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六月 2024

雜談

        「博奕智慧 – 重貼」 ( 140 )

        「第十四章:博奕論的『邪惡』與『缺陷』」

        (六) 「看不見的手」不靈了

        博奕論的「邏輯推理」,常常先設定假設條,像典型的囚犯困境,囚犯的最佳選擇是彼此背叛,那是因為那兩個囚犯墮入那個困境只相遇一次,囚犯可以不考慮將來。如果囚犯可以再相遇,他們要考慮「將來」,結果就不是如此確定。

        人們應用博奕論,通常是為了揭示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甚至指導人們的活動。在這一點上,博奕論的成績並不一定好,原因在於博奕論設定了人性是自私的,又是理性的。但人不是機器,自私之外也有同情,理性之外,也有不理性,你的「理性」決定,遇到一個不理性的對手,結果並非一定如你所料,這就是博奕論尷尬的地方。

雜談

        「博奕智慧 – 重貼」 ( 139 )

        「第十四章:博奕論的『邪惡』與『缺陷』」

        (五) 紙上談兵

        對博奕論「正義性」的批評,畢竟科學追求的是「真」而不是「善」。假定人性本自私,也基本正確,但另一方面的批評就更致命了。博奕論真的是科學嗎?

        博奕論的一個尷尬處可能就是作為事後分析可以說得頭頭是道,可是如果你想利用它「有把握」地贏得競爭,可能就有些勉為其難了。

        最理想的科學應當是數學了。也許我們在做一道數學題時也會得到錯誤的答案,但我們會知道可能是某一部份的運算錯了,該道題一定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可是用博奕論來分析現實事件或預測未來,就不是那麼一會事了。我們可能永遠也不知道自己選擇的答案是不是對,甚至不知道是否真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存在?

        如果博奕的結果是用金錢來兌現,也許還可以衡量得失的「價值」,如果博奕的結果換成休假,家務,或者結果就說不清了,所以有人說博奕論是一個萬花筒,每個人從不同角度看到的事物都不一樣,它反映的是使用它的人的價值觀。

        如果研究的最後結果是「不擇手段」,並不能證明不擇手段是正確的,祇說明使用這些手段的人是不擇手段的。

        因為結果的「效用」不清晰,博奕論也可能被人利用來證明他認為「正確」的選擇是正確的。

雜談

        「博奕智慧 – 重貼」 ( 138 )

        「第十四章:博奕論的『邪惡』與『缺陷』」

        (四) 邪惡的預言家

        作為一種人類行為選擇的科學,博奕論揭示的真相並不令人鼓舞。

        如果純粹用博奕論的思維來作選擇,有時會出現「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情形,應用博奕論的結果是強化了參與者對規則和競爭前提的接受程度,所以使人們越來越不相信其實還有別的辦法相互應對。

        愛因斯坦不但是個劃時代的偉大科學家,他也是一個思想家。他說:「如果個體的人屈從於他們原始本能的召喚,如果從個人主義的立足點,尋求自私的快樂滿足,情況將很可悲,人類也許正在經歷一種道德敗壞,也習慣於這種道德敗壞,人們失去了支持正義,反對非正義的基本反應。」但他對人類前途還是充滿信心的,他說:「我堅定地相信,熱列追求正義和真理的決心,最終將勝過精明的政治計算。」

雜談

        「博奕智慧 – 重貼」 ( 137 )

        「第十四章:博奕論的『邪惡』與『缺陷』」

        (三) 效用與正義

        在冷戰時期,另有一批科學家極度不安,在參與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中,有很大一批人,在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幾十萬人死亡的消息傳出後,他們的精神陷入煎熬中,似乎受到良心責備,要為這樣的屠殺負上責任,他們轉而呼籲禁止使用和製造這種大殺傷力武器。當時負責原子彈計劃的被後人稱為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就寫道:「文明總是把道德視為人類生活的最基本的組成部份,我們怎麼可能去討論殺死千千萬萬人的那一種前景?」

        撇開道德,單在技術層面上「先發制人」是可行的嗎?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是發動戰爭的一方能單獨控制的,戰爭的發展及最後結果是不可預知的,如果美國用核彈攻擊蘇聯,蘇聯可能立即攻擊西歐,並佔領西歐,美國是否要再炸西歐呢?即使再炸西歐,蘇聯是否一定投降呢?

        以上是冷戰時期的辯論,伺後蘇聯、英、法、中國都有了核武器,世界進入「核均勢」,大國之間不能打仗,因為結果是大家都毀滅,沒有我贏你輸的局面,世界也因此避免了大戰,保持了和平,並且世界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

雜談

        「博奕智慧 – 重貼」 ( 136 )

        「第十四章:博奕論的『邪惡』與『缺陷』」

        (二) 不可避免的核戰爭

        博奕論誕生於「冷戰」時期,當時許多頂級的科學家,都與軍方聯系緊密。博奕論的始創者諾伊曼,也為軍方工作。博奕論從一開始就蒙上一重濃濃的軍事和政治對抗的色彩,在批評者看來,博奕論是「衝突」的哲學,甚至突破了人類文明道德的底線,完者說它完全不考慮道德情感。

        博奕論的創始人諾伊曼,支持發動一場「先發制人的核戰爭」。當時剛經歷了一場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大戰,美蘇又立即陷入「冷戰」,美國已擁有核武器,蘇聯仍未擁有。當時諾伊曼說過:「如果你問為什麼不在明天用核彈轟炸他們,我要問為什麼不在今天?」當時諾伊曼認為蘇聯遲早會擁有核武器,與其在對方也擁有核武的情形下開戰,不如先發制人,這是符合博奕論的原則的。你擁有一個最佳策略,就要使用它,這中間完全沒有考慮到對生命的尊重。當時甚至英國首相邱吉爾也支持「先發制人的核攻擊」。當時的反對者認為,如果美國以核武攻擊蘇聯,蘇聯會攻擊剛經歷戰火的軟弱的歐洲以作「人質」,而大規模的傷亡也超乎想像,幸好,直到今日都沒有發生核戰爭,美蘇已在說削減核武了。

雜談

        「博奕智慧 – 重貼」 ( 135 )

        「第十四章:博奕論的『邪惡』與『缺陷』」

        (一) 博奕論:「經典」還是「時髦」

        博奕論誕生之初,幾乎無人喝采,理論難以理解,也乏人注意。但短短幾年後,卻又突然受到萬眾追捧,當時主要原因是冷戰背景下,博奕論受到美國軍方支持,當戰爭威脅減弱,博奕論的討論也慢慢冷下來,近二十年來卻又備受學界關注。

        博奕論誕生時,人們對它寄於太高期望,支持者認為它可以對人類社會的很多問題提供「正確答案」。但從社會實踐來看,我們期望的「正確答案」其實可能是不存在的,人們在失望之餘,批評博奕論,也是自然的,當然其中可能有誤解。

        另一個非議,博奕論的論點,是指博奕論是「邪惡」的,因為博奕論在解釋人類行為時,假設人是自私的及「理性」的,即不帶感情的,推理的結果可能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此外博奕論本身的科學性也受質疑。

雜談

        「博奕智慧 – 重貼」 ( 134 )

        「第十三章:阿羅『不可能』定律」

        (十) 阿拉巴馬悖論

        美國的參議院代表,憲法規定每州兩位,不論人口多寡,而且任期長達六年。開國元勳們在訂定這個制度時,是有共識的,希望確保每個州都在國會中有聲音,而且希望參議院能以較長遠的角度,考慮國家利益。

        美國眾議院的席位,是以人口比例來定的,所以代表名額無可避免地出現小數點之後的分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經常發生激辯。

        一八八一年一位人口調查局的官員寫信給一位議員,他發現以阿拉巴馬州當時人口來計,如果眾議員席位是299人時,阿拉巴馬州有7個席位,而眾議員席位為300人時,阿拉巴馬州祇能6個席位,這是統計學計算的結果,是所謂「阿拉巴拉悖論」。

        我們已經說明,無論哪一種投票制,都不是完美的。其實對於社會來說,關鍵不在於它現在的體制是否完善,關鍵在於它是否有一個合理的自我改良的體制,擁有這樣的體制,社會就能在不斷地,漸進式的改良中越趨完善,越趨平等,在這樣的社會裡也不會發生大規模的暴動或革命,因為民眾的意願已經得到表達。

雜談

        「博奕智慧 – 重貼」 ( 133 )

        「第十三章:阿羅『不可能』定律」

        (九) 雜貨舖與兩黨政治

        現代民主政治為什麼經常出現穩定的兩黨局面?

        可以先來看一看美國經濟學家霍特林提出的雜貨舖定位理論。

        假想一下,一條街上有兩家雜貨舖,為了爭取盡量多的顧客,兩家商店都傾向於把店舖開在街的中心點,最後的均衡是兩家店都開在街道的中心點緊挨在一起。西方許多國家都是兩黨制,如英國是保守黨和工黨,德國是社民黨及基民黨,美國是民主黨及共和黨。

        一般認為民主黨,工黨及社民黨是「左派」,傾向於社會平等。共和黨和保守黨則是「右派」,強調自由競爭。在競選時彼此攻擊,可是他們的實際政綱卻差異不大,即使政黨輪替,政策也未必大幅變動。

        例如標榜「左派」的政黨,它是站在左邊的,左邊是它的地盤,但祇有左邊的選民並不能保證它勝出。為了把中間的搖擺的選民吸引過來,它的綱領就要向「右」的方向靠過去一些,在競選中承諾照顧中產,甚至兼顧企業主發財。同樣「右派」的政黨則要爭取「左翼」的選民,直到兩個政黨都在中點緊緊挨在一起,才達到均衡。

        如果有三個政黨,則至少有一個黨 (少數黨) 不在中心點,它就有向中心點擠的動機,它每次成功擠入一些,定就吸走一些選票,原來的兩黨瓜分以後,可能都成了少數黨,所以三黨政治是不穩定的。

        戰後經過六十多年經濟發展及制度演進,「左」「右」的界限愈益模糊,常常出現勢均力敵,難分勝負的局面,我們都清楚地看到這一現象。

雜談

        「博奕智慧 – 重貼」 ( 132 )

        「第十三章:阿羅『不可能』定律」

        (八) 「三個快槍手」的抉擇 ( 2 )

        假定三人決鬥的規則改變,結果可能怎麼樣呢?現在規定,三人按甲、乙、丙的次序,輪流開槍,甲一定第一槍射向乙,畢竟他的威脅最大,如果乙被幹掉,現在輪到丙先開槍,這個便宜太大了。假定乙沒有被擊倒,輪到乙開槍,他一定還擊甲,此時還是輪到丙開槍,丙還是佔到便宜。

        有趣的問題來了,如果規則規定丙第一個開槍,結果又如何呢?

        丙可以朝甲開槍,他的槍法不好,但他可能還是打死了甲。那時就輪到乙向他開槍了,他的處境可不妙了,可能你會感到有些奇怪。此時丙的最佳策略是向天開槍!祇要他不打中任何人,甲、乙還是會火併,然後丙來佔便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多人博奕的「局」中,常常會發生一些奇奇怪怪的事,一方能否獲勝,不單取決於他的實力,更取決於實力對比造成的複雜關係。

        我們從故事裡發現,在甲被幹掉之前,乙、丙似乎達成某種默契,他們不是敵人,甲的威脅令他們有共同利益,聯手打倒甲,他們才有生存機會。但這個「同盟」並不牢固,在這個同盟裡,較忠誠的是乙,丙就滑頭得多了,向天開槍,就是沒有履行同盟的義務,這並不關乎道德問題,處境不同,事關生死,一切計算都要從有利於自己來考慮,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也常會出現。

雜談

        「博奕智慧 – 重貼」 ( 131 )

        「第十三章:阿羅『不可能』定律」

        (八) 「三個快槍手」的抉擇 ( 1 )

        前兩幾篇關於選舉規則的細細推敲,可能讓你覺得很悶,下面我們來一點刺激的:

        在美國西部一個小鎮上,三個槍手正進行生死決鬥。槍手甲槍法精準,十發九中。槍手乙略差一些,十發六中。槍手丙槍法最差,十發四中。假如三人同時開槍,誰活下來的機會較大?

        事實會告訴你,能活下來的那個傢伙,九成九是丙。因為三個人彼此成仇,對槍手甲來說,他的第一槍一定是瞄準乙,那是他的最佳策略,幹掉了乙再來幹掉丙。而對乙來說,甲也是第一目標,丙呢?當然也以甲為第一目標。所以第一輪槍擊中,兩支槍瞄準甲,他的生存機會極小。一支槍瞄準乙,而甲的槍法很好,乙也是凶多吉少。而丙則沒有人向他射擊,他一定會活過第一輪。而對丙來說,可能第一輪開槍以後,甲、乙都中彈死了,而他已經安然勝出。從這個故事,你可以理解以下「定理」:才華出眾者創造歷史,碌碌無為者繁衍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