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 1 )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雜談 ( 1 及 2 )」。
「央行的金融及財政政策 ( 2 )」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一場嚴厲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美國也不例外,大量工廠,農場倒閉,大量工人失業,還能繼續經營的企業也岌岌可危,政府的稅收當然也大幅下滑,當時的美國政府眼見財政赤字龐大,甚至還裁減了政府員工,令到失業情況更惡化,經濟陷入一片烏煙濃霧之中,無力自拔。
此時出現了凱恩斯理論,凱恩斯發表了很多著作,最後在1936年結集,完成了他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他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和就業不足是需求不足引起的,他提倡政府舉債,搞大規模基建,建公路,鐵路和水壩水力發電,這樣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繁榮經濟,而最後政府也因為經濟繁榮而得到更多的稅收。
當年美國羅斯福總統上台,基本上採取他的那一套做法,果然挽救了美國經濟,接着就是二次大戰爆發。軍事、工業的需求空前繁榮,美國進入全民就業的繁榮時代。
凱恩斯是亞當․斯密斯以後又一位劃時代的經濟學家,以後許多國家,在各自不同的範圍內,在經濟疲弱時就放鬆銀根,把資本注入市場,用凱恩斯的方法拯救經濟,基本上屢試不爽。
這個時候市場上有兩隻手了。一隻手是市場經濟無形的手,會以最好的方式配置資本及其它資源,以達到最有效率的運轉。另一隻手是政府,央行,用有形的手在經濟失調的時候,調控市場。
2008年大家知道又發生了百年一遇的經濟蕭條,主要原因是美國的次按濫做過了頭,當房地產泡沫爆破時,沒有人敢接跟次按相關的債券,立即將近五萬億的資產蒸發掉了,當時所有債券都暴跌,物業也暴跌,銀行都成了負資產 (它們的存款數字超過了它們賬面資產數),沒有人肯借錢出來,如果把整個經濟體系比喻作人的身體,那金融業就是心藏,突然停止跳動了,後果是非常嚴重的,美國發表的數字差不多每個月增加,二百萬人失業。
此時,當年的聯儲局主席貝南克,採取了正確的行動,他果斷地將基準利息降到零,又政府入股銀行向銀行注資,同時又搞QE,聯儲局大量買債,藉此壓低利息並向金融體系注資,巧合的是到危機過後,聯儲局向市場注資也達5萬億。
貝南克做的正是凱恩斯精神的延伸,現代經濟規模已經太大,不能僅靠政府投資基建來推動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