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七月 2019
「美中貿易摩擦前景很悲觀嗎?」
看到現在市場上所有經濟評論員,說到美中貿易談判都是猛搖頭,表示不會有什麼結果,我的看法不是那麼悲觀。經過一年多的雙方博奕,中國固然是痛,但美國也受傷,也很痛。G20大阪峰會是一個轉折點,美國的談判方針已轉變,從硬逼中國退讓,轉而到尋求可以增加中國大幅增加購美國商品,祇有美國輸往中國的產品大增,才能展現特朗普的成績,美國的談判目標會聚焦到這一點上。中國本已承諾大增採購,祇是美國的政治要價太高,令談判觸礁。要中國大量購買美國產品本來是做得到的,現在中國一樣做得到,但會要求美國減徵已徵的關稅,每次會談可能都會有進展。
其次,中國同意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獨資經營,有人就十分看好外資的保險股,我認為不應太樂觀,如果中國限制外資保險公司,不能在國內銷售海外產品,中國的國內市場外資保險公司很難跟國內的保險公司競爭,有什麼理由將此一因素看得那麼好?
關於中美貿易談判再說多幾句,特朗普想在此議題上撈政績,最重要的是美國輸往中國產品大增,兩國貿易逆差縮小,美國農民,油氣生產商,晶片生產商皆大歡喜,其它知識產權,中國政府補貼企業,老百姓都感受不到,甚至不想明白。特朗普政府一年多前揮徵稅大棒,認會可以壓迫中國順從他的一切要求,結果加徵關稅後中國不買美國貨,搞到美國國內怨聲載道。
現在美國談判策略一定已改,可以想像談判桌上中方代表怒罵美方,「你要我買你的貨,你卻加我的貨關稅,你不是神經病嗎?」以後每次會談都會解開一些結,是可以預期的!
「反修例運動」
我有點驚奇,香港年輕人那麼強烈的反體制意識是怎麼產生的。從1997年香港回歸算起,已是二十二年過去了,現在二十幾三十歲的年輕人,正是在回歸以後長大的,而且這二十幾年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二十幾年,中國也並沒有從香港拿走一針一線,相反香港還搭上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為什麼年青人不看到進步,而反體制的精神那麼強烈,也不是可以用外國人挑撥,有人派錢來解釋的,畢竟幾十萬上百萬人上街是真實的。
青年人的思想行為,首先是受家庭父母的影響,香港老一代很多人都是吃了不少苦從大陸逃出來的,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可忽視。其次,年輕人受學校老師,朋輩的影響,九七回歸是和平過渡的,教育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執法的系統都原封不動過渡,以前英國制度留下人權平等,自由,民主基本價值觀在香港是主流,對於權力比法律大的制度,當然會有抵觸。年輕人受影響的另一方面,是報刊輿論及朋輩交流的影響,價值觀跟今天中國主流的價值觀不同,要改變幾百萬人的主流價值觀談何容易?以後改制,這一類政治議題最好不再提及,像江澤民說的「井水不犯河水」,不知可否維持下去?
「觀察中美貿易戰」
G20大阪峰會後,美國承諾不對額外3250億中國商品徵稅,放寬對華為的制裁,雙方恢復貿易談判。但事隔20天,美國抱怨中國未履行承諾大量採購美國農產品,雙方未能敲定會面商談的日子,其後美國商務部宣佈跟華為有交易的公司可以申請商務部批准,白宮又召集了有關公司高層開會,可能解釋了鬆綁的範圍,說是收到了五十多份申請,對華為的供貨我相信大部份均已解禁,這邊廂中國宣佈撤銷對部份進口自美國的農業品及豬肉,撤銷原來的決定的進口關稅,而中國公司已在詢價購買美國農產品,很可能雙方是有默契的,下一步可能美國要解除2500億已在徵稅的中國商品中的部份,撤銷徵稅。
也就是說一攬子的中美貿易糾紛大解決的方案一時可能不能達成,但是雙方一步一步就能夠達成共識落實到政策中分步分段減徵關稅或禁制是可能的,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雙方本來惡言相向,至少特朗普嘴臉很難看,現在碰到強硬對手,知道硬來自己受傷很重,國內商界不會支持,改而找下台階緩和局勢。
美國國內在對華政策上分歧很大,一派認為中國邪惡,危險,要打壓中國。另一派認為現在跟蘇美冷戰時期不同,中國不是敵人,雙方有共同利益,即使強硬一派也沒有打壓中國而自己不受傷的策略,所以現實的利益驅動,中美決不致於決裂。
中美貿易談判可能會一點點透露出來不算重大的雙方同意的結果,美方的要求是中方大量採購美國商品,其它美方知中方不能接受的要求應該都會不再提出,或用某種雙方有面子的方式迴避。
一個無結果的會談是在浪費時間,雙方都不會浪費時間,讓會談以另一種不同方式進行,逐步逐步的解開貿易壁壘,更務實地進行。
白宮邀請了美國幾乎所有晶片及通訊大公司的總裁去開會,討請華為的問題。商務部長說收到了五十份要求恢復向華為供貨的申請,應該都會獲批。華為雖仍在黑名單上,實際上商務部正在鬆綁,這樣的會就是政府找的下台階,也有正式消息出來,中美貿易談判下週正式恢復,美國派代表團去上海,現在這場貿易戰中國已在上風,中國可以拖,國內沒有反對聲音,美國拖不起,利益受損的農民和公司都要吵的,特朗普想要展現他的政績已急不可待。
而全世界央行都在放水,中國央行上星期已向金融體系注資近5000億,市場估計接下來會有降準,降費等措施,美國聯儲局下星期也一定減息,好消息陸續有來。
美國對中國進口2500億美元關稅的影響會浮現出來,但中國增加內需,爭取向其它地區增加出口,可以抵消美國徵稅的影響。中國經濟體積非常大,財力充沛,貿易戰能造成的損傷不大。
我對下半年的股市依然很樂觀的,幾乎已是全面投入了。
「中國援建尼日利亞」
尼日利亞是非洲大國,有人口1.7億。我最近特意搜索了中央電視台拍攝的一帶一路,中國援建尼日利亞,一共有七集。
畫面都是現場拍攝的實境,不但看到中國人在尼日利亞的活動,還看到當地的風土人情,很有意思。
尼日利亞第一大城市,拉各斯新的,現代化集裝箱碼頭,是中國人建的,從碼頭到尼日利亞中部首都阿布扎的鐵路,是中國人建的,那條鐵路還要向北貫穿尼日利亞南北全境。大城市拉各斯市內第一條輕鐵也是中國人建的,在寧格魯的尼日利亞最大水電站,也是中國人建的。尼日利亞的無線通訊網絡也是中國人建的。所有上面提到的項目眼前都是中國人在管理運行,而且每個重要職位上,中國人都配備了一個當地人當副手,好像手拖着手在教他們,怎麼管理,怎麼維修。
這些項目的資金平均70-80%是中國的銀行貸款,其餘部份由尼日利亞政府承擔。
僅僅看看這些項目,目前由中國派來這裡的專家工程師,技工,大約有幾萬人。
還沒有計算中國企業來此投資經營的項目,從實驗農場到製衣,製鞋工廠,如果再算上中國的創業者個人來此經商開店的,可能在過去二十年裡有幾十萬中國人來了尼日利亞。
畫面中所見多是簡陋的草泥牆,鐵皮屋頂的房子,尼日利亞人可能不懂燒磚,燒瓦,看不到一塊磚一片瓦,央視記者訪問了一個二萬多人口的大鎮,當地酋長很帶着驕傲,帶領記者參觀他的「大屋」,也是結實的土牆和鐵皮屋頂,比我們知道的棚屋還要簡陋,酋長還很得意,他家有一個雪櫃,但那裡沒電!
很難想像一個國家落後成這個模樣!
我曾默想,中國的投資收得回來嗎?答案是問題不大,應該是可以有回報的,因為這裡有土地,有資源 (石油豐富),有大量人口,而且中國投資的項目也由中國相關公司承包,一切設備,機器,都是由中國供應,總的投資額也許超過一半已經回到中國了。
中國的援外的規模已經大到我們難以想像,中國有資金,有技術,有基礎工業在背後支持,更突出的一點是中國有全世界,任何國家都不能相比的人力優勢。
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快速上升,這股力量大概誰都擋不住了。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雜談 ( 1 ) 及 ( 2 )」。
「天熱造成懶惰」
最近看到一篇醫學研究報告,提到在環境溫度30℃時,人體開始明顯有變化,不太想工作。如果環境溫度升至35℃,人體已經很難進行體力勞動,因為勞動時產生的熱很難散發出去,造成身體不適,當然也不能勞動。
這樣的研究報告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人人都有這種生活中的體驗。但反過來看,可能解釋到為什麼緯度高的地方 (較寒冷) 地方,人民比較勤勞,經濟比較發達。而南方 (熱帶區域) 人民比較懶散,經濟比較不發達。環境因素是影響熱帶地方植物容易生長,取得食物容易,也不需厚的衣服保暖,全身赤裸都不會凍死,生存就變得容易,祇需付出較少勞力,就吃得飽,日子過得下去。
在熱帶地方,木瓜,菠蘿,香蕉都是當年種當年就結果有收獲,大家都吃飽就滿足了,沒有比較,看不到另一種更富足的生活方式,也不一定有野心,通過勞力改善生活,所謂「南窮北富的差異」出現,幾乎是必然的。
「成立獨立調查組去調查反送中事件?」
城中不少有些聲望的前副局長,前大學校長等幾十人聯名提出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去調查處理反送中運動,我覺得此一建議本身目的不很清晰,很可能在事件漸漸平息的時候畫蛇添足,多搞出一點事來。
就像一次大地震之後會有很多次餘震,政治運動也是這樣,政府已經退縮,過一些日子,就有多一些民眾想通,基本目標已達到,不要胡亂地擾亂治安,參加人數會一次比一次少,事件總會平息,提出這樣的建議,又會引發更多的爭議,去調查什麼?由誰來組成調查組?成員又是否中立,公正?問題太多?
如果建議的目的是平息爭議,對最激進的那一批青年人祇會更挑起他們的對抗性,暫時祇能勞煩警方耐心地,用最溫和的手法維持秩序,等待餘震漸漸消去,不要又製造出新的抗爭的題目來。
香港的現狀是歷史造成的,今天的香港就是這樣的了,守住「一國兩制」,維持現狀,香港仍是一個富裕平和的地方,少數激進的一群人,要改變現狀,構建一個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樣的新體制,事實上是行不通的,擾亂了公共秩序,社會安寧,對香港大多數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希望震盪漸漸小下去,很快復歸平靜。
中國發表的經濟數字,譬如內部消費增9.8%,考慮到通脹因素其實沒有那麼好,而美國對中國的2500億進口貨加徵至25%,已在六月初生效,所以經濟是有下行壓力。
另一方面就是聯儲局要減息,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也會引發中國政府降準,減費,減稅一系列政策,市場相信情形不會太差,所以股市也不大肯下跌,如有好消息催化,當然會向上了。
中美貿易戰難談得攏,但雙方都不想破局,維持膠着,幾時見面開會都談不定,但短期內也不會惡化。
牛皮待變,但我想相信向好的機會大一些,銀根鬆動比一部份廠遷走對經濟體的影響要大得多。
大阪G20峰會後,美股迭創新高,香港股票微跌,基本是一種牛皮狀態,股市在觀望,在等消息刺激,才會有一個較明確方向。
照目前的情況看,G20峰會後美國承諾不會對另外3000億美元中國進口貨加徵關稅,又放寬了對華為的制裁,所謂釋出善意,雖然雙方尚未正式啟動面對面談判,但有美國對台軍售等政治議題影響在內,中美雙方均不願貿易戰升級的意願是很明顯的。
儘管貿易戰打了一年,但中國經濟整體平穩,GDP還增長了6.2%,有些工廠確實在遷離中國,例如製衣工廠,但這些工廠遷到其它國家以後,仍要採購中國的布匹,中國的染料等等,中國損失的加工收入是很小的,其它遷移的製造業也有類似情況,所以中國經濟完全能夠承受,不至太差。
近七月底,美國聯儲局減息0.25厘,幾乎可以肯定,甚至減得更多。而七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經濟會議,也會有針對經濟放緩的政策出台,直到今年底,除非出現黑天鵝,否則利好股市的消息應該不少,港股上升的機會顯然很大。
「央行的金融及財政政策 ( 4 )」
央行魔術一樣的財技 — QE
古典的經濟學理論認為市場經濟的無形的手,可以調整市場在最有效的情形下順暢運作,認為政府不應干預經濟,又認為政府財政要量入為出,否則遲早政府要破產。即使到了今天,大多數負責任的經濟學家還是認為政府開支赤字不能超過GDP一定的百分點,例如2-3%,像歐盟內部就有嚴格規定各成員國的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
在凱恩斯理論大行其道的年代,關於政府財政赤字的框架就放寬了許多。
許多國家在經濟放緩時,就大幅增加政府開支,不理會赤字,政府投資在基礎建設上,希望以投資拉動經濟,而投資的標的,例如鐵路,公路,水力發電廠等都是會產生回報的。九十年代整個十年裡,日本政府就是這麼做的,但成效不大,基礎設施,例如兩個城市間的道路建設,第一條道路通車時經濟效果很顯著,重覆建設效益就下降,許多變成白象工程,大而無用。
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提出「量化寬鬆」(QE)由聯儲局 (央行) 出面,大舉購入國庫券,國庫券是財政部發出的,一方面財政部有錢可以花了,另一方面壓低市場債息。
「量化寬鬆」是沒有底線的,如果我沒記錯是800億美元每個月,接着日本,歐洲央行有樣學樣,都做起QE,也都是沒有底線的。
大家還記得2011年希臘債務危機嗎?當時緊張得不得了,還有人提出希臘向中國借錢,結果歐洲央行做QE,大買歐豬債,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日本走得更遠,大家都已知道,但有趣的是美,歐,日都沒有出現通脹。
特朗普政府想搞基建,但政府沒有錢,現在有經濟學家提出聯儲局再做20000億美元QE,等於由央行借錢給財政部,資金就有了,真是魔術一樣。
所以新的經濟學理論應該修正,央行做QE當然不可能是無限的,但QE數量可能跟一個經濟體的產出和總的資產規模有關的,應該有經濟學家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