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另有兩篇網誌,標題是「溝通與人際關係 ( 8 )」及「回應網友 – J」。
昨天下午跟一班朋友茶敘,大家都有投資股票市場,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談起為什麼十一月份以來港股跌得那麼多?特別是一月份的插水式狂跌為何會發生?眼前港股又是那麼弱?大家看法頗為一致,認為跟衍生產品所謂Accumulator (累進購股計劃) 有關。1999年金融風暴很多朋友安然渡過,當時樓市下滑,而地產佔香港經濟比重很大,所以股市下跌是有預兆的,很多人有時間避開。而這一次香港跟大陸經濟都很好,沒有人事前估計到港股跌幅會這麼大。
所謂累進購股計劃,是投資者以一定的折扣價 (相對於當時市價),承諾每日購入一定數量的某一股票,即使市價跌至承接價以下,也仍然有責任以該承接價接貨。
此種衍生產品已在市場上出現了三、四年了,而在過去的三、四年中許多投資者都從此一投資中獲得盈利,因此漸漸失去警覺性,有些人越做越大,而當市況逆轉時,許多同類產品的投資者都變成要蝕本接貨。而沽出產品的一方,通常是投資銀行或大的股票經紀,是要收按金的,它們計算按金的方法是先要在投資戶口中扣除該合約的或然損失,然後計剩餘的價值夠不夠?如果不夠,一個辦法是補現金到戶口裡,另一個方法就是售出投資戶口中的股票,增加現金量。由於眾多的投資者在同一時間裡 (大約在1月中下旬) 被逼要沽出股票,不論該股如何優質,不論股價如何低殘,都被逼要沽,這就發生了一月中下旬的插水式下跌。這一次香港富裕的投資者,有不少人都損失很重,即使到了今天,這一類沽售潮,即使放緩,但大筆資金依然被綁,所以股市反彈乏力,如果港股再跌破上次的低位恒指22500點左右,則可能又有新的技術性沽盤出現,希望這情形不會再出現,看看現在跌幅最大的,往往是業績良好的大熱門股,就更證實這看法了。
在港股這樣的低位上,沽盤已經大減,前天 (13日) 成交才900億,但港股漲了800多點,就看得到這一點,如果股市回升,例如10%,許多累進購股的技術性沽盤又會轉成技術買盤,沽出合約的一方需在市場增持股票。
昨天我的網頁上提到了大摩1月27日的一篇關於中國銀行類股的專題報告,可以知道大行對中國銀行類股份的評價是十分正面的。
港股這麼低,自然會吸引四方資金流入,當然也包括美資,那時企業業績將主導股市,而中、港大企業的業績其實都是不錯的。