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2 )
【前總理朱鎔基的重大貢獻】
朱鎔基生於1928年10月1日,畢業於清華大學,1957年被打成右派,停了共產黨黨籍20年,1983-1987年擔任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1988-1991年任職上海市市長,1993-1998年任職國務院常務副總理,1998-2003年任職國務院總理。
他任職的時間,正是「改革開放」的新政策「摸着石頭過河」的時期,在他任內,「改革開放」的路越走越寬,中國經濟和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應該還是有很大的反對勢力的。朱說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他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又說過他準備了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給貪官,一口留給自己,所以總理的位置是不容易當的,也可以想像當時政壇上鬥爭的激烈。
從1956年開始,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是沒有私有企業的,農民偷偷地在國營菜市場門口賣幾個雞蛋都是犯法的,可以扣一頂大帽子,「走資本主義道路」。
改革開放初期,這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就是私人可不可以經商?
1979年國務院允許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返原居城市跟父母團聚,但當時城裡已經人浮於事,沒辦法安插返城的青年工作,於是政府又允許他們「自謀出路」,他們中的很大一部份人開始做小商小販,中國又開始有私人經營。我認識一位青年,家在上海,「上山下鄉」其間去了蘇北如皋鄉村插隊,那是江蘇省最窮困的地方,農民肥皂都買不起。這位青年回城以後也沒工作,去當時工商局領到一張小販牌照,他就每天搭公車去如皋,向熟悉的當地農民收購鴨子,搭晚班輪船,次日凌晨回到上海,擔子裡挑着二、三十隻鴨,賣給菜場裡的攤檔,漸漸賺到些錢,請人一起幫他做,兩、三年以後,他買了一架保鮮的塑膠袋包裝機,在如皋開廠,將鴨做成鹽水鴨,包裝起來銷到全中國。他還引進良種鴨,設孵化場,鴨苗無償派給願意養的鴨農,生意越做越大,在上海置業,投資,這位青年不但自己富了,還帶動整個村子養鴨致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許多人致富,故事都是差不多的,私企在蓬勃發展。
當時外資進入中國,是由「來料加工」這樣的形式開始的。外資的投入是機器設備 (很多是舊的二手設備) 和原材料,加工完成後產品出口外商的投入就從加工費中扣除,中國工人的汗水,換來了設備技術和營商的經驗和知識,隨着加工貿易的成功,很多外商來華設廠,本來政府有規定,合資廠外方祇能是小股東,但為了吸引外資,這規定漸漸放鬆,外資持股100%都可以。在朱總理任內各城市,各開放口岸都設立經濟區,眼見着外商蜂擁而來,許多經濟區都從一幅平地,變成工廠林立。
這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中國最常見到的現象,經濟一片蓬勃發展。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