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 1 )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雜談 ( 1 及 2 )」。
「林鄭的施政報告」
今天重新貼上我10月9日寫的「對林鄭施政報告的期望」一文,比較一下林鄭昨天的講話。
林鄭一開始就提出了居住問題成了民怨大的一個原因,也提出了一套解決的方法。她說了一句:政府以後要幫助民眾解決住屋問題,「令每一個年輕人,每一個家庭都不必為居住問題費煞思量」,當然是看到了香港樓價太貴,基層的年輕人租樓都租不起,惶論成家生孩子?整個計劃現在祇有粗線條,缺乏細節,相信政府會誠心去做。
其次林鄭談到了幫助幼兒培養,資助小學生開學費用,方向也對,祇是細眉細眼,資助金額太少,有點令人失望。
至於最低工資她完全沒有提及,天天在講要舒緩貧富不均,怎麼不提提高最低工資?最低工資是社會財富分配的壓艙石,祇有最低工資提高了,各種低收入工作的工資才能提高,當然要花五年、十年時間讓最低工資增幅大於通脹增幅,才能減少貧富差距,最低工資增加有很大的促進消費的作用,富人財富增加了,他不一定增加消費,較窮的人收入增加了,他一定增加消費,百業興旺,也能支持較高的工資水平。
平等公義要體現在收入分配,政府在現在這個時段政策應向低收入的勞工階層傾斜,不要祇說不做,民怨高漲如何去疏導?
更有消息傳出最低工資可升高也可降低,當前經濟不好應調低最低工資,窮人口中可憐的口糧還要去搶?香港目前的困難要政府和中產一起來承擔,最低收入的那一群放過他們吧!
重貼10月9日網誌
「對林鄭施政報告的期望」
10月16日林鄭就要發表政府年度施政報告了,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告訴香港市民它將要怎麼做,惠及普羅市民,實質地改善民生。
以往零零星星的派糖是沒有用的,受惠的也很快忘記了,生活苦的依然苦。
期望政府做幾件事,切實改善民生,給底層低收入群有成家養家的期望。
-
打破以往諸多的舊規舊矩,大量起樓,已在發展商手中的農地,讓他們補地價發展,並訂下開工完工的期限,發展商手中大約有 (100,000,000) 一億方呎農地,如果地積比六倍,就可以有6億方呎樓面,每單位600呎,就可以起十萬套樓,如果建十幾廿層的樓,那道路花園都可以建得很漂亮。
此外,政府可大規模收農地,起公屋及居屋,政府報告中甚至可提到一些具體數字,大幅增加原訂公屋及居屋的建造數目,並預告可以大幅降低入住公屋的年齡限制,祇要已婚,收入在一條標準線下,均可短暫等候以後分到公屋,相信可以大幅舒緩民怨。
現在有人建議給正在申請公屋但仍等不到的合資格人士租金津貼,這是很好的派錢辨法,可以立即舒緩民困,絕對會受到歡迎。
-
另一個重要措施是提高最低工資,幾十年香港經濟繁榮,但基層的勞工收入增長很少,是今日民怨深的一個重要原因,原因可能很複雜,譬如二十年中的士司機收入增加很少,因為肯接受這樣工作條件的司機依然很多,但如果最低工資有較大上升,所有行業的低層收入都會上升,包括的士司機,政府應設計一個最低工資的決定程序,除了勞資雙方,政府要參預其中,並主導最低工資加幅,未來幾年讓最低工資加幅高於通脹,也是舒緩貧富懸殊的一種手段。
-
推行幼兒教育津貼,現在的幼兒教育已貴到一般年青夫婦負擔不了的程度,政府津貼幼兒園學位的方法條件太複雜,很多幼兒園寧可不領,自己招生,政府的津貼形同虛設,幼兒園很多,不像大學,政府管不了那麼多家幼兒園,幼兒教育津貼直接發給適齡孩子的家長,每年每人幾千元,由家長決定選什麼學校,政府可以減少很多行政工作,年輕夫婦會很高興,這筆錢金額可能不少,但不是白費的,年青夫婦的消費一定會增加,帶旺百業。
是時候了,民眾的怨憤很強烈,政府抱住四萬多億所為何來?
外匯基金投資收益應全歸政府作日常開支用 (我已講了十年了),政府開支如有幾百億赤字也沒關係,有龐大儲備,發債一點問題都沒有,二十年以後再來拴討都來得及。
為老百姓做實事,不是小恩小惠,老百姓會記住的,香港是有條件再次繁榮的!
謝謝張先生
完全支持"平等公義要體現在收入分配,政府在現在這個時段政策應向低收入的勞工階層傾斜。" 老師說得太好了!
除了維持社會公義和穩定, 老師特別說到要點"最低工資增加有很大的促進消費的作用,富人財富增加了,他不一定增加消費,較窮的人收入增加了,他一定增加消費,百業興旺,也能支持較高的工資水平。"
行雲流水:香港輸出革命
猶記得,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前說過一番話令人發聾振聵:「有些吃飽了沒事幹的外國人,對我們的事情指手畫腳。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飢餓和貧困,三不去折騰你們,還有甚麼好說的。」時維○九年,已是十年前的事,中國至今不僅沒有輸出革命和貧困,反而帶給外國龐大經濟利益。無人料到,輸出革命的竟然是小小的香港!
西班牙法庭日前重判九名加泰獨派地方領袖,激起當地年輕人怒火,獨派號召「加泰變香港」,暴亂一發不可收拾。於是乎,港人熟悉的一幕在西班牙上演:巴塞隆拿機場遭堵塞,暴徒到處佔路和縱火,警察發射催淚彈、海綿彈驅散,演變成流血衝突,數以萬計的旅客動彈不得。
英國同樣自身難保。激進環保組織「反抗滅絕」本月初開始在全球多個城市發起暴力抗議,示威者堵塞道路、圍堵重要公共設施,倫敦深陷泥沼之中,不得安寧。似曾相識的是,英國警方日前引用《1986年公共秩序法》,宣布倫敦全市禁止相關抗議,違者即捕,至今已拘捕逾一千四百人,被示威者批評為濫暴。當港府頒布禁蒙面法的時候,末代港督肥彭不是說港府瘋狂嗎?現在又如何看待倫敦的做法呢?
這就是西方國家之虛偽,只許自己放火,不許別人點燈。本港警方止暴制亂之克制,放諸全世界,沒有一個西方國家做得到,然而這些偽善政客為了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含血噴人,瘋狂抹黑,左一句濫用暴力,右一句違反人權,唯恐天下不亂。現在好了,剃人頭者人亦剃其頭,報應來得既快且急,被歐美推許為有資格攞諾貝爾和平獎的香港暴徒及其「革命」手法,一一輸出到西方國家,遲早如傳染病般傳染開去,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幸免。
還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心水清,直指反修例暴亂的主事者意在羞辱港府和奪權,五大訴求無一可以妥協,為香港感到悲哀。新加坡幾乎是最早對香港發出旅警的國家,該國一直對香港亂局引以為戒,李顯龍深明一旦新加坡走上香港暴亂之路,新加坡就玩完了。從當地媒體無一支持香港暴亂,說明人家成功非僥倖,由國民教育到政治管控都做得非常成功。
一個社會要富裕繁榮,絕對不能沾上政治病,香港偏偏要自毀長城,怎能不叫人感到深深的悲哀。新加坡最羨煞旁人的房屋政策,最初也是學習香港的,如今青出於藍,各方面早已優於香港。當然,新加坡表面上左右逢源,骨子裏還是親美,此所以,一個沒有遊行集會自由和容不下異議聲音的國家,卻沒有被歐美指摘為「暴政」。
時事評論員 李信餘
說得好"即使特區不停更換領導班子也沒用,外國勢力照樣可以興風作浪,如果神州大地逐漸對外開放,反對力量很可能也會步步進逼,想保政權穩定,只能以戰止戰。這可能是一場為期數十年的鬥爭,不少工作須得由今天做起。"
橫眉冷看:以戰止戰 對付外力
善戰者要懂得觀形勢,有時攻容易,有時守容易,當防守比進攻困難,敵來攻我,便不一定要全軍固守,大可分兵一路,直取對方都城。彼方權衡輕重,便可能同意兩下罷兵,這就叫不守而守。
事實上,近年社會風潮流行「打大佬」,反對派易為,執政者難當,誰在台上,誰就容易受靶。綜觀全球,不少地區都有這等現象,當政者想坐穩江山,便得早為之計。
香港回歸祖國後,就成了一個「難守」的城市,反中亂港勢力層層進逼,京港政府節節敗退,獅子山下幾乎成了無法管治的地區。歷任特首上任初期都擁有高民望,但在外國勢力加反對派傳媒合力圍攻下,每一個離開時都是焦頭爛額,有些是因管治能力不濟,有些卻是給人刻意「唱衰」的。
即使特區不停更換領導班子也沒用,外國勢力照樣可以興風作浪,如果神州大地逐漸對外開放,反對力量很可能也會步步進逼,想保政權穩定,只能以戰止戰。這可能是一場為期數十年的鬥爭,不少工作須得由今天做起。
外力容易在香港煽動反對風潮,我們一樣可以在美、英等地鼓動反建制力量,現在正逢天運加持,你大可乘勢為之。俄羅斯總統普京是知機者,由精英主導的美國政權連同多國盟友長期逼迫莫斯科,傳聞普京就是懂得反守為攻,也在美國煽動起反建制浪潮,使傳統精英陣營潰敗。美國人選了個像瘋子般的特朗普當總統,他上台之後自行拆毀長城,反俄聯盟便逐漸出現裂痕。
美國的德州、加州,英國的蘇格蘭,他們都曾有要求獨立的聲音。北京大可以花錢、花時間,在當地蓄積反建制的輿論力量。弄好了便將武器蓄而不發,然後警告美、英,如果你們要把香港弄得不安寧,我同樣有能力讓貴國過不上安樂日子,不想兩敗俱傷的話,我們一起收手如何?
大學講師 陳偉強
中美新冷戰料會為時幾十年,香港受美國攻擊的潛在危機也就會持續幾十年。香港不能不重新思考在中國和世界之中的定位,重新規劃本身的發展方向與戰略。窮則變,變則通,變便是把從英國承繼而來的體制、制度、政策,以至人事進行反殖民地化,以及應對世界新挑戰的檢討、調整。
去美國化的一帶一路戰略,是香港最佳選擇。
坦言集:香港變則通
經過反對修訂《逃犯條例》一役,香港不可能一切依舊。
這役是顏色革命,表明了美國在新冷戰下對付香港。一九五○年韓戰,美國制裁中國內地,只是封鎖了香港與內地的邊境,香港本身不受影響,反因韓戰而從美國軍需生產和美軍休假旅遊而得益。但主要的因素是,當時香港還屬英國殖民地,英美雖是軍事聯盟,但英國考慮到本身的利益,以及與中國政府的關係,在香港幾乎是把美國實施的封鎖網開一面,中國政府也從食物等方面保證了香港的供應。中英美三方並沒有在香港決鬥,而是有所妥協和協調。
新冷戰下亦與舊冷戰相同,中美對立。但舊冷戰美國的主要敵人是蘇聯,而非中國,當時甚至聯華來對付蘇聯。新冷戰是美國以中國為主要敵人,也沒有英國在香港作緩衝。中美之爭必然殃及香港,除非香港變成美國殖民地,但若如此,中美早已開戰了。香港是中國對外關係的重鎮,可亦是最薄弱的一環。一國兩制若如過往廿多年那樣由不變切換成不管,香港便隨時成為美國攻擊中國的主戰場。此所以即使推翻政權的機會極微,美國還是要在香港發動顏色革命。
以烏克蘭為例,一次又一次的顏色革命都未能鞏固美國的控制,當前或又在籌劃第三次顏色革命,可見美國對付俄羅斯是鍥而不捨,不會理會對烏克蘭當地發展的打擊。香港在佔中的初試之後,便發動了今次反修例的顏色革命,雖不成功,卻打算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將來或多了干預香港的藉口和手段。若香港不作任何事後的改革轉變,美國也很可能會在兩、三年後再來一次顏色革命,沒有藉口就製造藉口。只要香港反共反中的基礎還在,美國只需花費一、二億美元的區區之數,就可再次搞亂香港。
香港作為中國的領土,若中央政府不如日本那般對美國投降,或像蘇聯般自行崩潰,那麼在新冷戰底下,美國必然會找各種方法來對付香港。包括以新加坡來替代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功能與地位。反修例一役後,香港只能等待美國不知何時再來的攻擊,不可能期望美國會很快打敗中國,結束新冷戰;或美國因本國危機而敗走,放棄攻擊中國。
中美新冷戰料會為時幾十年,香港受美國攻擊的潛在危機也就會持續幾十年。香港不能不重新思考在中國和世界之中的定位,重新規劃本身的發展方向與戰略。窮則變,變則通,變便是把從英國承繼而來的體制、制度、政策,以至人事進行反殖民地化,以及應對世界新挑戰的檢討、調整。
去美國化的一帶一路戰略,是香港最佳選擇。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