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1 四月, 2019

雜談

        【對「量化寬鬆」(QE)的思考】

        量化寬鬆是2008年金融海嘯時當時的聯儲局主席貝南克發明的一個新詞,是聯儲局的政策工具用來應對空前的,百年一遇的危機。

        貝南克專長是研究如何應對經濟危機,他的大學畢業論文也是討論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2008年次按危機爆發,空前的金融海嘯襲來,聯儲局的第一招是將基準利率降為零,當時樓市崩潰,債市崩潰,銀行揸住的資產主要就是承按的房產及銀行持有的債券,一下子變得不值錢了。可是銀行的債務,即各類存款,卻一點沒有減少。當年有人統計,全美的銀行都成了負資產,聯儲局基準利率降為零,存款利率也差不多降到零,銀行無需付息給存戶就救了銀行,不要以為銀行錢多,銀行其實是金融體系中最大的負債者,存款就是它欠存款人的債。

        這一步還不夠,銀行依然是負資產,於是政府出面讓銀行發大量新股,由財政部入股銀行,穩定了局面。由於當時發的股票是在股價最低的時候發行的,後來經濟復甦,政府退出,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此時經濟體系仍有問題,銀行和保險公司都陷入了困境,它們手裡祇剩下一樣值錢的資產,就是美國國債。大家都需要沽出手持國債,幫助公司週轉,可是聯邦政府有龐大赤字也要發債,可是傳統的大買家銀行及保險公司此時不但無力買債,還要沽債,此時貝南克就發明了量化寬鬆,由聯儲局發行票據,大量在市場上買入國債。記得當時曾宣佈過,聯儲局每月買800億美元國債,後來實行的時候,實際不止此數。國債有了一個大買家,市場安定下來,資金能夠正常流動,利息壓到近乎零,市場漸漸復原。危機時大量企業裁員,建築業停工,每月新增失業上百萬人相當可怕,經過聯儲局和國會的努力,終於經濟穩定下來,就業回升。現在量化寬鬆,日本和歐洲還在用,日本央行已經買入了全日本大約70%的國債,甚至還買入大量藍籌股股票,希望刺激經濟。

        我和一些略懂經濟的人,這些年常常討論「量化寬鬆」是什麼東西?它的實用性一如我上文提到,如果沒有聯儲局出來買國債,如果國債有沽家沒有買家,國債就會大跌,意味着利率要大漲,美國經濟就有崩潰可能。但量化寬鬆究竟跟財政部印鈔不同,理論上聯儲局發出一張票據,買入國債,即使賣家即刻在財政部兌現,有了現金,但市場上並無增加貨幣供應,因為等值的國庫券被從市場移走,它起到的作用是讓國債保持低息,因而也讓市場利率低企。美國的量化寬鬆實行了大約八年,2016年聯儲局開始調升利率,停止買債,此時聯儲局資產達到5萬億美元,聯儲局開始加息,希望使息率正常化。從2018年開始,聯儲局又開始「縮表」,也就是沽出手中國債,想讓資產也正常化,但是到了今天,聯儲局已表示停止加息,今年9月開始,也停止「縮表」。而日本跟歐洲經濟依然疲不能興,本來也想停止QE的,但經濟太差,央行不敢收水。

        有趣的是央行QE做了那麼久,通脹並未重來,本來擔心國債總額太高,會限制央行加息的能力,因為國債利息上升,政府財政支出會更困難!譬如美國的財政預算每年付出的債息現在就高達4千多億美元,但現在看來如果央行揸住大量國債,國債利息也是付給央行,財政部跟央行根本是國家的左右口袋,量化寬鬆似乎對國家經濟沒有什麼副作用後遺症,也真是魔術一樣。

        現在有一種理論:由於人口老化,人口萎縮,在已發達國家根本不需要大規模基礎建設,而政府也因為退休保障和各種福利也都是債台高築,沒有錢搞基建,各種保護勞工的法例,令私人資本不敢擴充。所以經濟低增長和利率長期低企,可能會常態化,每年新增勞動力可能比退休的人讓出來的崗位還要少,高增長不但是不可能,可能也是不需要的了。人們生活質素提高要靠科技進步,提升效率來達到,如果是可持續的,那也不錯啊!

        寫到這裡,我想到聯儲局當年是盡到了它的責任,但貝南克也不見得特別了不起。我的網友如果坐在他的位置上也會做同樣的事,是市場逼聯儲局做的,無論誰坐在那位置上都會做同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