANG

雜談

        「小心選擇網絡股」

        最近國內有一家最大的共享靚衫的網上公司宣佈停業,規規矩矩退回客戶的按金,正正派派停業了,它的概念是針對愛美女士,每月488元人民幣,任由女士們換衫,每天換新款式都可以,當然可能有一些細節,規定我們不清楚,概念就是這樣,聽上去是很吸引人的,女士們很多衣服穿過幾次就不穿了,豈不是浪費?彼此共享不是很好?

        但實行起來不是這麼簡單,客人穿過的衣服收回來要洗乾淨整理好,可以再像新衣一樣租出去,這一環節成本很高很高!衣服折舊又很快,洗過幾次怎麼都不像新的了,租不出去,真正的名牌靚款太貴,不貴的衣服客戶又不滿意,總之是做了多年,年年虧損,決定不做了,投資者豈非血本無歸?

        現在有些市值百億千億的公司,譬如美團,最近美國上市出事的滴滴租車,拼多多等等迄今都是在燒錢的,投資者買的祇是一個期望,沒有人保證它們的生意一定成功。在外國,包括香港有分公司的共用出租車UBER,也是做了多年仍在燒錢的。

        美團我曾經提及,它是網上送餐的,客戶叫到網上送餐當然都是快餐,PIZZA這一類食品,比較便宜的,要有速遞員去餐廳等候拿到食品才送給用戶,這要多高的成本?還有很多競爭者,大家鬥燒錢!最近看到UBER也在搶送餐服務,叫UBER EAT,而美團也有意加入共享租車業務,市場是一片亂鬥,祇有同行都倒了,祇有一家獨佔市場有定價的能力,才可望有利潤,這種情形可能永遠不會出現,所以這一類股票我是不敢碰的。

        祇有騰訊,阿里巴巴,京東,小米這幾家已經佔領一定市場,有穩定和增長的盈利,比較成熟的公司,才值得投資。

        並非所有「概念」都是可行的,投資者要小心選擇。

股市隨筆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股市隨筆」及「雜談」。

        「買債券一定賺錢嗎?」

        一般投資者都有一種想法,債券投資風險小,但賺得也小。股票投資風險大,但回報也高很多。投資的教科書上都這麼寫,而且有幾十年收益回報的曲線證明這一點,但是投資債券一定賺錢嗎?答案是不一定。

        譬如最多穩準的投資者買入的高息債券,在香港一般銀行的櫃檯上都有發售的,我查了五、六隻名氣比較響的債券基金,由大公司管理的,每月有派息5-8厘的基金,今年初至今,回報似有實無,多隻基金還是負回報,即是說雖收到了息,但單位基金價格下跌,今年半年以來,得不償失,雖然輕微,但回報是負數,還有相當出名的高息債券基金,五年總回報是負數,所以買債券或債券基金不是穩賺的,甚至最優質的AAA債券,像美國國債,價格浮動很大,實質利率很低,對散戶來說是不宜投資的,通常我們不會揸五年,十年,等債券到期贖回,即使有能力這麼做,微薄回報也被通漲吃掉了。

        如祇要追求3-4厘的穩定回報,香港人可以考慮揸中電 (002),港燈信托,比揸高息債券基金更穩準。

雜談

        「太空旅遊」

        英國的布蘭森,美國的貝索斯,都完成了太空旅遊,全程直播,造成全球矚目。美國有議員出來批評,說這是有錢人的玩意,造成碳排放批評兩人,這好像是很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那議員大概恨不能自己受到大眾如此矚目。

        布蘭森和貝索斯都是值得我們欣佩的人,他們有創新精神,勇敢探索,而且他們有知識,有管理能力,實行自己的創見,向自己設定的目標前進並成功達標,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就是靠這些先行者領路,一步一步實現的。

        單是空想家不行,充其量去寫科幻小說,單是冒險家也不行,沒有週密的佈置準備,冒然前行不但目標達不到,以身犯險也是很愚蠢的。

        所以有創新的想法而且有能力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去實現它,這個過程就充滿了發明創造和團隊合作的精神,社會才因此進步,這樣的人是值得讚頌的。

股市隨筆

        昨天港股跌了700多點,今天執筆時又跌了近200點,影響市場氣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是市場傳在香港上市的某大陸大地產公司財務陷入困境,傳該公司債務有問題已有兩、三年了,相信沒有網友會投資這家公司,這一次不知是否有人會救它或是否救得到?該公司老闆泡泡已吹得很大,但他應付財困的方法是將泡泡吹得更大,希望市場相信它,希望大至大到不可倒債主會救它,但它的債務深不見底,資金東挪西借難免有不合規的操作,問題更大。但一家地產公司倒閉不至於拖垮市場,留意觀察吧。其它的的壞消息有COVID重臨,美國政府提醒美國商界在香港的經營風險增加。

        COVID在英國歐洲,因為注射了疫苗放鬆防疫,確診大幅反彈,但都沒有病徵或病徵輕微。英國政府至今沒有修訂全面開放防疫措施,必有它的道理。英國接種疫苗人口已達8成,加上生過病的,所以幾乎全民都有免疫力,看多幾天就知道全民免疫是否行得通?或退一步,接受這疫症當成普通感冒那樣的風土病,「與疫症共存」?我的看法是樂觀的,英國不會再封城。

        美國政府關於香港營商環境的說法,香港美國商會第一個出來反駁,說香港現在很好,不建議美企離開香港,並且說政治不應介入經濟,明顯表示了對政府不滿。

        股市並沒有系統性的危機,調整一下是自然的。

雜談

        「美國制裁香港」

        美國最近宣佈了兩項進一步制裁香港的措施,一是制裁中聯辦七位副主任,凍結他們在美資產,不能獲美國簽證等等,這些措施是沒有實質影響的,那七位副主任可能在美國也沒有資產,也不打算赴美,明知無效為什麼還做呢?祇是一種姿態,發出一個信息,告訴中國我不喜歡你的香港政策,但中國一於不理。

        另一措施是美國國務院正式提醒美國商界,在香港營商的風險正在增加,這一招很陰險,對於已經在香港經營的美商,可能一點影響都沒有,外資公司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自己所在地的經營風險,何需政府來提醒它們?特別是經營跟大陸有關聯的生意,更是祇能在香港,沒有更好的選擇。國安法實施以後街頭暴力停止了,社會比較平靜,美資公司是安心的,但是對有意來港仍未來港的美國公司,政府的警告是有影響的,可能拖慢它們的進度。

        最近美國一位副國務卿要訪問亞洲,日本,南韓,蒙古,就是不包括北京,但又放出風聲,她是有時間在中國停留的,上次阿拉斯加高層會晤,雙方不歡而散,中方展示了強硬立場,都是經過計算的,楊潔箎的發言也不是隨口而出的,就是表明今後美國想與中國打交道必需平等相待,不能居高臨下,隨便提要求,隨便訓人。

        上次美國派出氣候大使克里赴中國遭到冷遇,這次美國副國務卿有點懇請中國接待的意思,我想中國也會抓住這個機會,恢復雙邊談判。俄羅斯普京都和拜登直接通話兩次,中國也不想關係搞得太糟,中國大概想營造壓力,讓美國收斂它的反華政策,作出實質的讓步,才會跟美國展開實質的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