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四月 2020
「特朗普陷入困境」
早幾個星期特朗普天天出來見記者,似乎白宮沒有了新聞發言人,但是談的題目是疫症,公共衛生,這是他知識很少,很不壇長的題目。記者會前他也不做功課,信口開河亂講一通,暴露了他無知而還要裝權威,被記者追問到啞口無言,而惱羞成怒。幕僚勸他少見記者,多說多錯,躲了兩天不甘寂寞又出來見記者了。翻炒中國要為全球疫情大流行負責,並要賠償。記者問他要中國賠多少?他說:很多很多,很大的數字!
疫情的源頭在那裡?其實並未曾確定過,美國自己的科學家都懷疑去年冬天流感死亡比平常年份多,可能死者中就有人是感染新冠病毒的,時間可能要追溯到今年一月初,甚至更早。
拿一件說不清楚的事來說,還煞有其事要中國賠償。要一個主權國家賠償,歷史上除非是戰勝國,才能強加賠償條款給戰敗國,否則是不可能的。政客極無聊,要博上鏡,博知名度,才會炒作這樣話題,轉移老百姓的視線。但資訊發達的今天,知識更普及的今天,老百姓不再那麼容易受騙,一而再,再而三,施展這種推卸責任的技倆,更容易被人看穿,搞到自己信用掃地,特朗普已經黔驢技窮,陷入困境了。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股市隨筆」及「雜談」。
「經濟現曙光」
這一次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勢頭兇猛,全世界經濟似乎被按下了「暫停鍵」,消費需求突然大幅收縮,生產活動也停頓。最奇怪是國際交往也停頓,市場根本不知道應如何評估經濟,更不知道應如何評估個別公司的價值,股市大跌,暴上暴落原因在此。現在人心漸漸安定下來,對疫症的了解也比較多,總體形勢穩定下來。中國,南韓,台灣,香港疫情都受控,日本也不算太差,經濟正在重新啟動,而且東亞國家普遍儲蓄率高,消費恢復應該很快。
美歐雖經歷了大疫情,但相比較下他們可能有免疫力的人更多,開放禁足令以後,不見得會出現更嚴重的疫情。
美國失業人數超過2200萬,聽起來很恐怖,基本上都是暫時失業,禁足令一除,餐廳,娛樂,旅遊 (國內),各種服務業可能都會聘返舊職工,所以最糟糕的時間可能已過去,各行各業都會漸漸復甦。我覺得應小心美歐日的銀行股,這次疫情對它們股價打擊不算太大,但如果全世界零利率,甚至負利率,央行還買企業債,垃圾債,不知銀行怎麼做生意,怎麼賺錢?
「解禁防疫措施」
在疫情受控時,放開禁令,變得十分重要。相關禁令嚴重影響人的自由流動,嚴重影響經濟,不單止香港內部要放開禁足令,對外亦要開放。譬如首先開放防疫做得好的城市,深圳,上海,台北等,祇要當地發出健康證,就可以去對方城市,免隔離,中國大陸已做到這一步。
這個病看起來我們要接受跟它共存一段時間 (直至疫苗出現),開放過程中出現零星感染不足為奇,祇要我們做足戴口罩,勤洗手,傳染率如低於1,就不需要害怕。
防疫尚未結束,反修例抗爭似乎又要捲土重來,市民有不滿,經過百萬人上街示威,相信當政者已經明白。至於社會一些深層次矛盾,政府清楚表明會逐步處理。譬如房屋問題,譬如結婚難,育兒難,市民應給時間去讓政府處理。
現在的抗爭,提出的目標都是不現實的。香港怎麼獨立?光復去哪裡?表達不滿跟要顛覆現在的體制是兩回事,市民,特別是年青人應該分辨清楚,已經表達過不滿就夠了,無休無止搞亂了香港,受苦的是香港人。現在有外部勢力,有內部別有用心的人,處心積累煽動年青人,年青人應分辨是非,不要被人利用,不要去做想顛覆現體制的事,根本沒有其它選擇,保持社會安寧很重要。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雜談 (1 及 2 )」。
「禁足令是否應盡早放開?」
香港抗疫如果從一月尾算起已經三個月了,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付出的代價不僅是經濟的損失,也包括失去了部份的自由,但生命最寶貴,已經付出的代價都是值得的,政府的應對也應該獲得肯定,醫務人員及防疫人員付出的努力更應獲得高度讚賞。
在香港眼下,很明顯疫情已經受控,本地的傳染鏈也基本斷了,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知道如何對抗疫症的方法,戴口罩,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已經可以令傳染率跌至低於1,而且我們有了快速有效的試劑,懂得隔離病人,追蹤源頭一系列的方法,所以盡快讓社會恢復正常運作是非常必要的了,可以開放而不開放,很多措施就變成擾民的措施了。
中國各地開放,武漢也開放了,但仍抓緊戴口罩,少接觸,警覺疫情爆發,也未見任何地方有所謂第二波的爆發。大陸的經驗香港可以學,公務員應該盡快正常返工,餐廳應該重開,禁聚令應該放鬆,譬如20人,就減少擾民。
紐約州隨機檢查了2000人新型肺炎抗體,結果發現14%的人已有抗體,就是說14%的人都得過這病,他們中可能有人有病徵,但都不嚴重,至少沒進醫院,自己不知道染到此病。以此比例計,紐約州得病的人可能高達270萬,比現在確診的人要多得多。香港也可以隨機的找志願者做做抗體測試,這些數據可能對未來的防疫政策的制定是有用的。
「期油風暴中的中國受害者」
這幾天很多報導,中國銀行有一投資產品叫「原油寶」在這次4月20日期油風暴中輸了大約300億人民幣,客戶本金輸完不算,還要被銀行追差價。
中國因為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外幣戶口也不能自由匯出匯入,所以普通投資者不能買賣期油,銀行就開了這樣的平台,投資者祇要開戶,存入保證金,銀行接受投資者指示代為買賣期油,保證金是100% (沒有孖展),虧80%就斬倉,這個設計可說合理。但期油大跌的時候,中國的投資者都在睡覺,一覺醒來發現大賠!
我們當然不去討論細節,最令我驚訝的是:這麼大的戶口,牽涉幾百億金額,應該有四、五個人的有豐富炒期油經驗的操盤人在主理的,是不是4月20日期油轉倉那麼重要的時刻他們都在睡覺?他們應該清楚知道自己的大盤中好倉有多少?當天交易的幾小時中油價是逐級下跌的,他們應有機會平倉止蝕,其它中資大銀行也有類似戶口,但都沒發生這樣嚴重的虧損,中銀用人不淑,管理有問題,可能才是最大問題!
【市場「必賺」的陷阱】
最近市場上有兩件事是很有趣的,一件是匯豐停止派息,香港一些投資者沸沸揚揚要告匯豐,其中原來有一段故事。匯豐派息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當股價下跌到50元,甚至50元以下時股息更高,市面上有一些開班教投資的專家,就教投資者,以自己資產 (例如自住的物業) 抵押給銀行,能借多少就借多少,借來的錢買匯豐,而匯豐派息遠高過銀行借款利息,就可以穩收息差,所謂「必賺」,這種投資課程聽說是收費的,貴至2萬港元一堂,所以有一批人信了真的照做,結果人算不如天算,匯豐停止派息,這些人蝕了銀行利息,還要沽匯豐還貸款,股價上又損失,「必賺」的投資結果輸了很多。
另一件事就是五月期油跌至負37美元/桶,當沙特宣佈油價30元/桶時,大家都驚奇油價這麼便宜?當油價跌至20元/桶時,很多人買入期油,適逢OPEC+1宣佈大規模減產,更多人相信油價「必升」,加入買入行列,這些人沒有冷靜想想,如果油價「必升」,那麼是什麼人在沽出給他們呢?結果發生了4月20日油市的大挾倉,所以投資市場上不能太自信,不能跟風。
「貼錢賣油?」
德州原油五月期貨在美國時間20日的交易中出現了歷史上未曾見過的瘋狂下跌,收盤價是 -37美元/桶,也就是沽油的人要每桶倒貼37美元給買家,看起來絕不可能的事竟然真的發生了。
市場的理由是交割德州油的地方,所有儲油設施都已儲滿油,手上有購入油合約的持有看漲的投資者 (投機者?) 沒有辦法接貨,忍痛倒貼錢平倉,造成這樣局面。我覺得這不是一個供求問題,也不是儲油空間夠不夠的問題,說穿了是油市的超級大戶在挾好倉。
當沙特宣佈30美元/桶賣油的時候,市場都吃驚,怎麼油價可以跌得這麼低?接着油價在波動中繼續下跌,跌到20美元/桶。這時候石油市場中很多散戶,甚至是從未涉足油市的投機者,認為千載難逢的機會來臨,油價一定快速反彈,紛紛買入期油,而接着油組和俄羅斯在美國撮合下宣佈達成了減產協議,而且減產量非常大,此時更多人確信油價會漲,此時石油期貨市場側向了一邊,散戶也許還有略具規模的油商一面倒的買入期油,但油市中的大莊家,超級大戶,是清楚供求情況的,清楚油已多到無處可存,趁機發動了一次大挾倉。期油買賣跟黃金期貨一樣,通常有十倍槓桿,甚至更高,買入好倉的散戶,中戶,甚至普通大戶,在油價大跌的時候,絕大部份的人是守不住的,你想轉倉到六月就先要補一大筆按金,補不出來就被斬倉了,其實跟有沒有地方存放沒有關係,祇是期油市場中一場金融巨浪。
油市大鱷賺到盤滿缽滿,這種市場中散戶嚴重偏向一邊的情形也非經常出現的,就是大鱷吃人的好機會。
「香港是否應放寬禁聚令?」
香港對疫情的控制是不錯的,政府當然處理得不錯,老百姓也乖,在馬路上看看百分百人人戴口罩,當然病毒傳不開了,雖有過一些源頭不明的個案,但那些源頭也自行消失了,所以昨天達到零確診。
這個病不時冒出一些確診是不出奇的,但不能永久禁聚下去啊!這是有高昂的經濟成本的,政府應該考慮一步步放開禁聚,禁足令,如有疑似病例,立刻做檢測,一發現確診立刻跟蹤,祇要醫療系統能從容應付,出現少量病例,也是必須要接受的風險,如果人人警覺,做好防護,傳染率低於1,發生一些個案不必太緊張。
防疫跟我們付出的社會成本應該適度平衡,就怕公務員明哲保身,無人肯擔責任,再拖延生活正常化的步驟。禁足令禁聚令在疫情嚴重時是必要的,但疫情受控就應啟動生活正常化,重新恢復正常生活和消費,經濟要啟動,大家生活也可以愉快一些。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雜談 (1 及 2)」。
「美國印鈔全球埋單 ( 2 )」
想想這個題目還有一些話可以說說。譬如我們香港,鈔票不是金管局發的,有三家核准的有資格的銀行可以發鈔,就是匯豐,渣打跟中國銀行,銀行可以發鈔?不是發達了嗎?香港的制度很特別,可能全球也祇有香港是這樣的制度,規定是你要發鈔,就要向金管局存入等值的美元,也就是說港幣的發行是很嚴謹的,港元的價值是政府有等量的美元擔保的,任何人可以隨時用港元以聯系匯率買入美元。這一次2700億港元防疫,基金也是真金白銀從政府儲備中撥出的,不是印出來的。
美國發鈔,全球替它埋單,理論上主權國家都有權發行貨幣。中國也相當嚴謹,政府開支大了,講明是增加赤字,一般國家的經濟,每年都會有一點增長,GDP大了,對流通貨幣的總量需求也會上升,所以政府增發一些貨幣,幫補開支,不會引發通脹,一般認為合理可持續的政府赤字不應超過3,中國的指標也是3,中國社會儲蓄水平高,現在還可以用降准來釋放資金,沒有到做QE那一步,外國人拼命唱衰中國,說債務水平高,其實比較起來,中國的財政健全可能在全世界大國中是第一位。
歐羅是歐盟的貨幣,所有成員國都將發行貨幣的權力交給了歐洲央行,各國央行不能發鈔,所以才產生了2011年歐豬債券危機。當年希臘財政一團糟,還不出債,它又沒有印鈔權,引發了危機。歐盟逼它緊縮開支,削福利,最後還是歐盟央行買入希臘國債,解決了燃眉之急。其實歐豬各國至今沒有解決問題,都靠央行買它們的國債過日子。
像歐盟,日本這樣的大國,央行印鈔,至少有本國中產埋單,能撐多久就撐多久,繼續撐下去,從傳統經濟學來看,總有爆煲的一天,就是惡性通脹來臨,誰都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
小國經濟體小,統治者歛財,大發鈔票,遠的例子是津巴布韋,本幣沒人要,央行信用破產。近的是委內瑞拉,也是一樣情形,市場上流通的是美元,歐元,通脹驚人,外幣代替本幣流通後,通脹反而漸漸舒緩,因為政府不印鈔了,也沒法用這手段壓榨老百姓。美元的霸權地位被美國濫用,美元的地位也會漸漸削弱。
「疫情改變世界?全球化停頓?」
最近有一熱門話題,就是疫情改變了世界各國,彼此關閉,各自自掃門前雪,全球化進程將會逆轉,甚至有美國和日本的經濟評論員,鼓吹政府出面,幫助外遷的工廠遷回本國。
發生了這麼大的疫情是現在活着的人一生都未見過的,各國紛紛閉關,而且為爭奪醫療資源爭鬥,為生產鏈的斷裂彼此埋怨,在這樣情形下,出現上述的評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認為全球經濟一體化,所謂「地球村」的概念不會改變,疫情過後也不會出現生產鏈大轉換的情形。
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概念是在運輸成本大幅下降,交通聯絡空前快捷,以及通訊快捷的前提下出現的,從生產和資本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核心的一個因素就是資本和產業向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一種新的國際合作的形態轉移,資本要追求利潤最大化,一定會尋找效益最高的生產要素的配合,核心就是最佳的勞動力和資源的配置,這個過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至今天從未停過,中國也因此從一窮二白的國家成了制造業大國,隨着中國的進步以及資本積累,低附加值的工業會從中國移向次發達國家,這個過程是不會停下來的。
日美有人提出要將工業自中國遷出,我看祇是說說而已,做不到的,疫情過後世界經濟遲早會復原。美國是全民就業,日本是勞動力嚴重不足,生產線遷回日美根本是不可能的。至於生產鏈中的核心技術,高端技術,美、日、歐先進企業從來都是緊緊握在手中,沒有放鬆過的,許多最尖端的產品或零部件,生產線還在它們本國。
所以疫情過後,全世界的生產鏈應該沒有大改變,而中國會加入發達國家的行列,開始輸出資本,轉移低端,低附加值的生產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同時提高對國際資源分配的話事權。
中國對東南亞的經濟影響力已經非常大,去年中國對東盟的進出口額超過9000億美元!中國對非洲的影響力也非常大。中美貿易協議後,中國從美國進口會大增,今年首三個月從美國進口額已達2500億美元,中國現在戒驕戒燥,又放低了身段,好像歷史上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那樣,再過十年,中美之間不知誰能制裁誰?
世界各國和平共處是一種理想境地,但現實可能是爭鬥不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