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五月 2019

雜談

        「美國國債及稀土可以成為反制美國的籌碼?」

        現在評論員非常多,近幾日就瘋傳拋售美國國債可以引發美國債息狂升,打擊美國經濟。又有一說,禁售稀土可以扼殺美國晶體業。這樣題目拿來作為宣傳題目,說說當然可以,實際上可能是行不通的,反而傷害自己。

        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大概在12000億美元左右,的確是天文數字的財富。假定賣得掉,換回是美元現鈔,有這麼多美元現鈔怎麼辦呢?外國沒有那麼多優質資產給你買,那麼買歐債?日本債?是不是比美國債更好一些?真是天曉得。如果中國大舉拋售美債,作為一個政府行為,美國聯儲局可以輕易啟動QE買債,聯儲局在市場上收掉等量的中國賣出的國債額,美債利息不會大升,這是傷不到美國而令已受損的做法,很愚蠢的想法。

        至於稀土,可以禁售美國,但美國如經日本,歐洲第三方進口,中國管得到嗎?美國禁伊朗石油出口,利用美元壟斷性的結算系統,可以懲罰所謂違反它禁令的國家。中國沒有這個手段,如果全面禁止出口,得罪太多國家,逼着別人開發新的稀土資源,中國祇有損失並無所得,這兩個工具祇能虛榥一下,不能真正用的。

股市隨筆

        A股市場連續多天下跌後,週五、週一連升兩天,港股也有回穩跡象。恒指從3萬點回落到27000點水平,大約跌了10%,但像騰訊,手機零件供應股,汽車股跌幅非常大。

        昨天匯豐,私人銀行開了一個新聞發佈會,預測到今年底恒指31000點,預測中沒提到中美貿易戰結果,祇是分析企業盈利及合理P/E推算出來,相信給了市場一點信心,貿易戰可能長期化,但最終影響可控,這成了一個普遍的看法。想深一層,我們現在都沒有5G,5G來遲一點,又怎麼樣呢?中國出口美國會減少,首當其衝的公司會壓力很大,但那祇佔中國經濟甚小的一部份,不會動搖整個結構,所以昨天我又落了較大一注,買入騰訊。

        積極入市仍不是時候,觀望為上。

雜談 ( 1 )

        今天共有三篇網誌,標題是「雜談 ( 1 及 2 )」及「生活情趣」。

        「中美貿易戰」

        我問過一位內行的朋友:「假定微軟取消對中國電腦生產商的window授權,微軟有能力關閉所有在中國使用的window系統的電腦嗎?」他的回答說:「是的,微軟可以這麼做的!」這令我嚇了一跳,大概Google跟蘋果也有同樣的能力。中國所有的電腦,除了軍用的及極密單位的,大概99.9%都是這三種操作系統的吧?這整個經濟運轉的命脈不是都握在別人手裡嗎?

        我們平時使用的電腦都會不時收到系統更新的通知,微軟確實是知道所有使用它的系統的設備,也許它確實有能力關閉某一部份原碼,令系統關閉。

        所以os所謂操作系統可能比什麼晶片更重要,中國一定要發展自己的操作系統,這麼多年了,取用別人的技術很方便,我們似乎越陷越深,操作系統越大,運用範圍越廣,要另起爐灶就越困難,但關係到國家獨立的問題,再困難也要做了。

        本來科技的鏈條是很長很長的,即使美國也未能做到所有環節。據說高度淨化硅的技術是德國的,拉晶片的爐子是日本的,切割晶片到14納米的蝕刻機是歐洲的,本來各國取長補短,大家協作最有效率,被特朗普這麼搞法,整個生產鏈條都遭到破壞,中國有14億人,有朝一日可能有能力將生產鏈補齊,並非每個國家都有能力做到的。

        中國在此高科技的產業鏈中處於中低端位置,中國消耗了全世界大約50%的晶片,集成,組裝成產品,也非其它國家短時間內能取代的,特朗普可說搞亂了整個協作鏈,後果恐怕很難預測的。

雜談 ( 2 )

        「人的基本需求」星期六的冥想。

        人活著的基本需求,有一句話叫「衣,食,住,行」。今天的術語說起來,就是剛性需求,不能缺的。但剛性之中,也有很大彈性的。錦衣玉食也是一種活法,粗衣淡飯也是一種活法,今天的香港人,漸漸地都要住到蝸居裡,也是沒有辦法,至於「行」,古代的人是很少出遠門的,所謂「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每個自然村都是自給自足的,「行」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

        現在,社會現代化了,「衣,食,住,行」似乎已不能涵蓋我們生活的全部。首先,應該加上一個「醫」,古代歷學不發達有了病求神,求巫,或者找些草藥,人的平均壽命很短,常常莫名其妙死了。現代則不同,醫學昌明,我們花在醫療上的,消費也越來越高,隨着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花在醫藥上的資源會直線上升的,我沒有統計數字,社會花在醫療保健上的錢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交通費,而且這種趨勢還在繼續,「醫」可能會超越傳統的「衣,食,住,行」。

        另外,基本需求可能還要加上一個「藝」字,泛指一切的藝術表演,藝術創作,體育比賽等等,這是人作為有智慧的生物而獨有的需要。

        所以人生存的基本要素應該是「衣,食,住,行,醫,藝」。

        順便說一下「住」的問題,香港是一個富裕社會,建築業也發達,要建多一些樓簡直是太容易了。問題是沒有地,真的是沒有地嗎?香港不需要農業,不需要畜牧業,所有農地都可以用來蓋樓,地主當然得益,那些是他們應得的。新界有很多地是荒着的,祇是由於政策關係不能起樓,放寬農地買賣,補地價起樓不是解決問題了嗎?

生活情趣

生活情趣

南瓜秧第九天

股市隨筆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股市隨筆」及「雜談」。

        美國政府採取行動,企圖封殺華為,甚至擴大了打擊面。美國商務部將十三家中國企業列入了「黑名單」禁止美國企業,以及利用美國企業技術授權的外國公司跟華為有業務往來,已經安裝在美國通訊網絡中的華為設備,美國政府撥款7億美元給相關的電訊商,要它們從網絡中換下華為的設備。

        消息也打擊美國相關的公司,華為每年晶片軟件的採購量達200億美元,相關的出口公司也損失巨大,美股跌了400多點,港股昨天開市不跌倒升,港股現在基本上是跟A股。

        特朗普本人近幾天曾三、四次談及希望下月G20峰會跟習會面,但中國方面預以冷處理,沒有答允。而美國財長姆欽也在公開場合說美國有意在原來的基礎上重開談判,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也說談判大門打開,但沒有細節,看起來美國很急。國內農民,商界都反對特朗普現在做法。而中國不急,再困難也忍一忍,希望美國國內壓力令特朗普頂不住。總之,我相信最後會有協議,但再拖幾時則很難說。

        我相信雙方最難聽的話也都說過了,本來美國威脅對另外3250億中國貨加徵關稅,從6月開始,現在說是推遲45天,大概就是7月15日,這可能是一個較敏感的日子,但這個日子也是隨時可以後延的。

        中美貿易戰,中國會很痛,失業可能增加,但大體來說中國是頂得住的。根據官方數字,外貿低佔GDP 18%,對美貿易祇佔4%,美國高估了它的影響力,特朗普搞到自己騎虎難下。

        我通常是樂觀的,今天小小的落一注,買入的是騰訊,這是一隻龍頭炒股,從高位跌了20%,如股市有好消息,它一定會漲。

 

雜談

        「人活着為什麼?」星期六的冥想。

        動物活着為的是什麼?答案很簡單:繁殖下一代。人由於有了意識,生活目的才跟動物有一點區別。

        我們的基本需求,第一是可以活下去,這就需要能吃飽肚子,有衣服穿,在冷的地方冬天可以取暖,免得凍死。

        第二種基本需求是有「性」,這也容易理解,為了傳宗接代。

        第三種基本需求是要有安全感,不單是要有法治,治安好,還包括年老以後的生活保障。

        第四種需求是大部份人都追求的,但並非基本的生存需要,就是要有自我的一種成功感。在社會中其它人對自己的認同感,感覺到自己是一個「人物」,應受人尊重,這種「成功感」其實大部份人都是有的,祇是各人的層次不同而已,可以是貴為領袖,也可以是貧如乞丐,那乞丐能單腿站立三分鐘,他也可以炫耀他的本領,自己很滿足。

        第五種需求就是揚名四海,留名百世,這是「人」有了意識而獨有的。著名的航海探險家庫克,他發現了澳洲大陸和太平洋中很多島嶼並繪製了地圖,貢獻很大。當他艦隊回到英國,他還有一未了心願,當時他已經知道在澳洲大陸以南,地球極南處還有一塊大陸,於是他到處籌錢,準備再度出海去尋找南極的大陸,但有能力捐錢的人都問他,我捐了錢,可以有什麼回報?庫克卻說不出來。他知道那是極寒冷的地方,沒有人煙,能有什麼回報?於是沒有人肯捐錢。後來庫克想到一個辦法告訴那些有錢人,你如出錢,我將發現的第一個海灣以你的名字命名,你可以留名百世,如此類推,第一個山峰,第一條河流……,也真的就有人捐錢給他,最後庫克找到了這地球極南大地,就是南極洲,南極洲那些海灣,山脈都是庫克用給他錢的人的名字命名的,直到今天,今天很晚了,下次再寫續篇。

雜談 ( 1 )

        今天共有三篇網誌,標題是「雜談 ( 1 及 2 )」及「生活情趣」。

        「中美貿易戰」

        我已多次提及,美國是民主國家,百姓不滿有表達的權利。貿易戰真正損及民眾及企業利益時,有人會抗議的,特朗普還要面對大選,如果貿易戰升級,中美貿易停頓,他怎麼交待?有什麼政績?所以貿易戰拖一下,美國人會回來跟我們談。

        但科技戰就不同,假定不准美國企業賣晶片給中國,假定撤銷Window,Android的使用權,中國怎麼辦?中國版的操作系統現在已經有了,問題是能覆蓋所有的用途嗎?我不是專家,說不定有網友能解答此問題。

雜談 ( 2 )

        「全球暖化的憂慮」

        近一個世紀中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是由於人類的經濟活動上升而造成的,這一點已無疑義!而由於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造成的「溫室效應」,令地球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也已是科學數據證實了的。

        由於氣溫上升,法國南部有一種昆蟲破繭化蝶的時間比一百年前提早了一個星期。而北歐芬蘭有一種候鳥通常在晚秋南飛來此地過冬,但牠們來晚了一個星期,吃不到這種昆蟲的蛹了,這種候鳥的數量正在減少,這是一個小的生態循環,氣候暖化已產生了不良後果。

        從大的方向看,全球大洋中的洋流,最原始的驅動力來自南北兩極海水結冰,當海水在兩極低溫下結冰時,鹽份會在結冰過程中釋出,所以冰的底層下的海水,鹽濃度會上升,水的比重上升,水就會向下層沉下去,四圍表面鹽份低的水流入,這是全球洋流的原始驅動力。假如兩極溫度升高,這個過程就會減弱,如何影響全球洋流?無人知道。如果墨西哥灣暖流減弱,英國的氣候會受什麼影響?也是無人知道,這是宏觀的大的生態循環,所以氣候暖化的影響,不單止是海平面升高淹沒海島那麼簡單,後果是人類現在無法預測的,這就引發了全球暖化的憂慮。當然這是幾代以後的事,但不應該為兒孫後代想想嗎?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我是很悲觀的,在追求經濟成長和減排之間,大部份國家都選擇前者,根本是無法改變的趨勢。

生活情趣

生活情趣

出土第五天南瓜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